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杰
(江蘇省泗洪現代漁業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江蘇 宿遷 223900;2.揚州大學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長江流域禁漁已近20年,自2003年起每年禁漁3個月;2015年12月起,調整為每年禁漁4個月;2017年1月起,長江一級支流赤水河率先作為全面禁漁10年的試點,但多年來長江流域生態功能退化依然嚴重。習近平總書記2次視察長江經濟帶,指出“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強調“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要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基于此,黨中央作出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重大決策部署。長江流域(江蘇段)禁捕退捕于2020年7月開始。洪澤湖水域(泗洪縣轄區)涉及秀麗白蝦、鱖2個國家級水生生物保護區,因此,按照上級部署安排,洪澤湖水域(泗洪縣轄區)實行的是全面退捕政策,泗洪縣數萬名的“以水為生”的專業漁民上岸安居就業,分散而粗獷的傳統漁業捕撈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現于2021年1—12月,調查了禁捕退捕前后泗洪地區漁業發展狀況,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建議。
(1)實地訪談。釆用參與性農戶調查方法(簡稱PRA),以問卷形式對部分“十省百縣千戶”退捕漁民及水產養殖戶入戶調查(訪談)。應用PRA的半結構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工具。調查的內容涉及受訪者的基本信息、家庭成員組成、家庭收入結構,漁民禁捕退捕前后從事的相關產業,以及對退捕后泗洪漁業發展的認知和對前景的看法等。將問卷匯總后進行統計分析。
(2)査閱年鑒。走訪江蘇省泗洪現代漁業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泗洪縣水產局、人社局、交通局、公安局等相關部門,獲取統計年鑒數據。
2.1.1 禁捕退捕前
禁捕退捕前,泗洪縣沿湖鄉鎮的群眾靠水吃水,經濟收入大部分來自湖(河)區的漁業資源捕撈。長期以來,湖(河)區人口數量增長,漁船的數量、噸位、馬力也在增加,同時捕撈技術、強度也在提升,各因素導致湖(河)區的漁業生態鏈遭到破壞,魚類繁育增殖受到嚴重干擾,種群數量不斷減少甚至滅絕。泗洪縣水產局統計數據表明,洪澤湖、天崗湖等水域2016—2019年監測到的漁獲物種類呈逐年下降趨勢(圖1)。優勢種前10位的種類中有不少是經濟價值較低的野雜魚類,經濟魚類的平均規格偏小,呈現了低齡化、小型化特征。泗洪地區2010—2015年監測到的漁獲物魚類相對優勢種指標(IRI值)前10位的魚類中,小型魚類占一半以上。大型經濟魚類,特別是鱖、鲌類等大型肉食性魚類資源嚴重衰退。

圖1 2016—2019年泗洪地區監測到的漁獲物種類數量
2.1.2 禁捕退捕后
泗洪縣實施禁捕退捕以來,洪澤湖、天崗湖等地的漁業資源得到快速恢復。實地中走訪發現,洪澤湖漁政監督工作人員下湖巡查時,經常遇到魚受驚跳到執法艇上的情況。2021年底,江蘇省洪澤湖漁業管理辦公室聯合相關科研單位開展同口徑調查,結果顯示,與2020年相比,洪澤湖水域魚類物種數量由48種增至52種,總體規格增加67.2%,資源密度增加145.8%。
2010—2020年泗洪縣禁捕退捕前后捕撈漁業變化情況見圖2(a)(b)(c)(d)。由圖2可見,近年間,泗洪縣漁業捕撈量整體呈下降趨勢。總捕撈量中的貝類捕撈量逐年下降,間接反映出水中藻類、微生物群類減少。雖然湖(河)區每年2—7月禁漁,但資源恢復、生態利好的正向作用總體不明顯。泗洪縣委縣政府雖然在生態環境、漁民生活改善等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漁業資源量減少、漁民生活水平下降等問題仍然比較凸出。湖(河)區堅持禁捕退捕,以現期漁業捕撈的退出換取生態恢復時間代際平衡仍然非常必要。

圖2 2010—2020年泗洪縣禁捕退捕前后捕撈漁業變化
2020年泗洪縣水產養殖產量出現近年來首次下降。因為禁捕退捕過程中,湖區的243.4萬m網箱網圍養殖被叫停,導致了鰱、鳙、河蟹等品類的產量銳減。2021年全縣水產養殖產量呈現上升勢頭(圖3),因為退捕漁民轉產后涌入當地水產養殖業,導致水產養殖量增加。同時,2020年—2021年全國水產品價格較往年大幅升高,養殖戶的養殖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也是原因之一。

