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十分重視新農村建設,并且致力于鄉村文化振興。通過鄉村文化振興,能夠更好地傳承鄉村文化,也能夠不斷加強村民對文化的認同感。鑒于此,本文主要闡述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意義,并對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現實困境進行重點分析,同時具體探究振興鄉村文化的實踐對策,以此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一、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意義
在鄉村社會,到處都滲透著鄉村文化,其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經過長時間的積淀,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其中包含著諸多內容,比如自然風光方面的內容、民俗習慣方面的內容等。這種文化可以通過農民的日常行為而得到外顯,在鄉村文化中,可以看到鄉村生活的變化過程。鄉村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是必然趨勢,但目前存在很多現實困境,亟待解決。
(一)鄉村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脈
在中國,城市文明的出現晚于鄉村文明。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中華文化,其以農業生產實踐作為載體。[1]根據對鄉村文化的分析和研究,其重要的價值取向是熱愛自然,并且存在著尊重自然的觀念,秉承順應自然的觀念。這種對大自然的敬畏感和中華文化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對于鄰里關系而言,倡導的是互幫互助、睦鄰友好;對于家族關系來說,倡導的是尊老愛幼。這些禮儀規矩其實都源于鄉村社會,在鄉村社會中,無論是尊老愛幼,還是互幫互助,都屬于日常禮儀。在中華民族精神中,很多的性格特質都與鄉村社會的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長期穩定的鄉村環境中,培養農民出吃苦耐勞的性格,還有勤奮踏實的特質。由此可見,鄉村文化是根脈,中華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均需要有鄉村文化作為支撐。
(二)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
進行鄉村振興,需要先做好文化方面的工作。通過鄉村文化,能夠更好地解釋鄉村的含義,也能夠將鄉村的風貌進行有效展示。如果不能夠認同鄉村文化,或者是在傳承和保護不利的情況下,會導致鄉村失去靈魂,此時再想要實現鄉村振興,根本是不可能的。[2]鄉村文化振興,是為了更好地激發人們的鄉村文化意識,也是為了促使人們更為全面地認識和理解鄉村文化,同時,是為了不斷增加人們的歸屬感,促使人們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同鄉村文化。而長久以來受到鄉村文化的熏陶,能夠促使人們自覺建設鄉村。
(三)鄉村文化是農民的精神歸宿
在我國,農民群體是非常龐大的,鄉村對于他們而言是根脈,也是精神家園。鄉村文化振興,能夠實現鄉村全面發展,促使農民獲得美好生活,提升農民幸福感。所以其對農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情感,也是農民的精神歸宿。也就是說,鄉村文化振興,是為了保護農民的精神家園。
二、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鄉村文化主體在流失
20世紀80年代以來,城市發展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快,由此產生了較多的就業崗位,人們的發展機會也開始逐漸增多。看到城市的發展,農村開始出現“離土進城”的趨勢,由此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實現經濟收入的不斷增加。[3]現如今,大部分鄉村居民依舊選擇進城打拼,希望能夠在城市中擁有一席之地。而對于鄉村來說,由于大量勞動力的流失,變成了“空心村”。沒有鄉村文化主體,如何開展鄉村文化振興?到目前為止,鄉村文化主體依舊一直在不斷流失,由此為鄉村文化振興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
(二)鄉村文化載體在消失
每個地區都有屬于自己的家鄉話,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體系,鄉音是尋根的重要依據,同時,其也能夠成為鄉村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但事實上,鄉音出現了斷層,使用鄉音的人數越來越少,學習鄉音的人數也在逐漸變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很多農村的孩子到城市上學,家長怕孩子鄉音太重,無法良好地融入集體,所以平時會刻意避開與之用鄉音進行溝通。孩子從小到大,接觸鄉音的機會越來越少,自然也不會講家鄉話。這樣的情況對于鄉村文化振興是極為不利的,在鄉村,有一些鄉村文化形態,比如地方戲曲,是以地方語言的形式呈現的,又如一些宗親族譜,是以地方文字記載的。[4]
