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江峰,朱方和,姚桂紅
(桃源縣水利局,湖南 常德 415700)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業要發展,水利須先行。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為了全面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發展戰略,我國各地農村廣泛開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活動,這些工程項目的有效推進對加快補齊農村短板,促進農民增收,確保糧食供給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農業工程項目建設的開展,凸顯出項目區水資源評價及水量供需平衡分析的重要作用。農業工程項目建設必須有充足的水資源作為支撐,才能真正發揮工程效益,才能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進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規劃前期,要對擬定項目區開展全面現狀摸底調查,掌握項目區的社會經濟狀況、土地資源狀況、水利基礎設施狀況、項目區的發展規劃和當地居民的期望等,并作為項目計算推理的重要依據。資料能夠真實、準確、全面、系統反映項目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全貌。下面以桃源縣某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為例,對項目區水量平衡進行分析推求。
項目區需水量包括農業灌溉需水量、工業需水量、生活需水量三個方面。
2.2.1 農業灌溉需水量計算
《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標準》規定:在中低產田改造及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建設項目中,濕潤半濕潤地區灌溉保證率按旱作區不低于75%,水稻區不低于85%確定;《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 50288-2018)規定:灌溉設計保證率可采用經驗頻率法,計算系列年數不少于30年。以項目降雨量頻率作為灌溉設計保證率,對項目區多年灌溉期(4—10月)降雨總量按P=n/(m+1)進行頻率計算。項目在靠近設計灌溉保證率(P=90%)的年份為1971年,將其確定為設計水平年。其推求結論如表1。

表1 1971年灌溉期降雨量對照表 mm
通過查湖南省地方標準《用水定額》DB 43/T388-2020,桃源縣屬于湖南省農田灌溉分區第三區,設計保證率為90%,并根據具體情況適當修正,水平年灌溉定額取為:雙季稻674.38 m3/畝,旱作物(豆類、棉花)224.79 m3/畝。灌溉定額按月分配見表2。

表2 項目區設計水平年(1971年)灌溉定額分配值表 m3/畝
根據現狀調查:項目區農作物以水稻、棉花、油菜為主,水田主種水稻,旱地主種棉花,油菜一般為冬季水田旱地混種農作物,其灌溉期與水稻棉花灌溉期分開。項目區集雨面積61 245畝,現狀年水田17 244畝,旱地3 480畝;規劃年水田17 244畝,旱地3 480畝(無“旱改水”、“旱改梯”條件和規劃)。要求項目實施后,項目區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5提高到0.6及以上。
農業灌溉需水量按項目區中低產田農作物種植面積、種類、分布等情況進行計算,其凈需水量按下式計算:
W凈=miAi
式中 W凈——灌溉凈需水量;
mi——第i種作物的灌溉定額;
Ai——第i種作物的灌溉面積。
毛灌溉需水量W毛=W凈/η
式中 η——灌溉水利用系數。
根據以上推理,可以計算出在灌溉保證率90%時,灌溉凈需水量W凈=1 241.13萬m3,項目區現狀年灌溉毛需水量W毛=2 482.26萬m3,項目區規劃水平年灌溉毛需水量W毛=2 068.55萬m3。具體計算見表3。

表3 項目區綜合灌溉定額及凈灌溉需水量計算表
2.2.2 工業需水量計算
根據現狀調查:項目區內無工業企業,故無需計算工業需水量。如果項目區內有規模工業企業,其取用水量直接占用項目區農業灌溉水資源總量,應分月平均計入工業需水量。
2.2.3 生活需水量計算
根據現狀調查:項目區內居民無需從項目區內取用生活飲用水,故無需計算居民生活需水量。如果項目區內有水廠等供水企業,其取用水量直接占用項目區農業灌溉水資源總量,應分月平均計入生活需水量。同時需進行牲畜需水量計算。現狀年牲畜數量按現狀年總人口的1/3計,即現狀年牲畜數量=現狀人口數量÷3,為3901頭,規劃年牲畜數量按每年0.5‰增長率計算,即規劃年牲畜數量=現狀人口數量×年增長率/3,為3 921頭,牲畜生活需水量定額按40 L/d頭計算。
2.2.4 總需水量計算
經計算,現狀年總需水量計為2 485.58萬m3,規劃年總凈需水量計為2 071.91萬m3,見表4。

