文/高召壯(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哈爾濱市圍繞實施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行動,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和大數據為豐收增添動力,圍繞農業科技興農,以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重點,通過科技創新、技術推廣、科技服務、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舉措,強化科技推廣作用。哈爾濱市實施三大作物標準化栽培,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術,優質稻谷綜合配套栽培技術,大豆綜合高產栽培技術。實施農業“三減”技術,以科學施肥和減農藥、減除草劑為重點,全市推廣測土施肥配方施肥面積。通過在示范田區域內實施航化作業,提高農藥利用率,減少農藥用量;改進施藥方式,用水乳劑替代乳油,或農藥混用助劑合理輪替使用農藥,延緩抗性產生。應用現代植保機械,開展專業化防控,擴大飛防面積,提高農藥利用率,進行耕地的綠色防控。
哈爾濱市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和機構眾多,呈現以哈爾濱市農技推廣總站為主導,以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科研單位、農業高校等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哈爾濱市農技推廣總站對縣、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等進行培訓,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等職能。承擔全市農作物栽培、耕地保護、科學施肥、旱作節水、病蟲草鼠防治、農藥安全使用、蠶蜂養殖、水產養殖以及農作物、水生動植物優良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與推廣工作;承擔全市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農作物良種繁育的相關服務工作;農民合作社做“精”農產品,做“深”產業鏈,提高農業規模效益,為農戶提供農業生產中綜合配套的農業科技服務。涉農企業與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合作對接,開展技術承包、技術轉讓、技術培訓等服務。市農業科學院通過院縣合作的服務方式,主要以“五送五服務”(送政策、送技術、送信息、送知識、送經驗)活動為依托,打造院(所)+合作社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新模式。通過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成果實驗示范站,推動農業科技園區開展農業科技示范、農業項目研究,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對農戶種植中面臨的市場機遇、種植過程中專業技術知識及病蟲害的防治方法進行指導,并深入田間現場指導農作物種植技術。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等知名院所,在農作物新品種研發、新技術應用等領域成果豐碩,通過校縣合作,依托高校師資力量和科研成果,探索以大學為依托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
哈爾濱市圍繞農業主導產業與優勢特色產業,依靠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中農作物種植栽培技術、高效化肥農藥技術、農業機械服務、農作物新品種等進行推廣服務,在玉米種植中示范秸稈集條免耕還田、粉碎覆蓋、翻埋還田模式等,在水稻種植中探索超早育苗缽育擺栽技術試驗,實現優質水稻品種五優稻4號跨積溫區種植,通過多種方式如科技特派員、特聘農技員宣傳解讀農業政策,提供生產技術服務,通過“專家大院”、開展“科技惠農大講堂”直播等方式進行技術指導以及農業政策信息、農作物市場價格波動的解讀,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推動作用。
農業科技服務的供給內容應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體的服務,但從實際的服務過程來看,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是主要的農業科技服務供給主體,主要提供的是農業科技服務產中的需求如種子、化肥、農藥等,而產前、產后的農業科技服務需求如農產品市場營銷、儲運加工等力度不足,這不利于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益,同時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生產積極性也會受到打擊。當今社會,信息快速化發展的背景下,若未能得到準確的、及時的市場信息,則會影響到農產品的銷售。所以,在農業科技服務生產過程中,要關注和尋找合理的解決辦法。
農業科技服務供給主體主要是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農技推廣人員是農業科技服務進村的服務主體,第一,農技推廣人員總體存在著業務素養、專業技能良莠不齊等問題,農技推廣人員創新能力不足,對新興的專業知識了解有限,農業技術推廣的內容相對滯后且推廣的領域不夠廣泛。第二,一部分農技推廣人員之前從事非農類工作,由于對農業了解不夠透徹,無法高效完成農技推廣工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哈爾濱市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的開展。第三,農技推廣人員隊伍老齡化明顯,年輕、學歷高的農技推廣人員較少。