(三)鄉村文化情感在淡化
鄉村中的鄰里關系是較為親密的,而在進入城市以后,由于見面次數急劇減少,鄰里關系變得越來越疏遠。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固有的道德禮儀被逐漸淡化,一些相處之道也被逐漸遺忘。與鄉村文化漸漸失去聯系,并對城市文化價值逐漸認同,只會使得鄉村文化情感逐漸淡化,進而導致鄉村文化的吸引力逐漸消失。
(四)鄉村文化寄托在瓦解
在鄉村,諸多景觀中都有鄉村文化的影子,鄉村文化不僅寄托在田園風光中,也寄托在傳統建筑中。但是目前很多的鄉村景觀都發生了變化,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壞。傳統村落在逐漸變少,特色村寨也在逐漸減少。鄉村中出現越來越多的磚石結構樓房,這使鄉村失去了特色,鄉村文化的寄托也逐漸被瓦解。[5]
三、振興鄉村文化的實踐對策
(一)激活鄉村文化振興的內生動力和外在活力,培育農民文化自信
進行鄉村文化振興,關鍵在于文化自信。只有農民真正明確自身的主體性,并且對鄉村文化產生強大的認同感,肯定鄉村文化的現實意義和其自身所蘊含的價值觀念,才能夠更好地成為內生動力,促進鄉村文化振興。與此同時,僅靠內生動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借助一些外在激活力量,比如政府方面的力量,或者是相關企業的力量等。由政府發揮主導性,能夠促使農民明晰未來的發展方向,更有針對性地推動鄉村文化振興?,F在,農民的幸福感相對來說還有待提升,究其原因,是農民的真實意愿沒有得到充分尊重,由此導致農民建設家鄉的積極性受到一定影響。為此,要促進鄉村文化振興,首要任務就是對農民進行文化自信的培養,并激發農民的文化自覺,在激活內生動力的同時,實現對外在活力的有效激發。想要成功地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是重要基礎,在增強文化自覺的過程中,農民能夠自然而然地產生文化自信。而如果文化自覺不夠深刻,文化自信也會受到影響,即難以保證農民文化自信的堅定性。文化自覺的建立并不簡單,農民不僅需要對自身生活環境的文化進行有效了解,而且需要深刻認識其本質,能夠具備主體意識,主動傳承鄉村文化,發展鄉村文化,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外來文化的沖擊,農民要能夠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避免出現故步自封和盲目跟風等情況。[6]
目前,由于城市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大量的鄉村青壯年勞動力選擇進城務工,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鄉村文化建設和振興,更需要依靠留守群體。此時,可以從教育角度入手,通過在鄉村學校大力開展鄉村文化教育,從小培養鄉村兒童的鄉村文化意識。鄉村學校本身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大力開發地方類文化課程,促使鄉村兒童更為深入地了解鄉村文化,并且形成系統化認識。同時,也可以建立村史館,或者是利用文化活動室等相關公共場所,為留守群體提供一個學習鄉村文化知識的空間。組織群眾性的鄉村文化活動,能夠有效地將農民聚集起來,滲透濃厚的鄉土氣息,讓農民在參與文化活動的同時,不斷加強自身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
政府方面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促使農民真正參與到鄉村文化活動中,不再以看客的身份置身事外。首先,要對農民的文化需求進行全面、正確的了解,而這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比如問卷調查等,來實現有效了解。[7]其次,要利用外出務工人群回鄉停留的一段時間,組織相關文化活動,加強文化活動的地域性特征,由此不斷加深其印象。同時,也可以組織一些鄉村文化講座等,邀請一些鄉村文化企業名人,通過其敘說親身經歷,促使外出務工人群重新審視鄉村,逐漸發現鄉村的價值。
(二)處理好傳統和現代之間的關系,推進鄉村文化現代化
鄉村文化是經過長期歷史積淀而來的一種文化,其中雜糅著多種文化,比如節慶文化等,通過各種文化的不斷融合,最終形成一種認知體系?,F代化進程在不斷加快,在此背景下,需要積極融合鄉村文化,從而發掘出更多具有時代性的文化元素。基于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之下,能夠形成諸多優勢,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強大助力。鄉村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并且具有鄉土特質,對農民來說,鄉村文化是豐富文化生活的關鍵。對長久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來說,到鄉村生活,能夠有效平復情緒,并且能夠通過鄉村文化達到慰藉心靈的目的。鄉村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存在差異性,想要進行良好融合,要以尊重為前提,并且要保證鄉村文化的獨立性。[8]
(三)重塑鄉村文化生存環境
