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山東地區玉米的栽培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相關策略,為山東地區玉米種植產業高效發展提供重要依據。【方法】對玉米的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和促進種植經濟發展的措施三個方面展開分析。【結果】只有科學的種植技術與及時的病蟲害防治完美結合才能夠實現玉米種植產業穩步發展,同時提升玉米的產量及品質是實現農業經濟飛躍的重要前提。【結論】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必須將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水平不斷提升,才能夠促進山東地區農業經濟水平穩步提升。
關鍵詞:玉米;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引言
我國玉米重要的種植產業區是山東,山東具備種植玉米的氣候環境,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較大。據統計,2020年僅玉米單項農作物對于農業經濟的貢獻率達到45%左右,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農業全程機械化的不斷推進,農業發展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提高了區域玉米種植的品質及產量。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尤為重要,比如常見的小斑病、紋枯病、黑穗病等,嚴重制約著玉米種植經濟的發展。
1 山東地區玉米種植現狀研究
玉米是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其對土壤和氣候的適應性較強,在我國各個區域均有大面積的種植。山東作為玉米種植的重要區域,產量及品質比較穩定。據統計數據顯示,僅2020年玉米種植產業對山東農業經濟的收入占到45%,對區域經濟收入環比提升10%,為山東的經濟發展貢獻十分明顯。在長期的種植中,玉米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隨著工業時代的發展,玉米可以作為制作酒精、食用油等多種產品的原材料,在全國各個領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對玉米的產量及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不斷提升玉米種植質量及產量已經成為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首要任務。
2 玉米種植技術分析
2.1 種子處理
玉米播種前必須對種子進行處理,包含著許多環節,主要是提升種子的發芽率及病蟲害的抵抗力,從而保證玉米能夠健康的成長。首先,將種子進行篩選,剔除干癟和霉變的種子,盡量選取飽滿的種子進行種植。然后使用藥劑進行處理,在藥劑配置過程中可以根據當地病蟲害種類及發病規律進行操作,配比為100kg種子利用3%懸浮種子劑的150ml。通過相應的藥劑溶液浸泡可以有效降低玉米種子在發育過程中受到干擾,有效的提升玉米的種植產量及品質。
2.2 選擇合適的玉米種子
不同地域對同一種子的發芽率及產量有著不同的表現,因此在選取玉米種子時候,必須根據當地的種植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這樣才能夠全面提升玉米的種植產量及品質。在玉米種子選取工作進行中,工作人員應該做相應的溫度及光照實驗,確保種子在與自身相適應的環境中生長。比如,在綜合氣候條件較差的區域可以選擇抗倒伏、抗干旱等雜交種子。目前,在山東地區推廣較好的玉米品種有:德單5號、偉科702號、鄭源玉432號等。除此之外,工作人員應該開展相應的催芽實驗,重點對出芽率進行分析,設置對照組,確保玉米的產量及品質穩步提升,從而獲得更大的種植效益。
2.3 選擇最佳的播種時間
玉米生長周期遠遠短于其他農作物,最佳的播種時間選取對于玉米種植產量及品質有著重要影響。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玉米播種的最佳時間必須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與玉米生長高峰期進行甄別,如果播種時間過早,會由于自然溫度過低限制玉米的發芽率,對種植產量與品質會產生影響;時間過晚會因為光照時間不足而造成玉米大量減產。因此,玉米播種應該選擇雨水充沛且環境溫度適宜的情況下播種,才能夠確保玉米種子的發芽率。
2.4 土壤地皮整理
