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康
(濟寧市漁業發展和資源養護中心,山東 濟寧 272115)
黃顙魚(),俗稱昂刺魚(黃骨魚,黃拉丁,嘎魚),屬鯰形目,鲿科,黃顙魚屬,是常見的底棲雜食性魚類,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天然水體中均有分布。其肉質嫩、細刺少、味鮮美、營養價值高,在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有巨大的市場,是出口創匯的優良品種,也是濟寧地區近幾年主要推廣品種之一。黃顙魚在自然水域中生長速度緩慢,上市規格小,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因而黃顙魚市場售價高,養殖效益較好。在養殖過程中,黃顙魚體常感染遲鈍愛德華細菌,出現“紅頭病”癥狀,給漁業養殖戶造成了損失。濟寧市漁業發展和資源養護中心于2015年對黃顙魚養殖過程中出現的主要病害“紅頭病”,進行了致病菌的鑒定以及抗生素、生物防治試驗,旨在解決黃顙魚“紅頭病”難防難治的問題。
試驗地位于濟寧市水產良種繁育基地3個標準化池塘,分別為1—3號,其中3號池塘為對照池塘。面積均約0.1 hm,水深均約1.5 m,底泥厚均約25 cm,其進水排水方便,水質良好,每個池塘均符合標準化池塘相關要求。
放魚前15 d,對池塘干法清塘消毒,每667 m使用生石灰75~90 kg全池潑灑。每個池塘中心位置安裝1臺3 kW的增氧機。池塘消毒后第2 d,加注水至0.8~1.0 m深;第3 d,按4 500 kg/hm投入發酵好的腐熟有機肥,培育水體天然餌料;第10天,加注水至1.5 m深,再用225 kg/hm漂白粉全池潑灑;第16天投放魚苗。
試驗苗種符合檢驗檢疫要求,體格健壯,規格為20~40 g/尾,無出血、爛鰓、腸炎等疫病現象。于4月30日投放,密度為30 000尾/hm。
于每日早、中、晚巡塘,認真觀察魚類活動、攝食與生長情況,遇到問題及時處理。池塘每隔10 d注入20~30 cm新水,陰雨悶熱高溫天氣要及時開啟增氧機。飼料投喂按照“定質、定時、定位、定量”要求,投飼量以1 h內吃完為宜。黃顙魚開口料以粒徑2.0~5.0 mm顆粒飼料為主,成魚料以5.0 mm顆粒飼料為主,一般以浮性餌料為主。池水的pH值為7.0~8.0,以保證魚類正常生長。每隔15 d,用300 kg/hm生石灰全池潑灑消毒1次,改善水質。
恒溫培養箱、無菌工作臺、生物顯微鏡、血球計數板、18 mm×180 mm試管、高壓滅菌鍋、100~1 000μL移液槍及槍頭。
MHA培養基、0.65%無菌生理鹽水、PCA培養基。
8月中旬,黃顙魚魚種生長至體長(12±1)cm時,可以開始池塘內致病菌潑灑感染試驗。
2.3.1 潑灑濃度
遲鈍愛德華細菌的菌液在37℃下培養48 h后,經過血球計數板稀釋后計數,濃度達到10cfu/mL。每個池塘各潑灑2 000 mL發酵后的菌液。
2.3.2 潑灑劑量
菌液潑灑劑量3個池塘均一樣。
2.3.3 觀察池塘
觀察周期為4周,遲鈍愛德華細菌潑灑到池塘之后,時刻關注3個池塘內黃顙魚的吃食、活動、水質情況等。池塘中的黃顙魚如果出現明顯吃食量下降、巡邊獨游、在水中旋轉等現象,需詳細記錄。發現死魚,撈出后進行無害化處理。每次投喂需定量并記錄。
2.3.4 水質檢測
試驗開始前1 d,檢測1次池塘水樣,參數為pH值、水溫、化學需氧量(COD)、氨氮、亞硝態氮;感染致病菌之后24 h、96 h各檢測水質1次。魚體出現明顯癥狀后,每隔5 d檢測1次,連續28 d,水質采樣依照《水質采樣技術指導》(HJ 494—2009)要求執行。
2.3.5 治療方案
菌液灑潑灑3個池塘,其中3號池為對照池塘,潑灑之后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1號池、2號池塘在潑灑遲鈍愛德華細菌的同時進行病害防治處理。試驗結束后,對池塘魚回捕。
2.3.5.1 生物防治
1號池塘選擇益生菌(益生菌為實驗室從土壤中分離的枯草芽孢桿菌)進行生物防治。開始感染時,池塘同時潑灑致病菌和益生菌;此后每隔5 d潑灑1次益生菌,持續4周,每日記錄池塘情況。試驗結束后,對池塘魚回捕,記錄捕獲的健康黃顙魚數量。
2.3.5.2 抗生素治療
2號試驗池選擇諾氟沙星、恩諾沙星進行綜合治療(因為遲鈍愛德華細菌容易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藥物拌在飼料中,配比為1 kg飼料中加入1 g恩諾沙星和1 g諾氟沙星。拌藥飼料每天定時定點投喂,分別于11:00、17:00各投喂1次。發病癥狀出現之后,治療持續2周,然后對魚類回捕,統計存活試驗魚數量,計算死亡率。
采用不同處理方案的養殖試驗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1號池塘采用益生菌進行生物防治,發病魚最少;2號池塘在發病時及時采取敏感抗生素治療,疫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3號池塘發病情況嚴重。