表4 項目區總需水量統計匯總表 萬m3
2.3.1 現有水利設施基本情況
根據現狀調查:項目區屬于沅水支流流域區,水資源較為豐富,項目區內有小(Ⅰ)型水庫1座,小(Ⅱ)型水庫2座,總庫容143.70萬m3。大小山塘1 032處,蓄水量約523.24萬m3,總庫容約666.94萬m3。灌排泵站18座,月提水總量148.80萬m3。
2.3.2 水資源總量估算
項目區集雨面積61245畝,1971年年降雨量1464.70 mm,設計水平年項目區自產總產水量W=1464.70×61245×666×0.65÷1 000÷10 000=3 883.35萬m3。
2.3.3 可供水量估算
可供水量計算:
①山塘復蓄次數取2.0,山塘的可供水量W=523.24×20=1 046.48萬m3。
②小型水庫復蓄次數取1.5,小型水庫的可供水量W=143.70×1.5=215.55萬m3。
③坡面截流可供水量按其集雨面積,設計水平年灌溉期內的降雨量,多年平均徑流系數,按下式計算坡面截流可供水量:
W毛=α×W×F÷10(萬m3)
式中 α——月徑流系數;
W——月降雨量(mm);
F——集雨面積(km2)。
一般月徑流系數α取值采用經驗值,具體參見表5。

表5 不同月降雨量對應徑流系數表
經計算:坡面截流可供水量W=2 444.09萬m3,見表6。

表6 項目區可利用水量及其年內分配計算表(P=90%)
經計算:項目區設計水平年總可利用水量為3 706.12萬m3,其中:
灌溉期(4—10月)可利用水量為1 560.24萬m3。
水量平衡分析時,按照先自流灌溉,后提水灌溉;先用活水,后用死水;先用河壩水,后用塘庫水;先用低水,后用高水的原則供水。
1)項目區現狀年水量供需平衡計算
為進一步論證本項目區是否具有持續發展水資源條件,現以相應于灌溉保證率P=90%的典型年1971年進行項目區需水量與可供水量平衡分析。
根據現狀調查:項目區現狀年耕地面積20 724畝:其中水田17 244畝,旱地3 480畝。項目區現狀年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5,設計水平年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6,見表7。

表7 項目區農作物灌溉水量平衡計算匯總表(現狀年)
通過項目區現狀年水量供需平衡計算分析可知:項目區現狀年缺水=需水量-可利用水量=2 485.58-1 560.24=925.34(萬m3),利用泵站累計提水595.20萬m3,還存在缺水=925.34-595.20=330.14(萬m3),不能滿足項目區灌溉要求。
2)設計水平年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設計水平年通過項目建設實施,項目區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5提高到0.6,渠系水利用系數提高,減小水量損失,項目區設計水平年缺水=需水量-可利用水量=2 071.91-1 560.24=511.67(萬m3),利用泵站累計可提水595.20萬m3,滿足項目區灌溉要求,見表8。

表8 項目區農作物灌溉水量平衡計算匯總表(設計年)
由此可知:項目區是一個水資源相對短缺的區域,通過加強水庫山塘整治、泵站灌系改造、高效節水項目實施等,能夠恢復和提高項目區蓄提水能力,可以更好地滿足灌溉需水要求。否則,每年的7—10月間,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缺水,影響和制約項目區農業生產發展。
通過對擬定項目區水量平衡分析,在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時,要堅持“以水定區、以水定項、以水定量”的原則,做到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與項目區水資源狀況掛鉤,因地制宜、因“水”施策,同時結合開展農業措施、林業措施、科技措施等項目,切不可要求形式上的“齊步走、一刀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工程效益,全面提升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對于保障國家戰略安全、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水利工作是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增收的重要支撐,因此,要做到智慧管“水”、人才興“水”、科技強“水”、文化活“水”,為努力做好做優一桌“湖南飯”貢獻水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