玉米種植中整地準備工作是重要環節之一,在現階段的玉米種植中大多采用機械化設備完成,在整地中應該確保土壤疏松,避免較大的板結塊及過大雜質,否則會影響玉米種子的發芽率。在對種植地處理之前必須對殘留的其他植物的秸稈進行清理,避免殘留秸稈對種子的發芽造成影響。另外,科學整地對植株后期生長中水分及養分的吸收有著直接影響。
2.5 控制好植株的間距
植株之間的距離控制是選種基礎上的重要工作環節。為了提升種植產量及品質,科學的種植可以有效的控制好植株之間的間距,避免因為間距過小對玉米后期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必須保持充足的光照,合理的間距是確保光照的重要保障。在玉米種植過程中,最佳的間距一般控制在30-50cm為宜,深度控制在4cm左右,間距的大小區間應該根據種子的特性進行綜合分析,植株高大的可以適當加大間距,對于植株小的可以適當縮減間距,在確保光照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玉米植株間的透氣性。
2.6 科學施肥
磷肥、氮肥、鉀肥是玉米生長中常見的幾種肥料。在磷肥添加中需要結合氮肥的添加量進行確定,鉀肥的主要作用是改善玉米種植土壤的基本條件。在施肥過程中必須遵循玉米的生長規律,確保玉米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保持充足的肥料,切忌盲目追肥。
2.7 雜草清除
田間雜草及時清除對于玉米植株生長極為有利。在玉米種植田中,雜草對玉米生長影響較大,能夠吸收土壤中的養分與水分,而且過多時會減少玉米的光照,從而造成玉米的營養不足,給玉米的生長發育造成重大影響,甚至極大地降低玉米的質量與產量。在雜草的清除過程中,通常采用以下兩種方式:方式一是人工除草方式,人工除草效率較低,同時在短時間內雜草會再次生長出來,一般不會采用;方式二是化學除草方式,化學除草方式相對效率較快,而且比較徹底,但是農藥的使用不恰當極易造成土壤環境污染,會給玉米的生長造成一定的影響,過于嚴重則會影響玉米的品質。綜上所述,在雜草清除過程中,種植戶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雜草清除方式。
3 玉米病蟲害防治的基本技術
3.1 綠色防治技術
綠色防治技術是防治中極為倡導的防治模式。一方面,為了有效消滅病蟲害的蟲卵數量,一般在種植之前必須進行翻地,同時添加適當的農藥進行控制,比如在灌溉過程中添加一定劑量的硫酸鉀,可以提升玉米的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在進行蟲害防治中應該熟悉昆蟲的生長適應環境及習性,根據其生長適宜環境和生活習性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比如采用燈光夜間誘導法,將害蟲集中后捕殺,這樣極大地降低了防治成本,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3.2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是有效降低病蟲害對玉米生長影響的重要措施,在現代化的玉米種植過程中被大力普及。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利用病蟲害的天敵引入可以有效降低病蟲害的影響,如消滅玉米螟可以引入赤眼蜂,防治效果在實踐中受到種植戶的認可。除此之外,可以通過傳染性病菌的方式實現昆蟲之間的感染傳遞,從而達到消滅害蟲的效果。傳染性病菌傳遞實現害蟲滅亡的方式是無害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真菌投放過程中必須注意觀察植株的生長情況,從而達到病蟲害防治的預期效果。
3.3 化學防治技術
在化學防治過程中主要使用的是農藥,大量的農藥殘留會對植株生長造成影響,因此,在農藥選擇中應該盡量選擇毒性副作用較小的農藥,這樣可以將農藥對植株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化。同時,在植株生長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該根據玉米的生長情況選擇適當的農藥。除此之外,在農藥使用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該在病蟲害發生的高發期間及時播撒農藥,將農藥使用在最佳時間段,比如,每年的7月到8月為蟲害高發期,通過科學的播撒農藥可以有效地降低病蟲害的影響。
3.4 機械防治技術
玉米種植過程中機械防治技術也是極為常見的一種防治技術。其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方面,在種植過程中可以通過無人機進行農藥的播撒,通過對玉米田的病蟲害發生特點進行科學配置農藥,實現科學的病蟲害消滅;另一方面,在玉米種植前,通過現代化農業機械可以是實現種植土壤深耕,傳統深耕深度一般在8-10cm,而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可以達到35-50cm。通過現代化機械設備深耕晾曬及農藥噴灑可以有效的降低土壤中的病蟲害發生,有效提升了玉米種植產量及品質。
