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 瀏
根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從微觀層面講,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每節課應進行結構化知識和技能教學,摒棄以往單一知識和單個技術的教學。一節課只讓學生學練單個技術是難以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方面核心素養的,只有讓學生學練基本運動技能和組合運動技能,并在對抗、比賽或展示中運用,才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問:不學練單個動作技術,怎么能夠參與一項運動的對抗、比賽或展示?
答:過往幾十年間的教學實踐經驗證明,每節只讓學生學練單個動作技術教學的體育課并未使學生掌握一項運動技能,也難以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因此一味地秉持舊有、落后的教學觀勢必不能改變現狀解決現存的問題。此外,單個動作技術的掌握并非依賴長時間的靜態練習,而是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不斷思考、改進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至于單個動作技術掌握不熟練就不能參與比賽之類的觀點,則更不敢茍同。對于學生而言,并不需要熟練掌握動作技術才能參加對抗、比賽或展示。任何動作技術的熟練掌握是一個需耗費數年甚至終身學習的過程,普通學生群體并非專業運動員,一味按照此類悖論進行體育鍛煉與項目學習,不合乎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和體育學習規律,也使我國絕大多數學生學了12年體育課卻一項運動技能未掌握的窘境難以得到改變。
問:單個動作技術如果不形成正確的動力定型就參加對抗、比賽或展示,動作技術就可能“走形”?
答:并非不需要正確的動作技術,而是不能只學練單個動作技術,單個動作技術的掌握“過猶不及”,過于強調單個動作技術的微觀細節,會失去運動項目動作技術之間的聯系以及學習的宏觀考慮和整體體驗。單個動作技術的正確與否除了必要的專門練習外,更需要通過在真實運動情境中不斷運用來改進和提高動作技術。在真實的運動情境當中,體驗、犯錯、改進、提高到逐步完善自身動作技術與項目整體感知才是一個正確的學習過程,應拋棄舊有“一口吃個大胖子”的單個動作技術教學方式,才能獲得寓教于樂的教學體驗與學以致用的學習效果。因此,對每節課僅有單個技術教學的情況必須進行改革。
適宜的運動負荷是增強體能、提高運動技能水平、培養體育品德、增進身心健康的關鍵和基礎。《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每節體育課要有適宜的運動負荷,主要目的是解決我國普遍存在的運動負荷偏低甚至沒有運動負荷而導致的“不出汗”體育課的問題,讓所有學生充分“動”起來。“動”起來才能獲得運動效果、健康效果和育人效果。
運動負荷由群體運動密度、個體運動密度和運動強度來進行衡量。群體運動密度指一節體育實踐課中所有學生總體運動時間占課堂總時間的比例,應不低于75%,目的是貫徹精講多練的原則,減少教師讓學生集體停頓下來進行講解、示范、糾正錯誤動作、隊形調動等時間,摒棄“說教課”,保證大多數時間所有學生都在運動;個體運動密度指一節體育實踐課中單個學生的運動時間占課堂總時間的比例,應不低于50%,目的是減少學生排隊等待練習的時間,保證每個學生的基本運動時間;運動強度是指動作用力的大小和身體的緊張程度,常用心率表示,每節課應達到中高運動強度,班級所有學生平均心率原則上在140~160次/分。
問:140~160次/分的運動強度會造成安全事故嗎?
答:因為我國過往的體育課運動強度偏低,實踐教學中許多體育課的運動強度不足120次/分,課程標準現在要求原則上達到140~160次/分,一些人憑感覺就認為太高,接受不了。該運動強度要求既有充分的政策要求、理論依據,也有充分的實踐、實驗支撐。根據靶心率的計算公式,這一心率范圍也是運動中的最適宜心率區間。而且,該運動強度是一個區間標準,每個體育教師都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進行調整,可高可低。不管是平時“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實驗基地學校的常態課,還是每年舉行兩次的全國性“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展示課,抑或是其他的有關活動,從未出現過一例安全事故。因此,該運動強度是運動中最適宜的運動強度范圍,不是危險強度范圍,不會出現安全事故。當然,在教學中要循序漸進,做好準備活動,逐步提高運動強度。
問:從健康角度而言,只要達到中等運動強度就可以了嗎?
