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春瑛
摘要:我國特有的地質環境、復雜多變的氣候條件,以及頻繁高強度的人類活動,決定了地質災害防治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新形勢下的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從事地質災害防治,需要關注的方面很多,首先還是對地質災害要有本質上的透徹認識。隨著形勢的不斷發展,工作越是深入,越要不忘根本,越要牢牢把握地質災害的基本特點和防治工作的客觀規律,防止認識上跑偏,始終堅持正確的工作方向。本文主要對地質災害防治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問題
1關于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理念
1.1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地質條件復雜,環境地質條件脆弱。面對地質災害多發、頻發的嚴峻形勢,開展地質災害防治,首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凡是有人的地方,特別是人員集聚的地方,像村鎮、集市、學校、醫院、廠區以及交通、水電等重要基礎設施周圍,都應當是我們高度關注的地方。無論這個地方是否存在隱患,只要有溝谷、斜坡、陡崖、陡坎,就要高度警惕。尤其是對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卻又多年太平的地帶,不能有絲毫大意。這些地方,不出事則已,一出就是大事。這方面的例子,舉不勝舉。地質災害防治,一要常備不懈,大意不得;二要把人放在首位,工作重點必須圍繞人的安全而展開。這種理念要貫穿于隱患調查、監測預警、工程治理、避險搬遷和應急處置等各個環節的方方面面。
1.2要堅持嚴格遵循“誰建設、誰負責,誰引發、誰治理”的法制原則
地質災害的引發包括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兩大誘因。對人類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必須堅持“誰建設、誰負責,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對自然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則應堅持由地方政府負總責,由此構建起地方政府牽總、各部門分工、各方面配合、自然資源部門監督協調的組織嚴密、責任明確的工作體系。這既是法定原則,也完全符合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需要。實踐證明,凡是這項原則堅持好的,體系就完備,工作就順暢,成效就明顯;反之就相互扯皮、麻煩不斷、效率低下。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總結交流,大力推廣成功經驗。
1.3要堅持始終不渝地依靠科技進步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目前各地都在大力推進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可視化、智能化及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的深度應用和有機融合。在保持這種發展勢頭的同時,要進一步聚焦重點,著力加強不同層級、一體化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解決好發現隱患、監測隱患,特別是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成災范圍和影響程度的預警預報等問題,集中力量對遠程高位隱蔽滑坡體監測診斷、遠程大型泥石流調查監測以及有效預警預報等行政指揮關鍵問題加強攻關,大力推進專業監測設備的研發與應用。基礎至關重要,根深才能葉茂。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基礎理論和技術、尤其是災害形成機制的研究,學習、借鑒和引進國外先進的理論和技術方法。
1.4要堅持深入認識和把握當地區域
地質條件和地質災害發展規律,主要受地質條件控制,多因地震、降水、凍融和人類工程活動影響而誘發。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必須深入了解當地的地質條件,認真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發展的規律。比如,在花崗巖地區,地表常覆蓋有厚度僅數米甚至幾十厘米的松散風化層,與下伏堅硬花崗巖具有截然不同的兩種力學性質,雖然地表林草茂盛,看似巖土體穩定,實則上下兩層皮,一旦地表因降水等因素而浸泡軟化,就極有可能發生滑動。需要特別加強坡體排水和坡腳支擋防護工程。
再比如,在斜坡地帶,順向坡的危險要遠大于逆向坡。對順向坡,只要坡腳不穩、懸空,就有可能滑動;只要有人工切坡,就必須采取相應加固措施。而對逆向坡,則需主要關注構造切割和巖石破碎等情況。還有黃土因降水、凍融、地下水位抬高等因素而失穩垮塌、滑動等。降水是引發地質災害的最主要自然因素。降水時間越長,巖土體就越容易被浸泡軟化。雨量越大,沖擊沖刷力就越強。這些都是地質災害易發頻發的重要時段。過去,我們更多關注的是“七下八上”。后來,發展到整個汛期。現在,甚至擴展到全年。這主要是因為天氣氣候的變化,特別是雨(雪)水線的北移和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發。今年的河南大雨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特大暴雨和雪體凍融,將對黃土地區和坡殘積物堆積體的穩定性構成嚴重威脅。排水、防止雨(雪)水下滲是防治地質災害的最基本手段,一定要高度重視。
2關于地質災害防治應當高度重視的幾項工作
2.1要充分運用“技防”手段提升“人防”能力與水平
群測群防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我國國情的成功經驗。在廣大山村,有沒有人臨災預警,效果大不一樣。組織動員人民群眾自防自救,基層干部、駐守專業隊伍、社區群眾發揮著重要的第一防線作用。我國絕大多數成功避險依賴于群測群防。要珍惜這種經驗、發展這種經驗,最重要的就是切實提高這支隊伍的防治能力與水平,關鍵還是要依靠科技進步。近年來,在自然資源部強有力的領導和組織推動下,一批現代化現場監測設備研發成功,已在2萬多處隱患點配套安裝。這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史的一場革命。尤其是像深山遠程滑坡、泥石流等特大地質災害,遠超一般群測群防的監控能力。
2.2要危險區和隱患點監控相結合
目前,關于地質災害區劃,許多地方將易發區范圍劃得太大,戰線拉得太長,完全對其監控,力不從心;而隱患點的確定又相對局限,不少災害的發生都在隱患點以外。為破解這個難題,浙江、四川、湖南等地進行了很好的探索,形成了危險區與隱患點雙控的工作模式,實質就是以人為中心,將存在地質災害威脅的村鎮、學校、醫院等防治重點的四周一律視為危險區,反復進行調查巡查,堅持進行汛前雨前調查、汛中雨中巡查和雨后汛后復查,既不放松隱患點的調查、評價與監測,也不放過四周重點部位的變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種做法符合工作規律,應當盡快大力推廣。
2.3要著力夯實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基礎
經過多年的努力,各地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都有很好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概括起來:一是要高度重視隱患普查(調查、排查)工作。只有“家底”清,才能工作明。“家底”越清楚,工作越對路。要堅持定期查,反復查,這是防治工作基礎的基礎。二是要堅持地質專業隊伍住縣進鄉制度。科技下鄉,解疑釋惑,宣傳普及,指導工作。三是要建立健全工作體系。立檔建卡、巡視觀察,明確責任、壓實任務,上下聯動、左右協調,編制預案、反復演練。四是要構建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信息化平臺,依托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升“一張圖”上的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和智能化管理的能力與水平。
2.4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質量
工程治理是地質災害防治最根本性的措施。預警預報,遇事就跑,總不是長久之計。近年來,許多地方都在進行大規模移民搬遷和工程治理。地質災害治理包括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等方面,環環相扣,來不得一絲馬虎,哪一方面都不能出問題。由于地下情況的隱蔽性和復雜性,如果勘查不到位,設計就會跑偏,施工就會走樣。設計、施工、監理等后續工作環節也同樣如此。
結束語: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重大。從事地質災害防治的技術人員,既要仔細把握每一個技術細節,也要把握好工作上的總體格局。希望上述認識與體會,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參考文獻
[1]劉思辰.唐山市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方案研究[J].世界有色金屬,2020(16):116-117.
[2]趙紅宇.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治理分析[J].科技風,2019(34):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