農業科技服務供給主體主要有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科研單位及高等院校、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等,哈爾濱市農業科技服務的模式多樣但是發展不平衡,主要是各供給主體的能力差異較大。第一,涉農企業所提供的農業科技服務,其主要是經濟效益排在首位,所以涉農企業所提供的農業科技服務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農民合作社作為農戶的信息交流平臺,加入合作社的農戶能享受到合作社提供的農業科技服務,其優勢在于農戶之間能通過合作社這個平臺降低交易成本,能夠獲悉較新的農業政策信息和市場波動信息。第三,科研單位提供的院(所)+合作社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高等院校通過校縣合作,依托高校師資力量和科研成果,探索以大學為依托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但科研院所受到經費等的影響限制了其服務能力,科研院所的輻射范圍不夠大,異地科研院所的服務功能不能夠完全發揮。高等院校提供的農業科技服務優勢在于立足本地,具有一定的服務能力,但是受到距離等影響限制其服務能力的發揮。
資金是進行農業科技服務的研發創新、推廣應用的重要保障,充足的資金保障對哈爾濱市農業科技服務的未來發展有重要意義。哈爾濱市的農業科技服務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部門的財政支出。哈爾濱市農業科技服務經費不足主要表現在可用的發展資金少和資金來源單一。從表1可以看到,2019年哈爾濱市農林水支出在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中占10.41%,在各項支出項目中排第八位,而用于發展農業科技服務的資金只是農林水支出的一部分,可見政府部門在農業科技服務方面的資金扶持比較匱乏。農業科技服務的經費大多用于糧補方面,在農業新技術的學習培養、智慧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農技推廣人員的薪酬獎勵等方面的資金扶持比較匱乏,農業科技服務的資金有效運用存在不明確的規劃。

表1 2019年哈爾濱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表
在農技推廣中,一般只是選擇代表性的農戶進行技術學習,無法覆蓋全體農戶,這就會導致傳播效果不佳的問題。隨著互聯網信息的快速發展,一些農民由于年齡大、接收能力低,可能難以學習和理解農業科技服務的知識,這就無法實現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如果一個地區的農戶沒有得到充分的覆蓋,其他地區的傳播就會受到更多的制約。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農戶缺乏熱情,難以完全接受新事物,思想觀念停留在傳統落后的生產觀念上,對新技術、新成果了解不夠,農技推廣人員難以傳播新技術,農業科技服務的推廣力度不夠。一方面,農戶覺得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新技術他們以前沒有接觸過,如果輕率接受,一次風險就會毀掉他們全年的收入。有一部分原因是新技術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資和較長的準備時間,投入和產出值波動很大,農作物產出值很容易受到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會嚴重影響農民的收入。另一方面,有些家庭世代扎根農村,不了解市場發展,不了解農業科技服務的發展。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蓬勃發展,許多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城鄉差距擴大,留在農村的大部分人員,主觀能動性不足,這對農業科技服務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制約。
積極引導扶持農業科技服務組織發展,開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的農業科技服務供給,滿足農業經營者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1]。通過各供給主體來加大對農業科技服務產前、產后的供給,農產品市場的波動通常會造成農產品的過剩,農業政策的走向對農業上的生產發展影響重大,農業生產中會受到自然風險和經濟風險雙重約束,加強市場銷售信息的服務力度,確保信息供給的及時性、準確性,向農業經營主體反映最新的價格走向,調動農業經營主體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2]。
農業人才的儲備是發展農業科技服務的重要條件。解決哈爾濱市農業科技服務人才方面的問題,政府在占據主導地位的同時要吸引社會各方力量的參與[3]。第一,設置相應的農業人才引進資金儲備,鼓勵優秀大學生人才事農、從農,吸引更多的人才落戶哈爾濱,壯大農業科技服務的隊伍,第二,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不僅要有理論的層次,更應投身基層,打造復合型人才[4]。第三,制定合理的激勵政策與績效考核制度。農業科技服務中創新解決實踐問題要獎勵,工作出現失誤做出適當懲戒。第四,制定合理的晉升機制。注重晉升的平等和公開透明,和績效考核進行掛鉤。
