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苡萱,朱雨珂,魏詩華,張潔涵,馮抗抗,蔡臻臻,汪蕾*
(1.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廣東省水產健康安全養殖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631;2.廣東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廣東 臺山 529020)
廣東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江門市下轄的臺山市大襟島附近海域,總面積為107.477 km。近年來,隨著我國海岸帶和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導致沿岸海水環境質量不斷下降。為了解保護區的海洋環境質量狀況,于2017—2021年對保護區海域水質進行了調查,分析了水質變化特征,擬為保護區的科學管理提供依據。
調查項目為pH值、鹽度、溶解氧(DO)、溫度。保護區海域共設置調查站位6個,其中核心區設置NQ0102、NQ0202共2個站位,緩沖區設置NQ0302、NQ0201共2個站位,試驗區設置NQ0101、NQ0103共2個站位,見圖1。每個站位的采樣水深為2 m,樣品的采集、儲存均按《海洋監測規范 第三部分:樣品采集、貯存與運輸》(GB 17378.3—2007)操作。

圖1 調查海域采樣站位
評價標準為《海水水質標準》(GB 3097—1997)中第一類海水標準。
1.3.1 單項水質指數法
(1)pH值評價模式。

式中:S——pH值的標準指數;pH——pH值實測值;pH——評價標準中pH值的上限值。
(2)DO評價模式。

式中:DO——飽和DO值,mg/L;DO=468/(31.6+),為水溫,℃;DO——站位處的DO實測值,mg/L;DO為DO的評價標準限值,mg/L;P——站位DO的質量指數。
1.3.2 綜合水質指數(P)

式中:——綜合水質指數;P——單項污染指數;n為參與評價的水質項目。
P值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優(P≤0.62)、良好(0.62<P≤1)、輕度污染(1<P≤1.55)、中度污染(1.55<P≤2.18)以及重度污染(P>2.18)。
2017—2021年各站位綜合水質指數見表1。由表1可見,2017年、2019—2021年保護區水質良好,2018年為輕度污染。5年內,保護區的水質總體保持良好,2018—2020年綜合水質指數呈不斷下降趨勢,2021年上升到0.95。

表1 2017—2021年各站位綜合水質指數
2017—2021年pH值和DO第一類海水達標率見表2。由表2可見,單項因子第一類海水平均達標率2017年最高,為91.7%;其次是2020年,為83.3%;再次是2019和2021年,為75.0%;2018年最低,為66.7%。

表2 2017—2021年pH值和DO第一類海水達標率 %
pH值第一類海水達標率2018年最低,為33.3%,但各年pH值仍在第一類海水要求范疇。DO第一類海水達標率2017和2018年最高,其次是2020年,再次是2019年,2021年最低。5年來,DO總體呈現下降趨勢。
從各站位的綜合水質指數來看,NQ0102、NQ0202、NQ0201這3個站位的綜合水質指數較高,NQ0302、NQ0101、NQ0103這3個站位的綜合水質指數較低。核心區的綜合水質指數較高,緩沖區以及試驗區的站位綜合水質指數較低,說明保護區內試驗區和緩沖區站位的水質優于核心區站位的水質,靠外海站位的水質,大部分優于近岸站位的水質。
2017—2021年核心區、緩沖區以及試驗區平均水質指標數據見表3。由表3可見,保護區的溫度、DO指標值近5年來總體呈現下降趨勢,鹽度總體呈現上升趨勢,pH值基本保持穩定,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緩沖區海域,5年平均pH值總體略高于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除了2020年pH值為8.71外,其余4年pH值均在正常范圍內,符合第一類海域pH值標準。試驗區海域的平均pH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2017與2021年符合第一類海域標準,2018—2020均超出第一類海域標準,2021年回落到正常值范圍內。

表3 2017—2021年核心區、緩沖區以及試驗區平均水質指標

續表
對廣東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海域水質調查結果表明,5年內,pH值、鹽度、DO、溫度總體上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海區適宜國家Ι級重點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為了維持保護區海域水體質量,排除隱患,保護中華白海豚,主管部門須加強對保護區及周邊環境的保護、監督和執法力度,加強對大襟北附近海域蠔排監管,減少蠔排養殖對保護區海域水質的影響,提高當地民眾海洋保護意識,自覺參與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行動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