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宏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健康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綠色農業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農作物,保障人們的安全。綠色農業的主要理念是實施可持續、科學、合理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有效優化和改善農業環境資源,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本文分析了我縣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探討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結合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提出了加快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對策和建議,希望對提高農業經濟整體水平有所幫助,為相關工作的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綠色農業;農業經濟;農業發展
隨著我國綠色農業的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化程度穩步提升,綠色農業穩步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不足和局限性,新時期綠色農業發展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因此,有必要加快發展綠色農業經濟,要結合實際,建立有效規范的制度體系,促進綠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本文基于我縣綠色農業的發展現狀,找出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快綠色農業發展的有效措施,對切實推進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內涵
1.1 更加注重資源節約
這是農業綠色發展的基本特征。長期以來,我國農業高投入、高消耗,資源透支、過度開發。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就是要依靠科技創新和勞動者素質提升,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節本增效、節約增收。
1.2 更加注重環境友好
這是農業綠色發展的內在屬性。農業和環境最相融,稻田是人工濕地,菜園是人工綠地,果園是人工園地,都是“生態之肺”。近年來,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亮起了“紅燈”。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就是要大力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重現農業綠色的本色。
1.3 更加注重生態保育
這是農業綠色發展的根本要求。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粗放,農業生態系統結構失衡、功能退化。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就是要加快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培育可持續、可循環的發展模式,將農業建設成為美麗中國的生態支撐。
1.4 更加注重產品質量
這是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當前,農產品供給大路貨多,優質的、品牌的還不多,與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要求不相適應。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就是要增加優質、安全、特色農產品供給,促進農產品供給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
2 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意義
2.1 有利于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
積極發展綠色農業,有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現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促進鄉村振興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戰略。但隨著我國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也出現了農業結構不合理、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傳統農業發展模式成本高、生產力低下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抬高了農產品價格。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農業經濟主要強調農業生產、經營、流通和管理的優化配置。因此,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是更好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
2.2 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和農產品質量
隨著我國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發展受到了廣大農民收入水平低、農產品市場附加值低的影響。在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過程中,必須將高新技術結合起來,使其在綜合領域發展,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在這個過程中,綠色農業發展的經濟效益遠遠大于傳統作物種植的經濟效益。因此,綠色農業的全面發展可以給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可以控制農產品的質量,從根本上減少各種化學品對農作物的影響。例如,在種植綠色有機蔬菜的過程中,發展綠色農業經濟可以實現無公害種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減緩農業產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2.3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傳統農業發展理念和技術的局限,在很多領域沒有得到綠色發展理念的支持,對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例如,化肥和農藥在一些地區的大規模生產中頻繁使用,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造成嚴重影響。為增加經濟利潤,部分地區農民將耕地用于工業生產,耕地面積逐漸減少。企業缺乏環保意識和有效的污染治理技術,大量廢水和廢棄物流入農田,對農業生產環境造成嚴重威脅。發展綠色農業強調農業生產過程和農產品環境安全,是一種先進、科學的農業發展方法。不僅可以優化農業增長,提高產品質量,還可以應對農業供給結構性改革,這對于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
3 我縣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3.1 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全縣越來越重視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建立了生態農業試點、生態區,相繼出臺綠色高質量發展相關政策和文件,推動發展生態、綠色、集約、環保的綠色農業,鼓勵和支持無公害原茶加工,食品及有機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景東坐擁無量山、哀牢山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地球同緯度帶上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自然綜合體;綠色是景東最美的底色,森林覆蓋率達77.01%,被譽為“天然綠色寶庫”“天然物種基因庫”。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我縣將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地理優勢轉化為“三品”發展的強大動力。從“菜籃子”、“米袋子”工程出發,努力打造優質、安全、健康的綠色品牌。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經實現了全面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戰略目標。同時,有效實施綠色農產品全過程質量監控,建立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網絡框架,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實現了“三品”工作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健康快速發展。雖然在國家政府扶持和地方產業發展優勢的良好環境下發展綠色農業經濟已成為現實,但由于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制約和影響,發展綠色農業經濟任重道遠。
3.2 綠色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3.2.1 綠色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
近年來,我國的綠色農業的產業化程度顯著提高,但仍處于發展初期。多數企業規模較小,集約化和專業化程度仍有待提高。綠色農產品占農業總產量的比重很小。同時,類型單一和非優化結構的缺點仍然存在。農產品一般是植物或野生采集的,動物類的不多。同時,地域集中度低,受現代消費者差異化,不能滿足多樣化需求。綠色農業技術含量低,總產出不高,整體質量差。大部分農產品為A,2A級產品比重不大,整體競爭力較弱。