農技推廣部門建立需求導向性的農業科技服務,根據實際滿足不同類型農戶需求[5]。根據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小農戶的需要,提供其實際需要的農業科技服務,滿足不同層次的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科技服務的要求,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首先,有關農業科技部門要抓好具體農業技術的培訓工作。農業科技服務相關部門應組織實施有針對性的培訓,也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服務,如個人培訓、集體培訓等方式。第二,應建立農村地區信息技術應用的交流平臺,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獲取市場信息的頻率。第三,不同特征因素的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科技服務的需求不同,政府部門在組織實施農業科技服務推廣工作時,應根據不同特征的農業經營主體的需求程度,確定其需求結構,通過農業特派員、農技人員到基層一線傾聽對目前提供的農業科技服務的意見并積極反饋到上級主管部門,以便準確了解各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科技服務需求的變化,以滿足不同層次的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科技服務的需求,更好地為農業服務。
農業科技服務的研發創新、推廣應用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農業科技服務資金投入不足也正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哈爾濱市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對農業科技服務的資金管理進行加強,合理使用資金,拓寬資金的來源渠道。首先,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對農業科技服務中農業經營主體急需的技術服務的補貼力度,制定明確的資金使用計劃,并按時公布相應的賬目[6]。因為政府管理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缺乏相關部門的監督,無法了解其賬目是否合理,資金是否得到有效利用。這樣,農民和農技人員就能了解當地農業科技的發展和走向,并能接受群眾的監督,保證資金的專用。第二,調整各大金融機構的信貸政策,降低貸款條件,切實解決農業產業融資難的問題。有關的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在保證穩定收益和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對一些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等適當降低信貸標準。根據當前市場經濟形勢和農村地區農業科技服務發展規律的變化,采取政府、市場、金融機構三位一體共同擔保的應用體系,進行相關創新和調整,以盡可能向一些農業企業或組織傾斜,使其經營活動有一定的資金保障。第三,制定科學完善的資金籌措制度。隨著農業科技服務水平的提高,必須拓展籌資渠道,采取多種的籌資方式。社會上的非營利性推廣機構,在政府承擔一部分后,主要來自社會投資和社會捐贈,吸引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參與,大力推動相關企業的投入,建立多渠道融資,籌集更多資金,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有效發展。
農民對農業科技服務認知不夠,很多農民在獲得農業科技服務方面受到阻礙,因此應提高農業科技服務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的認知度和接受度。首先,相關部門可以采取入戶宣傳的方式,對農業科技服務中的具體內容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進行培訓和指導,切實幫助農戶解決農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其次,利用互聯網,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對農業科技服務進行宣傳,對于不會使用智能設備的農戶,可以通過發放紙質資料等方式進行宣傳。最后,開展農業科技服務相關培訓,提高農民對農業科技服務在種植和糧食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的認識,更好地滿足農民的農業生產和經營。無論是農民接受新的生產方式和技術的積極性不高,還是自身學習能力不強,都必須加強對農民的農業科技服務能力和農業科技應用的培養,使其成為農業科技發展的推動力量。舉辦農民培訓班,利用農業技術專業人員,根據各鄉鎮不同的環境特點和農業產業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職業農民培訓可以利用掌握的不同技術,承包小規模的土地作為試驗田。對效果好、有推廣和發展價值的項目,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在做好從種植到收獲、銷售的過程中,要堅持以產業發展為主,以技術和管理為先導,達到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標準化種植面積、發揮土地利用價值的效果。以項目引導農業科技服務,以服務尋找項目實施的強大動力,促進農業科技服務取得真正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