表1 采用不同處理方案的養殖試驗結果
水體pH值、水溫、COD值的監測持續了4周,測定了7次,結果發現水體pH值沒有明顯變化,池塘水溫維持在25~26℃,也沒有明顯變化。1號池塘的COD值為0.25~0.53 mg/L,隨時間的變化持續降低;2號池塘COD值為0.40~0.51 mg/L,先降低后逐步升高。3號池塘COD值為0.52~0.76 mg/L,隨時間延長逐漸升高,反映出水體在噴灑致病菌后,水質有惡化趨勢,見表2。

表2 不同處理方案的池塘COD監測結果 mg/L
不同處理方案的池塘氨氮監測結果見表3。由表3可見,1號池7次測定的氨氮值為1.77~0.98 mg/L,呈現逐漸下降趨勢;2號池的氨氮值為1.72~1.99 mg/L,呈現逐漸升高趨勢;3號池氨氮為1.74~2.57 mg/L,升高幅度大于2號池。

表3 不同處理方案的池塘水質氨氮監測結果 mg/L
不同處理方案的池塘水質亞硝態氮監測結果見表4。由表4可見,1號池的亞硝態氮值隨時間的變化持續降低,從0.220 mg/L降低到0.091 mg/L。2號池亞硝態氮值變化較小。3號池塘亞硝態氮值隨時間變化略有升高,水質有惡化趨勢。

表4 不同處理方案的池塘水質亞硝態氮監測結果 mg/L
養殖試驗結束后黃顙魚回捕結果見表5。由表5可見,1號池塘無發病情況,且捕撈率達到94.2%;2號池塘回捕率也達到了83.3%;3號池塘回捕率只有19.6%,回捕率遠低于1號池塘、2號池塘,差距非常明顯。

表5 養殖試驗結束后黃顙魚回捕結果
試驗結果證明,1號池噴灑的枯草芽孢桿菌能夠明顯抑制遲鈍愛德華細菌的生長,而且在池塘感染試驗過程中,明顯抑制池塘內黃顙魚的發病。2號池塘在出現發病癥狀之后第一時間進行抗生素的拌料投喂,雖然有魚發病死亡,但是經過25 d的治療,魚未發病死亡,基本遏制了遲鈍愛德華細菌造成的損失。3號池塘為對照池塘,感染之后出現大批持續死亡現象,說明在池塘內的遲鈍愛德華細菌濃度在持續增長,黃顙魚自身的免疫力可能降低,池塘持續有病魚、死魚出現。
池塘的COD、氨氮、亞硝態氮3個檢測指標的變化趨勢相近,均表現為1號池水質改善,2號池略有變化,3號池水質惡化的趨勢。試驗結果顯示,枯草芽孢桿菌對致病菌生長具有拮抗作用,能有效預防水產動物病害發生。
枯草芽孢桿菌菌體生長過程中產生的許多活性物質,如枯草菌素、制霉菌素、多黏菌素和短桿菌肽等,對致病菌或內源性感染的條件致病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試驗表明,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定期定量噴灑益生菌能夠明顯抑制致病菌遲鈍愛德華細菌繁殖,進而抑制黃顙魚“紅頭病”的發生。養殖生產中,如果池塘管理不善,不慎發生了黃顙魚“紅頭病”,應采用多種組合治療方案,一方面噴灑益生菌,抑制病菌生長,改善水質,提高存塘魚的免疫力;另一方面,采用恩諾沙星和諾氟沙星等敏感抗生素,及時治療,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