答:這是得到部分研究證實的,但這樣的結論是針對所有人群而言的,當然也有許多研究并不這么認為,而是認為中高運動強度有助于增進人的身心健康,甚至有些研究還認為大強度有利于老年人的長壽和健康。體育教學的對象是兒童青少年,運動強度既要考慮到健康的效果,也要考慮運動的效果和育人的作用,既要考慮到對于學生身體健康的作用,也要考慮對“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作用。
問:新授課是否能達到中高運動強度?
答:課程標準沒有新授課概念,新授課概念還是停留在原來的單一技術教學認知方面,現在重視落實“教會、勤練、常賽”。強調每節課進行結構化運動技能學練,創設復雜運動情境,進行對抗練習、比賽或展示等。即使學練新的單個技術,也應該通過多樣的練習方式、與其他技術組合練習、在對抗練習或比賽中運用,加上體能練習,就能達到中高運動強度。
問:如果學生課堂學習平均心率只達到136次/分,算高質量課堂教學嗎?
答:140次/分是運動中最適宜運動強度的最低要求,達不到最低要求肯定不能算是高質量體育課堂教學,運動強度是高質量體育課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平均心率不能低于140次/分,這也是課標的要求。作為一個基本要求,我們不能降低要求,不然可能會重蹈覆轍。
問: 中高運動強度是指課外體育活動嗎?
答:可以試想,在我國如果體育課堂教學都不能達到中高運動強度,指望課外體育活動達到這樣的運動強度便是“奢望”,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因此,無論是體育課,還是課外體育活動,都應該達到中高運動強度,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和鍛煉效果。
問:每節課能達到一樣的運動密度和強度嗎?
答:這是一個基本的要求。不管課的類型(如新授課、復習課、比賽課等)、不同學段的課(如小學體育課、初中體育課、高中體育課)、男生課和女生課、不同運動項目的課(如武術課、排球課)、不同季節的體育課、城市和鄉村的體育課等,只要想做且有效做,均可以在這一運動強度與密度下進行,每節課都能夠達到這樣的運動負荷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2022年版)》,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學生要能享受運動樂趣,掌握各種體能的學練方法,積極參與各種體能練習,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的相應要求。體能練習要注意多樣性、趣味性、補償性和整合性。多樣性指每節體育課的體能練習不能只是一種,而是應該多種,促進學生體能的協調發展;趣味性指體能練習不能只是一成不變的幾種練習內容和方法,要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補償性指每節體育課的體能練習要根據運動項目的特點,彌補該項目對有關體能發展的不足,促進學生體能的均衡發展;整合性指注重一種體能練習活動能夠同時發展多種體能,加強不同體能之間的關聯性,提高學生體能的綜合運用能力。
問:每節專項運動技能課10分鐘左右體能練習要求的依據是什么?
答:第一,是基于解決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問題,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問題由來已久,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變。如果在每節課中都有體能練習,假以時日,體質健康問題一定會有所改善。第二,近二十年來黨和國家關于教育和體育方面的重要文件都強調要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特別是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說明學生體質健康一直受到高度的關注。第三,體能與健康息息相關,也是運動技能提高的重要基礎。第四,此要求繼承了我國優秀的“課課練”傳統。
問:運動技能學練和準備活動可以替代體能練習嗎?
答:不能。首先,準備活動不等于體能練習。因為準備活動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由慢到快、循序漸進地進入運動狀態,充分活動各個關節,為進入有較高運動負荷的運動做好身體方面的準備。其次,運動技能學練不能替代體能練習。因為鑒于運動項目的特點和差異,不同的運動項目對人的體能發展是有局限性和不全面的。再其次,體能有11種,且每種體能有多種練習方法,而且需要承受較高運動負荷才能獲得練習效果。因此,不應將技能學練與準備活動代替體能練習,提倡每節專項運動技能課都要進行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包括一般體能練習和專項體能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