3.2.2 農村綠色農業發展理念滯后
農業從業人員的綠色農業發展理念相對落后。農業生產活動的主體以農民為主,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對綠色農業了解不多。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他們仍然大量使用化肥來增加農產品的產量,只注重眼前的經濟效益,而忽略了長遠的發展問題。一些基層干部受教育程度有限,對綠色農業的經濟發展沒有深入地了解,更不用說預測綠色農業的經濟價值了,對農民的引導作用非常有限,不能因地制宜。
3.2.3 缺乏相應的市場體系
綠色農業的快速發展需要科技、市場、企業和網絡的支撐。但由于綠色農業發展滯后,我國的市場結構仍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綠色農產品市場缺乏有效管理,缺乏科學合理的市場體系,造成農產品市場混亂。二是綠色農產品認證體系不完善,對綠色農產品市場價格產生一定影響。農產品企業難以認定正面認證,抬高農產品價格。最后,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使大多數農民難以接受一些先進的種植技術。
3.2.4 生態環境問題比較嚴重,形成綠色經濟發展的瓶頸
發達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曾出現過大量的環境污染問題,對于我們國家來說,這些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在經濟發展中,由于以往缺少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導,許多企業在生產中存在著亂排廢氣、廢水等現象,這使得我們的生態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這種污染又影響到了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對于污染問題要求非常高,黨和政府拿出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用于污染問題的治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發展的投入。雖然在黨的全面、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生態環境問題近年來得到了很好的整治,但是,要徹底根除這些問題,還需要假以時日,這些都對綠色經濟發展形成了掣肘。
4 加快我縣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4.1 引進和培育綠色農業經濟龍頭企業
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而龍頭企業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載體。地方政府要著力發展地方綠色農業,促進周邊規模化產業和企業發展,提升地方綠色農業經濟水平。龍頭企業要保證各種綠色農產品的質量,為農民提供發展綠色農業所需的技術資源和更準確的市場需求信息,以及完善的產品質量控制體系來保障農民的利益。同時,政府要引導龍頭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開展工作,最大限度激發龍頭企業活力。積極扶持規模大、效益好的大企業,向核心產品、核心企業靠攏做大做強,創建知名綠色、有機、無公害品牌,提高企業競爭力。
4.2 培訓農民使用新技術,促進產業升級
發展綠色農業的基礎是要有相應的人才。因此,新時期既要促進農民轉型,又要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因此,在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同時,必須培養農民的科技產品意識。例如,可以把重點放在農民技能培訓上,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農業發展向什么樣的技術方向發展,使農民在培訓中遇到的內容得到應用和實踐,促進農民技能的提高。同時,在地方層面建立以單位形式劃分的新型農業經濟結構和體系。例如,可以建立專業家庭、合作社、個體農場、龍頭企業等新興產業農業模式,使其成為主要經營主體。通過技術培訓和政策支持,把青年培養成高素質、高水平的農村青年,加強農村生產力建設,增加農產品產量,鼓勵青年投身農業并能從中實現價值。
4.3 構建健全綠色農業市場經濟體系
創建和完善市場體系是推動綠色農業發展的基礎。一方面,我國需要建立和完善市場上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以支持有機農產品的流通。長期以來,制約綠色農產品盈利的主要因素是市場流通機制不完善導致綠色農產品流通效率低、產品無法變現、價格不合理等問題。因此,我國需要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建設電子商務平臺,開放有機產品電子平臺,將有機農產品與市場連接起來。另一方面,要完善綠色農產品認證體系,提高綠色農產品的質量檢出率,達到提高綠色農產品市場價格的目的。
4.4 加快技術創新
在綠色經濟發展中,技術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國家和地方政府要鼓勵各種綠色技術創新,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發展和獎勵機制,努力營造一個尊重綠色創新的良好氛圍。例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對于企業的生產技術要多層面鼓勵創新,對于創新工作做得非常好的企業要從稅收減免、貸款支持等多個層面予以鼓勵,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企業的技術創新勁頭。同時,還需要將各種創新技術努力融入到實體經濟發展中,將現有的新技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這對于加快綠色經濟發展非常重要。
4.5 合理保護耕地資源,加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力度,減輕環境污染
在耕地資源保護方面,建議農業生產過程應該嚴格按照耕地保護制度及相關內容進行合理實施,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得以穩定發展。結合畜禽生產實際,以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為原則,堅持農牧結合、種養循環,可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健全補貼政策體系,出臺土地支持政策,創新種養主體對接模式和市場化運行機制等措施,積極穩妥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為核心,大力推進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的快速發展,為打造“三品一標”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提供有力保障,為推進畜禽養殖業保持健康穩定發展提供堅實基礎。此外,在綠色防控措施貫徹與落實方面,優先推廣使用生物肥料、綠肥種植、低毒、高效的農藥,科學、合理地使用農業投入品,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4.6 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
綠色農業經濟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與各級政府相關政策的頒布和投資資金的大力支持密切相關。各地要加大對綠色農業基地建設的投入。在現有財政支持政策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需求,出臺綠色農業項目、技術與產品開發、產品營銷、信貸和稅收等一系列支持綠色農業發展的相關財政政策,進一步改善發展環境,發揮政府引導、管理和服務職能。加強宣傳,提高綠色農業意識。加強生產技術服務、物流服務、農業信息服務和勞動力轉移培訓。組織協調農業、環保等領域力量,形成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合力。
5 結語
綠色農業大力倡導綠色產品的生產、綠色環境的建設和綠色技術的發展,從以化學農藥、化肥為基礎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推動以生態學和生物技術為基礎的生態農業的發展。從而生產出無公害、無公害產品,滿足人類健康的需要。我縣地處無量山以及哀牢山自然保護區,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重大責任,加快發展全縣綠色農業經濟。要做好農業基礎設計和建設,著力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為農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為了更好地建設綠色農業強國,加強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相關企業需要深化綠色健康發展理念,構建完整的綠色農業發展體系,從企業內部優化和促進綠色農業發展,并使綠色農業的發展深入到企業核心的每一個環節。通過技術的改進和相關設備的開發,大力推進我國綠色農業建設,提高我國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韓長賦.大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N].人民日報,2017-05-11(001).
[2] 王政.關于綠色農業助推經濟發展的對策[N].四川科技報,2019-12-20(002).
[3] 張國保.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淺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9):116-117.
[4] 朱艷閣.綠色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J].經貿實踐,2018(11):80,82.
[5] 劉連馥.綠色農業的由來[J].中國報道,2017(3):94-96.
[6] 高永強.關于綠色農業經濟支撐條件分析的思考[J].吉林農業,2016(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