圖3 2019—2021泗洪縣養殖產量變化
2021年4月23日,泗洪縣6種主要水產品零售平均價格約為5.58元/kg,較前1周、前1月、前1年同期分別上漲8.21%,19.2%和31.26%。草魚、白鰱、花鰱漲幅較大,同比分別上漲60.12%,46.67%和43.67%。產地多名水產經紀人表示,禁捕退捕后,養殖水產品難以獨立平衡市場供求關系,水產品消費市場的缺口很大。
近年來,受防洪泄洪、生態環保政策和退漁還湖(濕)等工程影響,泗洪縣水產養殖面積一直在不斷幅萎縮(圖4),禁捕退捕后,本就緊張的養殖水域資源更顯緊缺,塘口租金水漲船高。臨淮鎮城頭片某漁業區,2021年養殖塘口一期招拍中,拍出了年租金33 000元/hm的高價。養殖塘口價格上漲,增加了養殖成本,抬高了退捕漁民轉產進入水產養殖的門檻,增加了漁民的養殖風險。

圖4 2011—2021年水產養殖面積變化
2.4.1 禁捕退捕前
歷史上,湖區大部分漁民生活單一、收入單一,僅從事漁業捕撈一項工作。少部分漁民岸上有養殖塘口或土地,從事湖(河)區漁業捕撈的同時和家庭成員一起在岸上開展種養殖。禁捕退捕前,全縣退捕漁民8 660人中,在岸上有水產養殖塘口1 279人,在岸上有土地767人。
2.4.2 禁捕退捕后
該次調查樣本戶占泗洪縣退捕漁民總人數的3%,選取沿洪澤湖5個鄉鎮共計142名退捕漁民,調研樣本戶群體的平均收入。統計數據顯示,退捕漁民個人年收入≤2萬元為21人(占比14.79%),2萬~5萬元為66人(占比46.48%),5萬~8萬元為41人(占比28.87%),≥8萬元為14人(占比9.86%)。以一對夫婦一個家庭計算,人均年收入4.6萬元,家庭年均收入則是9.2萬元,較退捕前家庭年收入7.8萬元,略有增長。
樣本漁民家庭2021年12月收入合計57.96萬元,平均家庭月收入超4 000元。其中月收入在≥1萬元的漁民10戶(占比為7%),5 000(含)~10 000元的漁民24戶(占比16.9%),3 000(含)~5 000元的漁民有58人(占比40.85%),<3 000元的漁民50戶(占比35.2%)。總體上,退捕漁民當前月收入的水平主要集中在3 000~5 000元。
調查數據顯示,洪澤湖全面禁捕16個月以來,洪澤湖水域魚類物種數量、總體規格、漁業資源密度都在增加,需要進一步形成新的平衡。湖區水域動植物的自然增殖或死亡沉積,反過來也會導致水域生態系統的自然承載力超限,可能加速河湖向“沼澤化”方向演替,湖泊水體涵養、蓄水抗洪能力也會下降。全面禁捕后,以捕撈漁獲物加工為生的一眾水產品加工企業面臨著停工停產甚至倒閉的處境,迫切需要轉產或技術升級,開展其他水產品的加工。
一方面,現有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相較于泗洪地區漁業的特殊性和漁業捕撈、從業漁民的體量來說,不夠全面、不夠具體,無法有效規范和管理各類漁業行為;另一方面,全面禁捕后,違法捕撈現象頻發,泗洪縣轄區內水域遼闊,管理任務和力量比例嚴重失調,諸多管理死角無法消滅,粗獷式管理現象不可避免,漁政和漁民的矛盾容易激化。
泗洪縣有水產養殖工程師17人,高級工程師3名、中級工程師8名、助理工程師6名。其中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2人、70年代5人、80年代6人、90年代4人,與全縣1.38萬hm的養殖體量顯然不配套。基層水產技術服務人員短缺,老齡化現象尤其嚴重。水產專業人才很多時間用在機關各項事務中,與生產一線常常脫節;部分人員的行業前沿知識、創新理念甚至不及養殖戶,理論與實踐結合有所欠缺。
泗洪縣水產養殖以家庭和個體經營為主,漁戶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學習積極性較低,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小農思想,互相跟風。養殖模式、技術同質化嚴重,效益好時大家一哄而上,效益差時紛紛散去。漁業產業鏈條不完善,缺少全面規范的市場化運作手段,未能形成產業鏈條各環節的利益合理分配機制,產業凝聚力差,形成不了競爭合力,市場話語權、主導權不足,競爭力較弱。
泗洪縣應緊緊把握“生態優先”原則,堅持養殖面積“負增長”,結合正在實施的退圩還湖(濕)、退漁還湖(濕)、水上生態牧場等工程,科學制定和完善漁業發展規劃。規劃應將境內主要河道、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核心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范圍內的水域全部劃為禁養區;將位于泗洪境內的河流、水渠,江蘇泗洪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實驗區、洪澤湖(泗洪縣)重要濕地等生態功能區和重點湖泊劃定為限制養殖區;將泗洪縣現有的養殖水域中除禁止養殖區和限制養殖區以外的其他水域劃定為養殖區。規劃側重調優現有漁業產業規模、結構,突出區域特色重點,打造以石集鄉、臨淮鎮、半城鎮等為主的“泗洪大閘蟹”主產區,以龍集鎮、石集鄉等為主“稻蝦共作”主產區,以半城鎮顧北居等為主的鰣魚主產區,以梅花鎮、朱湖鎮等為主的黑斑蛙主產區,以金鎖鎮等為主的中華白玉蝸牛主產區。規劃注重產業鏈建設,強鏈補鏈,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以繽紛泗洪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江蘇省泗洪金水特種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宿遷楠景水產有限公司等企業為核心,進一步提升水產品加工、冷鏈物流、出口備案基地建設。
湖泊水域應科學借鑒國內外千島湖大水面生態漁業、海洋牧場等先進理念,探索推進“嚴格禁捕、增殖放流、科學回捕”舉措。漁業主管部門應制定計劃性增殖放流政策,推動湖泊水體氮磷移除,水生生物群落結構調優,水生生物多樣性水平提升,實現從集約化養殖向資源化、生態化利用轉型。縣屬國有平臺成立組織化捕撈公司,具體負責洪澤湖泗洪縣水域增殖放流、捕撈管理、品牌打造、加工銷售等。一線捕撈人員可以從男性退捕漁民中產生,按比例優先從涉湖鄉鎮的退捕專業漁民中產生。公司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按照核準的捕撈配額、捕撈品種、核準漁具、捕撈水域、捕撈時間等開展回捕。湖泊管理部門在科學評估漁業資源現狀、資源數量變動規律,以最有利于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為原則,確定洪澤湖天然水域有重要經濟價值魚類回捕種類和最小可捕標準,建議可按“洪澤湖天然水域可捕魚類最小可捕標準”試點(表1)。在湖區捕撈、定點上岸、生產加工、市場銷售、質量管理等各環節開展數據采集、定向監控,建立洪澤湖水產品追溯體系,做到“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質量可追溯”,做好增殖、捕撈、上岸、加工、物流、入市全產業鏈科學管理與資源配置,實現洪澤湖水產品出湖到入市的全流程管控。