4 玉米常見病蟲害防治措施策略
4.1 常見的病害防治
4.1.1 玉米頂腐病
玉米頂腐病是玉米生長過程中比較常見的病害之一。2015—2020年山東地區玉米種植調研數據中顯示,在德州等地區均出現過不同程度的玉米頂腐病,嚴重制約著玉米種植經濟發展。頂腐病一般發生在玉米幼苗至成株期間,主要出現矮化狀況,中上部葉片失去綠色,逐漸變為灰色,等到發病嚴重時期葉子直接枯死。在山東病蟲害發生較嚴重的區域,發生面積已經超過6萬余畝。
防治措施: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防治措施,在發病初期一般選用的是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將藥液噴施2-3次,輕微的發病期一般通過這種途徑就可以實現病情的控制。另外,及時追肥也可以實現病害防治,補充相應的營養,可以提高抗逆能力,盡量挽回損失。最后,在病害發生已經無法挽救時期,可以將玉米新葉摘除,防止其他部位及植株受到影響而發生感染。
4.1.2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在種植戶的口語中稱為“灰包”,在玉米的整個生長發育期間均有可能會被感染,其病癥為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瘤狀物。此種病癥的一般發病環境為長期的多雨季節或者干濕交替較為頻繁的季節,在山東地區的玉米病害調研中發現,玉米瘤黑粉病是發病率較高的病害。
防治措施:在民間較為常見的防治方式為將患有玉米瘤黑粉病的植株鏟除,同時對發病區域進行輪作倒茬,這樣可以極大地降低此種病害的發生概率。除此之外,在防治過程中最為普遍的防治策略為化學防治,最為常見的方式是用12.5%的禾果利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200溶液制成噴霧噴灑。
4.1.3 大小斑病
玉米大小斑病主要危害玉米植株的葉片,同時也會感染葉梢和苞葉,在葉片受到感染時,會形成菱形大斑,病情倘若得不到及時的控制,葉片會出現枯斑,并出現黑色霉狀物。此種病癥一般發生在連續的陰雨天氣之后,因此在陰雨天氣應該做好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工作。
防治措施:在防治過程中可以使用機械方式進行種植前的深耕,一般深度控制在15-25cm之間為宜,這樣可以殺死土壤中的病菌。另外,在防治中也可以采用化學防治方式,化學防治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化學防治方式如表1所示。
4.2 常見的蟲害防治措施
4.2.1 玉米螟
玉米螟在民間俗稱箭桿蟲、玉米鉆心蟲等,在分類中屬于鱗翅目,是造成玉米品質下降的主要害蟲。玉米螟蟲喜歡潮濕的環境,如果在玉米生長過程中恰逢雨水充足的天氣,那么玉米螟就會發生的越多;反之,氣溫較為干燥、氣溫高的天氣,這種害蟲就會發生相對減少。對于玉米螟的防治措施比較單一,一般采用化學防治方式,使用50%辛硫酸溶液進行噴灑可以有效的殺死害蟲,為玉米生長提供安全的環境。
4.2.2 粘蟲
玉米粘蟲也是玉米生長過程中的主要危害之一,表現主要為粘蟲的幼蟲以暴食玉米葉為主要的危害方式,過度食用玉米葉子會造成玉米減產,甚至絕收。玉米粘蟲在玉米生長周期內一般會發生三次,通常第二次的危害性最大。粘蟲一般喜好在潮濕和溫度高的環境中生活。在防治過程中可以使用誘殺燈進行捕捉,或者使用40%甲維鹽溶液噴灑進行防治,確保玉米在生長過程中葉片不被蠶食,實現玉米種植經濟穩步持續發展,帶動玉米種植效益提升。
4.2.3 玉米象
玉米象的主要危害是對玉米種子造成安全威脅,屬于鉆蛀性害蟲。成蟲通過啃食玉米種子生活,還可能引起后期危害性發病。對玉米象的防治可以通過在玉米種子附近放置引出誘燈,等到成蟲聚集時,使用75%的滅害靈進行噴灑,將成蟲徹底殺死。除此之外,還可以在種子庫四周放置一條馬拉硫磷藥帶,可以有效的防止成蟲繼續返回倉庫內。
4.2.4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除了在蔬菜上常見,在玉米生長過程中也極為常見。主要危害為對玉米的葉子生長造成影響,在生長過程中甜菜夜蛾會蠶食玉米葉子,長期惡性發展會造成玉米枯死。
防治措施:在玉米的葉子表面噴灑40%毒死蜱或者甲維鹽,能有效防治甜菜夜娥蠶食玉米的葉片。
5 提升玉米種植品質及效益的重要措施
5.1 加大宣傳,提升農戶科學種植意識