想要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于鄉村文化生存環境的改變,結合鄉村實際情況,進行有效重塑,從而不斷增加鄉村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的農民,促使農民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并且對鄉村文化不斷產生認同感,深深地根植于鄉村文化之中。增加鄉村的吸引力,要先改善鄉村的發展現狀。在發展鄉村經濟時,要始終立足于鄉村實際,進行經濟發展規劃,由此保證規劃制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推動鄉村文化發展,農業是物質基礎。為此,要重點關注農業,并注重發展與農業相關的第三產業,致力于增加農業的經濟收入。鄉村經濟的發展能夠有效吸引外流人群,實現人才回流。有關方面要積極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回到鄉村進行創業,或者是興辦企業。與此同時,要對鄉村自身擁有的獨特文化資源進行不斷挖掘,并結合實際進行有效利用。同時,可以依托鄉村旅游,對鄉村傳統手工技藝進行有效的傳承和發展。增加鄉村的吸引力,還需要做好多方面工作。比如,對鄉村交通條件進行改善,對醫療水平進行提升等,不斷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民能夠重拾鄉村文化自信,提起鄉村,第一想法不再是逃離,而是心之向往。
(四)發揮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人才優勢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需要擁有優秀的人才,借助人才的力量為鄉村文化振興助力。首先,可以科學建立人才信息庫。根據鄉村實際情況,利用物質手段,并通過精神激勵,積極動員各類人才投身于鄉村文化振興事業當中。其次,要優化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新時期下,要有效創新和完善人才培養方式。相關部門可以設立鄉村文化服務崗,對鄉村基層文化工作人員實施定期培訓,不斷加強其業務水平,通過外出考察學習,實現自身綜合素質的顯著提升。最后,要對鄉村傳統文化藝人進行發掘,并進行有效保護。通過提供資金支持,為傳統技藝的發展奠定基礎,并防止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消失。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相關傳統工藝,可以采取宣傳的方式,利用多種媒體手段,讓更多的人看到傳統工藝的魅力,并激發其學習傳統手工藝的興趣。
四、結語
總而言之,鄉村文化不僅滲透在鄉村經濟發展之中,還滲透在鄉村生態發展之中,由此發揮著不同的重要作用。新時期背景下,建設現代化鄉村是必然趨勢,而想要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建設鄉風文明的鄉村,均需要有鄉村文化作為基礎,為其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同時,鄉村文化的有效傳承與發展,也能夠更好地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參考文獻:
[1]齊驥,特里·N.克拉克,亓冉.雙循環格局下“全球-地方”互動的鄉村文化振興[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72-81.
[2]陳麗芳,董蕾.鄉村振興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8(4):46-52.
[3]王廣振,王偉林.鄉村振興視閾下鄉賢文化傳承與應用研究——基于文化振興和產業振興視角[J].理論學刊,2021(2):161-168.
[4]葉潔楠,王浩,杲恬恬.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傳承型鄉村景觀的存續與發展[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2):19-25.
[5]李玉雄,李靜.鄉村文化傳統的實踐與鄉村文化振興——以清潭街“舞草把龍”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8(1):32-39.
[6]伽紅凱,盧勇.農業文化遺產與鄉村振興:基于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解釋與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2):53-61.
[7]耿達.民族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文化路徑——基于一個少數民族村寨的文化扶貧實踐[J].思想戰線,2021,47(5):130-139.
[8]王子舟,李靜,陳欣悅,等.鄉村圖書館是孵化鄉村文化的暖巢——關于鄉村圖書館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討論[J].圖書與情報,2021(1):116-125.
(作者簡介:張海娟,女,本科,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新添堡回族鄉人民政府,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