表1 洪澤湖天然水域可捕魚類最小可捕標準 g/尾
漁業主管部門應建立健全泗洪漁業品牌管理制度,制定品牌建設管理規范,積極申請“泗洪大閘蟹”“泗洪小龍蝦”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同時充分利用現有的漁業品牌,積極推動以泗洪大閘蟹和泗洪小龍蝦為主的漁業公用品牌建設。漁業協會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水產經營主體參與品牌創建,通過標準化基地建設、綠色有機認證、質量管理、品牌培育等方式,打造一批具有市場影響力的漁業品牌和經營主體,探索實施“標準化基地+品牌授權+主播帶貨”模式。招商部門應加強品牌宣傳,研究制定品牌宣傳推介專項方案,在產品主銷區及全國性媒體開展集中宣傳,投放宣傳廣告,同時積極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會、農洽會、農交會、漁博會,擴大產品影響力和知名度。縣委縣政府、各鄉鎮應打造高水平節慶文化,通過舉辦“螃蟹節”“龍蝦節”等節慶活動,宣傳泗洪漁業品牌。
全面禁捕后,漁民上岸,真正意義上的漁村將逐漸消亡。新階段下的漁村應按“生態、健康、旅游”基調發展。新漁村應堅持“生態先行、養補結合、以養為主”,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保護漁村原生態。新漁村應依托洪澤湖濕地、溫泉等資源稟賦,在湖泊濕地康養產業鏈上做文章。新漁村應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充分發掘漁村文化,打造“漁文化”民宿、休閑垂釣區、漁家美食區、農家果蔬采摘,重點向長三角投放宣傳,獲取散客流量,與內陸不沿河不沿湖地區旅行社開設定制游,承接團隊活動,發展全方位的休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