在以往的玉米種植過程中,大部分區域農戶往往對科學種植是一個較為模糊的概念,誤認為田間管理就是科學種植,進而使玉米種植的產量及品質得不到有效提升。針對存在的問題,首先,當地農業管理部門應該加大宣傳力度,使得農戶充分認識到科學種植模式的類型及科學種植的優勢,在不斷宣傳過程中使得農戶摒棄傳統的思想,積極接受新的思想,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中保持科學種植意識,在實際生產中將意識轉化為效益。其次,在宣傳模式上,可以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比如采用微信、抖音等農戶易于接受的途徑進行宣傳,確保科學種植意識扎根心底。
5.2 注重培訓,使得農戶掌握先進技術
現代農戶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對于玉米的選種及種植大部分區域停留在原始種植模式,這種根深蒂固的模式嚴重制約著現代化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山東地區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極為不利。針對這一問題,首先,山東當地應該重視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農業服務站定期組織農戶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將技術學以致用,摒棄傳統陳舊的種植方式。其次,在培訓模式上革新,現代化的種植技術不再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技術人員進入田間實現現場教學,確保農戶對培訓知識及時吸收,在種植過程中充分運用現代化種植技術,使得現代化玉米種植技術在玉米種植經濟中發揮出重要作用,實現農業經濟水平穩步提升。
5.3 惠農補貼,完善相應的機械設備
傳統的耕作工具已經跟不上發展所需,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過程中部分區域已經實現了機械全程化操作,純人力的生產模式已經嚴重滯后。由于各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對機械設備的配置不夠完善。針對于這一問題,首先,當地農業部門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比如購機惠農補貼,使得農戶的購機過程中享受到相應的補貼,從而減輕農戶的經濟負擔,采購到先進的機械設備,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其作用。另外,當地農業部門可與玉米種植合作社進行聯系并采用相應的惠農政策傾斜,實施免息貸款等政策,為農戶的購機提供資金支持,解決農戶的燃眉之急,使每位種植戶機械設備配置到位,進一步提升種植效率,促進玉米種植產業穩步發展,實現區域農業經濟水平高效提升。
6 總結
本文主要通過對山東地區玉米種植中的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策略展開探討,主要圍繞玉米種植中的種植技術及常見的病蟲害展開。玉米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支柱和居民生活的重要口糧之一,玉米種植對農業經濟水平與居民生活質量均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在玉米種植過程必須充分運用現代化栽培技術,做好科學管理,促進玉米種植產業穩步發展,實現玉米種植經濟水平持續提升。
參考文獻
[1] 廖玉倫.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法[J].南方農業,2018,12(2):45-46.
[2] 曹彥沖,馬富東,李曉華.玉米種植技術推廣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吉林農業,2019(18):33.
[3] 雷愷云.玉米種植技術及推廣應用[J].農業與技術,2019.39(14):119-120.
[4] 劉鐵劍.玉米高產種植技術[J].吉林農業,2019(24):22.
[5] 李茜.玉米高產栽培關鍵技術與病蟲害防范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6,36(18):95.
[6] 宋憲.關于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措施研究[J].農家參謀,2020(5):52.
作者簡介:劉祥華,本科,主要研究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基層高級農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