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總結以滕州為代表的馬鈴薯二季作區秋馬鈴薯綠色食品栽培技術要點,為同類產區秋馬鈴薯綠色食品高產高效生產提供參考依據和技術支撐。【方法】 按照綠色食品生產要求,以滕州市的秋馬鈴薯生產為研究對象,對產地環境、種薯選擇與處理、播種、覆膜、施肥、澆水、秋延遲、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秋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進行系統總結,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二季作區秋馬鈴薯綠色食品栽培技術。【結果】本文所總結的技術要點,可顯著減少化肥、農藥、勞動力投入,全面提高二季作區綠色食品秋馬鈴薯的產量、品質及效益,適宜在同類產區大面積推廣應用。【結論】馬鈴薯作為第四大主糧,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綠色食品馬鈴薯生產,對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具有重大意義。秋馬鈴薯受生長期影響,較春馬鈴薯生產一直存在蟲害重、產量低及品質、效益差等問題,應大力推廣應用綠色食品秋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提高秋馬鈴薯產業發展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二季作區;滕州;秋馬鈴薯;綠色食品;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滕州市位于山東省南部,是著名的“中國馬鈴薯之鄉”。近年來,滕州市全力打造“全國菜用馬鈴薯行業的風向標”,全市春秋兩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4.67萬hm2,總產量突破200萬t,總產值60余億元。“兩薯一糧”(春馬鈴薯-夏玉米-秋馬鈴薯)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實現了“畝產萬斤薯、千斤糧,產值過萬元”,是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效益最好的二季作馬鈴薯縣級產區,滕州先后被評為“全國農業(馬鈴薯)標準化示范縣”“山東省馬鈴薯生產先進市”。“滕州馬鈴薯”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先后被評為“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最具影響力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17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山東省首批十大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山東省十大地理標志品牌”等,2019年品牌價值158億元,成為中國馬鈴薯第一品牌。在不斷鞏固發展春馬鈴薯產量、面積、效益的同時,滕州市立足當地氣候特點,圍繞生長期不足、病蟲害多發、產量偏低、商品品質不高等問題,積極探索秋季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秋馬鈴薯種植面積持續擴大,產量效益不斷提高。2020年,滕州市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1.33萬hm2,平均單產接近2000kg,進一步豐富了“滕州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模式,夯實了產業發展基礎和市場競爭地位,成為當地幫助群眾增收致富、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優勢特色產業之一。本文以滕州為代表,系統總結了二季作區秋馬鈴薯綠色食品高產高效栽培關鍵技術要點,供國內同類產區參考應用。
1 適用范圍
本技術適用于以滕州為代表的中原二季作馬鈴薯產區綠色食品秋馬鈴薯的栽培與管理,目標產量為2000-2500kg/667m2。
2 滕州市氣候條件
滕州市位于山東省南部,地處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3.6℃,年平均地溫16.3℃,10℃(含10℃)以上積溫為4359.4℃;相對濕度年平均為68%;光照時間年平均為2384.4h,年日照百分率54.4%;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為796.3mm,每年的6月中下旬至9月初為傳統雨季,降雨量一般占全年的60%左右;水資源較為充足,屬淮河流域,京杭大運河水系,地下水資源總量3.5億m3,地表水資源總量3.3億 m3;無霜期長,全年無霜期210天左右,初霜凍一般出現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滕州氣候條件優越,較為適宜秋馬鈴薯生產,特別是采用秋延遲種植,可取得較高產量。
3 產地環境要求
