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雁
閱讀教學要遵循一定的層次性,從文化感知到文化比較,再到文化內涵以及成因的探究,最終落實到對學生文化思考力的培養上。
1.深挖教材內涵,確定文化目標
小學英語教材為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創造性地整合這些內容。從主題語境著手,充分挖掘閱讀材料中的文化信息,將文化知識與語言知識結合。低年級階段文化意識的培養主要是利用文化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熱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了解國外文化,初步辨別文化差異。
2.推斷故事情節,積累文化知識
積累文化知識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前提條件,學生只有擁有充足的文化知識儲備,熟悉各種文化現象,了解文化現象背后的歷史淵源,才有可能通過分析、比較形成文化判斷,做出文化取舍,并將文化價值觀內化成文化品格,外顯為文化行為。文化知識包含中外文化知識,涵蓋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物質方面主要包括飲食、服飾等顯性知識;精神方面主要包括哲學、科學等隱形知識。顯性知識容易直接獲得,而隱性知識往往要通過理解、分析、推斷等獲得。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顯性知識,也要關注隱性知識,讓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
3.分析比較,內化文化知識
《A Day with Monster Toon》一課,筆者設計了如下教學活動。一是理清文本結構,獲得文化知識。教師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畫出思維導圖,分辨重要的語言知識點,并通過圖表中的關鍵詞語及其之間的關系梳理、歸納文本信息。二是探析異同,形成文化立場。文化比較有助于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對不同的文明、文化持有尊重和包容的態度,從而更加有效地進行跨文化溝通。同時,文化比較也是學生進行深層次理性思考、提升文化鑒別能力、形成文化立場的方式,只有基于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和思考,才能更進一步探究文化產生異同的原因。
4.探究文化成因,促進深度思考
透過文化現象,分析文化成因。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學生透過文化現象,分析、推理、評價文化現象背后的文化內涵,對文化現象進行深度思考。《A day with Monster Toon》一課,學生通過分析和比較,理解小女孩和小怪物對食物的不同喜好,探究背后的原因,構建文化知識體系。
積極換位思考,塑造文化品格。文化品格的塑造僅靠基于文化知識、文化背景和文化事實的教學無法達成,還要依靠文化比較、文化交流等方式。《A Day with Monster Toon》一課,筆者三次引導學生換位思考,用體驗和交流的形式將文化知識內化,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文系2021年西城區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建設專項課題“以深度學習為目標的英語學科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研究”(項目編號:SX2021Y26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