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夢香,陳斌,陳度煌,薛凌展,胡振禧,樊海平,吳斌
(福建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馬口魚(),別稱桃花魚、寬口、花杈魚、坑爬等,隸屬脊椎動物門(Chordata),硬骨魚綱(Osteichthyes),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馬口魚屬(),是東亞溪流中特有的小型淡水兇猛魚類,廣泛分布于我國黑龍江至海南島的大部分淡水水域。馬口魚食性為雜食偏肉食,其肉質細嫩鮮美,營養價值較高,深受消費者青睞,是部分丘陵、山區主要經濟魚類。

2021年6月5日,對野生馬口魚開展了全同胞家系選育,親魚一對一交配,產生了28組F代家系魚苗。6月8日,魚苗出膜后置于泡沫箱中暫養30 d,7月8日轉移到水泥池網箱中飼養。水泥池面積為66 m,水深70 cm,池中等間距拉3列尼龍網網箱。網箱(1 m×1 m×1 m)網孔為0.25 mm,每列10個網箱。每個網箱配備微孔增氧氣盤,并覆蓋遮陽網,防止馬口魚跳出。魚苗入池后,用質量濃度為0.5×10mg/L的聚維酮碘浸泡,2 d后開始投喂,每日08:00、16:30各投喂1次,投餌量為體質量的5%。水泥池每天換水30 cm,水溫25.0~29.0℃,ρ(溶解氧)6.0~8.0 mg/L,pH值7.0~8.5。
7月14日,個別家系開始出現1~2條死魚,其他魚正常攝食和活動。水體氨氮、亞硝酸鹽氮濃度均在正常值范圍內;7月15日,個別家系出現幾十條死魚,死魚外表無異常,其他魚正常攝食和活動;7月16日,家系死亡量達到100條以上,部分病魚出現離群、不吃食、爛鰓現象;至7月20日,死亡量>1 000條,部分病魚規律性地旋轉游動。測量了2個家系各10條魚的全長、體質量,全長分別為2.0~2.4和3.3~4.1 cm,體質量分別為0.078 0~0.124 3 g和0.479 2~0.719 9 g。
7月15日,在實驗室條件下,對病魚進行了水封片鏡檢,其體表和鰓發現多個呈圓形或橢圓形、中央有一馬蹄形核的生物,經診斷為小瓜蟲病。

7月15日,鏡檢病魚發現有小瓜蟲,立即將質量濃度為6×10mg/L的魚健安灑入池內;3 d后池內換水,換入質量分數為0.5%的食鹽水;1 d后池內換水。8月1日,鏡檢魚體未發現小瓜蟲。

小瓜蟲病主要流行于養殖水溫及氣溫低于27℃的春季和冬季,易感魚種為無鱗魚。魚類高密度養殖時容易暴發小瓜蟲病,且后期易繼發細菌感染,小瓜蟲大量寄生時,會導致魚類死亡。魚鰓上寄生小瓜蟲時,會出現鰓黏液分泌增加、鰓絲充血、鰓呼吸急促等現象;魚類體表寄生小瓜蟲時,同樣會出現體表黏液增加、體色變淺等現象;小瓜蟲大量寄生時,魚體表會出現肉眼可見的白色小點。
該次馬口魚家系幼苗小瓜蟲病發生在夏天高溫時期,說明小瓜蟲耐高溫能力增強,馬口魚(有鱗魚)也可能成為易感魚種。病例中,小瓜蟲主要感染魚的體表和鰓,體表沒有出現白點癥狀,可能是因為發現、治療及時,小瓜蟲寄生數量不多;鰓上寄生小瓜蟲,出現了鰓黏液分泌增多,部分鰓絲腐爛,導致死亡。


魚類養殖要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在日常管理中,對水質分析要堅持1周至少2次,定期鏡檢魚體是否有寄生蟲和其他病害,對底泥定期進行清淤。每日觀察幼魚吃食情況,及時調整投喂方案。病魚死亡后要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得隨意扔到池塘外圍,以免引起后續更大范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