環境條件應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 391-2000)標準關于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因子的要求。
產地應盡量避開繁華都市、工業區和交通要道,優先選擇空氣清新、水質純凈、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農業生態環境的地區。地塊以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壤疏松肥沃、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沙壤土為宜,土壤pH值應在6-7,全鹽含量不得高于0.3%。
4 種薯選擇
4.1 小整薯作種
秋馬鈴薯所用種薯一般為當年春季馬鈴薯收獲后所留小整薯,單個重量一般在25-50g。品種一般為荷蘭十五、荷蘭七等早熟、高產、穩產、抗逆性強的費烏瑞它系列及科薯6號、滕育1號等滕州當地自主選育的馬鈴薯品種。商品薯表現為薯型長橢圓、黃皮黃肉淺芽眼,以鮮食菜用和出口為主。
秋馬鈴薯播種時間正值高溫高濕季節,選用春季所留小整薯作種而不再對種薯作切塊處理,既可在有效保留品種種性特征同時,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又可有效減少爛種,而顯著提高出苗率,對保證秋馬鈴薯產量、效益極為重要。
4.2 種薯保存
春季馬鈴薯收獲后,對計劃留作種薯的小整薯要精挑細選,嚴格剔除病、蟲、爛、傷、雜、劣等不良種薯,確保種薯質量,并做到避光、通風、單獨妥善保存。
4.3 種薯處理
于計劃播種日前10天左右,選晴天中午,將預留的小整薯攤晾在樹蔭下醒種、殺菌2-3天,再次篩選無病種薯浸泡于0.5mg/l的赤霉素+1%或3% 高錳酸鉀溶液中5-10min左右,撈出瀝干后堆置于陰涼處催芽,并蓋上潮濕的草苫保濕,至立秋前后即可按計劃正常播種。
5 播種
5.1 播種方式
秋季馬鈴薯栽培分為套種和直播兩種播種方式。
套種地塊應在前茬作物(一般為春玉米、半夏玉米)播種時留出套種行,優點是可以借助前茬作物的植株為種薯遮蔭降溫,并通過適當提早播種時間,延長生育期,以保證馬鈴薯產量;缺點是播種后容易遭遇連續降雨,導致爛薯而影響出苗率,且套種完成后,前茬作物無法實施機械收獲,導致勞動強度加大、用工成本增加。
4月中旬至5月中旬,早春拱棚馬鈴薯收獲后即播種春玉米的地塊,一般立秋左右已基本成熟具備收獲條件,應及時機械收獲,注意秸稈精細還田,并及時清潔田園、旋耕整地,為秋馬鈴薯直播創造良好條件。采用直播方式種植秋馬鈴薯,便于實施機械化作業,可顯著降低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為確保出苗率,可在播種完成后,于壟上覆蓋玉米秸稈以保濕降溫,待苗齊后去除。
5.2 播種時間
秋馬鈴薯的播種時間應全面考慮當地氣候條件、天氣狀況及土壤墑情等因素,既不能太早,以盡量避開高溫多雨天氣,并避免與前茬作物生產造成沖突;也不能太晚,要充分考慮初霜凍時間,保證足夠的生育期,以確保實現目標產量。
滕州地區較為適宜的播種時間一般為立秋后10天(約8月20日左右),如遇連續降雨等天氣影響,應適當推遲播種時間。采取秋延遲栽培的地塊,播種時間可一直持續到白露前后。
5.3 播種方法
秋馬鈴薯種植仍采用開溝起壟方式,開溝深5-8cm,按確定的種植密度擺種,一般行距65-70cm,株距20-25cm,每667m2株數4000-5000株。套種田塊播后先起小壟,待前茬作物收獲后再根據馬鈴薯長勢情況,分1-2次培土起壟至15-20cm高;直播地塊,可一次性覆土起壟至15-20cm高。起壟要求同春馬鈴薯。
6 施肥
根據土壤肥力水平及目標產量要求,應按照平衡施肥原則科學施用各類肥料。直播地塊一般每667m2撒施硫酸鉀型高氮高鉀三元復合肥50-100kg、商品有機肥80-100kg、微生物菌肥1-1.5kg、硼砂1kg、硫酸鋅1kg。套種地塊播種時施肥不便,可在前茬作物收獲后,結合澆水、培土盡早追肥,以促進根系發達和植株健壯。如選用農家肥應經過充分漚制、腐熟。
生產中禁止施用硝態氮肥、城市生活垃圾、工業廢渣、污泥和未經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等。
7 覆膜
7.1 覆蓋反光膜
起壟耬平后,可于壟面覆蓋一種正面鍍鋁箔、背面為綠色的聚氯乙烯塑料薄膜,即反光膜。這種膜反光率達70%-80%,透光率低于2%,不僅可以明顯降低土壤溫度,控制土壤溫度和含水量的劇烈變化,還能防止雨水沖刷造成的土壤板結和壟土流失,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可顯著提高秋馬鈴薯的出苗率和出苗整齊度。
待出苗50%以后,可選擇下午適時揭去反光膜。
7.2 覆蓋黑白配色地膜及膜上覆土
于壟面覆蓋黑白配色地膜,即一種中間為透明或白色,兩側為黑色的聚氯乙烯塑料薄膜,覆膜后于壟面膜上覆土3cm。薄膜兩側黑色區域可吸光、降溫,膜上覆土后可實現自行破膜出苗。此項操作既可防止溫濕度劇烈變化及降雨、澆水沖刷造成的土壤板結和壟土流失,又可防雜草、蟲害,生長后期還可起到良好的保溫、保墑作用,有助于提高秋馬鈴薯出苗率、促進生長及產量形成。
8 田間管理
8.1 立足“早”字抓管理
秋馬鈴薯生育期短、發棵早,在滿足氣候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各項管理技術措施應立足“早”字,堅持做到早播種、早查苗、早追肥、早澆水、早中耕培土,以充分利用生育期,促苗快長,實現高產穩產。
8.2 科學澆水
秋馬鈴薯生長前期,即播種至現蕾期,正值高溫多雨季節,一般不需要專門澆水,但應注意大雨過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劃鋤松土,防止因積水過多、土壤通氣不良造成爛薯。若長時間不降雨造成土壤干旱,則應及時澆水,降低土壤溫度,促使薯塊早出苗、出苗壯。現蕾期后應根據土壤墑情適當澆水,以保持壟土濕潤為宜;收獲前7天應停止澆水。
要堅持小水勤澆勤灌原則,盡量避免大水漫灌沒過壟面,以澆至壟高1/3-1/2為好。
8.3 中耕培土
中耕培土有助于疏松土壤、消滅雜草、防旱保墑,促進根系發育、植株發棵和塊莖形成,是秋馬鈴薯田間管理的重要措施。一般于生長前期進行2次中耕培土覆壟即可:第一次宜在馬鈴薯4-5片葉時及早進行,第二次宜在株高25-30cm時進行。
8.4 適當追肥
應根據土壤肥力和生長狀況,采用葉面噴施或結合澆水、培土分別于幼苗期、現蕾期、膨大期適當追肥。第一次追肥應及時,可在苗高5cm左右時在壟兩側開溝施入,一般每667m2施用尿素10kg和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15kg。第二次追肥可結合第二次中耕培土進行,每667m2施用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20kg。馬鈴薯生長中后期,為避免對植株的機械損傷,可選用植保無人機進行葉面噴施1-2次,每次每667m2可噴施磷酸二氫鉀50g或天達2116(地下根莖專用型)75g;也可結合澆水沖施水溶肥等進行追肥。
應盡量避免葉面肥與農藥隨意混合施用,以防止肥害、藥害發生。
8.5 秋延遲管理
滕州地區初霜凍一般出現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為延長生育期、提高產量及商品薯率,秋馬鈴薯一般應在10月中上旬、早霜來臨前提早建棚扣膜,以保護葉片,實現秋延遲種植。棚膜扣上后,應根據天氣變化,前期注意及時通風排濕,后期注意及時蓋棚保溫,以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延長馬鈴薯生育期,實現增產目標。
9 病蟲害防治
9.1 主要病蟲害
秋馬鈴薯主要病蟲害與春馬鈴薯略有區別。病害主要有晚疫病、黑脛病、瘡痂病、病毒病等,蟲害主要是蚜蟲、白粉虱、茶黃螨及金針蟲、蠐螬、地老虎、螻蛄等地下害蟲。
9.2 防治原則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治理原則。
9.3 農業防治
第一,要因地制宜的選用抗(耐)病馬鈴薯品種。第二,及時清潔田園,注意輪作倒茬,不能與辣椒、茄子、西紅柿等茄科作物及白菜、甘藍、生姜等連作;與玉米、大豆等作物輪作效果較好,有利于減少病害、雜草。第三,選用無病蟲害的小整薯播種;種薯催芽前,將爛薯、病薯挑出,并做好浸種消毒。第四,測土配方平衡施肥,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科學選用復合微生物菌肥等新型肥料,持續改善耕地質量。杜絕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料。第五,要保持適宜的土壤濕度,嚴防積水或干旱,培育適齡壯苗,提高抗逆性。
9.4 物理防治
懸掛黃板誘殺蚜蟲,覆蓋銀灰色地膜驅避蚜蟲;安裝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地老虎、金針蟲、螻蛄等害蟲。每2-3hm2安裝一臺,掛于植株上方1m處。
9.5 生物防治
注意保護和利用瓢蟲等害蟲的天敵。可選用生防制劑和昆蟲天敵控制病蟲害發生,如選用甜菜夜蛾核多角體病毒防治甜菜夜蛾,麗蚜小蜂防治煙粉虱等;生物藥劑可選用藜蘆堿、苦參堿、印楝素等植物源農藥和齊墩螨素、農用鏈霉素、新植霉素等生物源農藥防治。
9.6 化學防治
1)晚疫病。發生較為普遍且危害較為嚴重的一種病害,應以預防為主。播種前,可用72%克露可濕性粉劑或72%普力克水劑600倍液浸種10-15min;未發病時,于現蕾期、膨大期,每667m2各噴一次68.75%銀法利25ml+70%安泰生40g,或10%科佳50ml;發病初期,可立即噴施銀法利、福帥得、普力克等治療性藥劑以控制病害發展,以后每隔7-10天配合噴施保護性藥劑和治療性藥劑,一般3-4次即可。
2)瘡痂病。此病害對二季作區秋馬鈴薯危害較為嚴重。可用0.2%福爾馬林溶液在播種前浸種2h以上,或用0.1%對苯二酚溶液于播種前浸種30min后取出晾干播種。農用鏈霉素、新植霉素、春雷霉素、氫氧化銅等藥劑對病菌也有一定的殺滅作用。
3)黑脛病。此病害危害分布廣泛,近年來呈逐漸加重趨勢。播種前用0.05%溴硝醇溶液,或0.1%春雷霉素溶液,或0.2%高錳酸鉀溶液浸種可起到一定的殺滅病菌作用。發病初期,可用100mg/kg農用鏈霉素,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0%噻菌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或用銅制劑(噻菌銅、松脂酸銅、氫氧化銅等)+春雷霉素+氨基寡糖素等進行灌根處理,以控制病菌蔓延。染病植株應及時拔除,再用氯溴異菌脲酸等進行穴處消毒。
4)早疫病。馬鈴薯主要病害之一,以預防為主。可在發病前,用70%代森錳鋅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連續噴施2-3次進行預防;發病初期,可用50%咯菌腈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5%嘧菌酯懸浮劑1 500倍液,或1:1:200 倍波爾多液進行防治,間隔7-10天,交替噴施2-3次。
5)蚜蟲。可用0.3%苦參素殺蟲劑1000倍液,或用煙堿楝素乳油1000倍,或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可濕性粉劑2000倍交替噴霧,提早防治。
6)白粉虱。應在發生初期及時用藥。可用10%撲虱靈乳油1000倍液,或240g/L螺蟲乙酯懸浮劑
4000-5000倍液,或3%天達啶蟲脒乳油液1000-1500倍,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間隔5-7天于早晨露水未干時噴霧防治。
7)茶黃螨。二季作區秋馬鈴薯危害較重。可選用5%噻螨酮乳油2000倍液,或10%蟲螨腈乳油3000倍液,或5%唑螨酯懸浮劑3000倍液,或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3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間隔10-14天噴一次,連續噴施2-3次。重點是植株上部,尤其是嫩葉背面和嫩莖。
8)金針蟲、蠐螬、地老虎、螻蛄等地下害蟲,一般在播種時,結合施基肥,每667m2用48%樂斯本乳油150ml拌細沙或接入肥料中施入溝內,或用50%辛硫磷乳油50-100ml兌水噴撒播種溝,可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馬鈴薯生長期間也可用灌根的方法進行防治,但效果較差。
9.7 合理施藥
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適期科學用藥,并嚴格掌握安全間隔期,每種藥劑連續施用一般不超3次;多種病蟲害混合發生時,宜混合用藥。
10 適時收獲
秋馬鈴薯收獲時間由枯霜來臨的早晚決定。一般11月上中旬,待馬鈴薯地上部莖葉全部死亡后再收獲。采用秋延遲栽培的,可根據植株長勢、市場行情等,推遲至12月中下旬收獲。收獲時要輕拿輕放,防止物理損傷影響商品性。
生產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要求,建立完備的生產技術檔案,詳細記錄生產資料使用情況、生產管理、收獲及產品檢測等信息,實現生產過程全記錄、質量安全可追溯。綠色食品相關生產檔案要保存3年以上,以備查閱。
參考文獻
[1] 韓戰敏.中原二季作區秋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5):148-149.
[2] 趙崇強.滕州馬鈴薯一年三熟(薯—糧—薯)高效種植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21(4):250-251.
[3] 劉宗立,應芳卿.中原二季作區馬鈴薯秋植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6(7):93+156.
[4] 馬海艷,李海英,安修海,等.棗莊市二季作區馬鈴薯害蟲的種類及優勢種的防治[C]//屈冬玉,陳伊里.馬鈴薯產業與現代可持續農業(2015).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15.
[5] 馬海艷.秋馬鈴薯栽培技術[J].農業知識,2014(20):14-15.
[6] 王開周,張立,王文華,等.四種肥料對秋馬鈴薯產量效益的影響分析[J].南方農業,2021,15(16):126-129.
[7] 滿小娜.滕州市春馬鈴薯—夏玉米—秋馬鈴薯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1(5):67-68.
[8] 李廣亮,孫明海,王宏梅,等.魯西南馬鈴薯—玉米—馬鈴薯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21,37(2):47-49.
[9] 張在榮,劉知利,朱金政.濰坊市秋馬鈴薯不同覆蓋模式栽培對比試驗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5):132-133.
[10] 陳雪飛,李善斌,敖方源.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理化性質及秋馬鈴薯產量的影響[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12):139-140.
[11] 劉連成,叢曉飛,葉巍,等.不同播種期對秋馬鈴薯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15(10):69-70.
作者簡介:韓文賀,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現代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Email:hanwenh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