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海霞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在日常生活中,千奇百怪、無處不在的聲音對幼兒來說熟悉而有趣。然而,幼兒對聲音的了解還停留在聽的層面。因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幼兒探索聲音的秘密,感受不同物體碰撞發出的不同聲音,并樂于表達自己的經驗與想法。“有趣的聲音”活動正體現了科學活動生活化的原則。
目標一:對生活中的聲音感興趣,了解讓物體發出聲音的多種方法;
目標二:主動探究瓶子里裝入不同物品后發出不同聲音的秘密;
目標三:體驗探索的樂趣,樂于表達自己的經驗與想法。
物質準備:小筐(內裝空口香糖瓶一個,分別裝有硬幣、米粒、蠶豆的口香糖瓶各一個)人手一個,透明塑料瓶3個。
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硬幣、米粒、蠶豆等物品,對生活中各種聲音感興趣,玩過讓紙發出聲音的游戲。
導入語1:老師的筐里裝有4個口香糖瓶,其中有一個是空的,有什么辦法能把空瓶找出來?
教師出示裝有4個瓶子的筐子,請幼兒想一想、說一說找出空瓶的辦法。
導入語2:如果不能打開瓶蓋,你會用什么辦法找到空瓶?
在幼兒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為每個幼兒提供一個小筐,要求用不打開瓶蓋的辦法找出空瓶。
自評:教師經常會在生活中發現,幼兒在吃瓶裝或杯裝食物時,有的會打開瓶蓋檢查里面的食物是否吃完,有的則會搖一搖瓶子聽。教師將觀察到的這一生活細節用在第一環節,旨在激發幼兒回憶和運用經驗。
過渡語:小朋友真棒!大家用搖一搖聽聲音的辦法找到了空瓶。下面,請你和找到的空瓶玩一玩,想辦法讓它不裝東西也能發出聲音,看誰想的辦法多。
教師鼓勵幼兒想出和玩出多種讓空瓶發出聲音的方法。
導入語:你是怎么玩的?是否還有不同的玩法?
教師請部分幼兒示范玩瓶的方法,并鼓勵其他幼兒說出不同的玩法。
小結語:你們真會動腦筋,想出這么多讓空瓶發出聲音的辦法。現在,大家把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讓它休息一會兒。
自評:基于第一環節的嘗試,幼兒拿到空瓶后的直接認知經驗就是“瓶子裝了東西搖一搖就會有聲音”。教師在利用幼兒的經驗時,提出具有“懸念”和“挑戰性”的問題情境,鼓勵幼兒通過多次嘗試發現讓空瓶發出聲音的各種辦法,引導幼兒在同樣經驗上衍生出新的知識,即瓶子與任何物體碰撞以后就會發出聲音。
指導語1:剩下的3個瓶子能否發出的聲音?請你再仔細聽一聽,告訴老師聽出了什么秘密?
幼兒自主探索,教師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
指導語2:你聽出了什么?為什么3個瓶子里的聲音不一樣?
小結語1:原來瓶子里裝的東西不同,發出的聲音也不同。
自評1:一系列探索活動在教師搖動瓶子、幼兒聽聲音猜測的互動環節中進行。幼兒非常期盼驗證自己猜測結果,教師將硬幣倒入透明瓶檢驗這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情緒,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
指導語3:請你去搖一搖、聽一聽,找到藏硬幣的瓶子。
幼兒用搖一搖、聽一聽的方法,找到筐子里藏硬幣的瓶子。
指導語4:這個瓶子發出的聲音像什么?猜猜里面裝著什么?你能否用小耳朵幫忙,找到裝米粒的瓶子?
教師請找到的幼兒分兩組將米粒倒進透明瓶子里檢查,并提醒幼兒不要將米粒撒在地上。
指導語5:我們來看一看,最后這個瓶子里有多少蠶豆?
幼兒瓶子里的蠶豆數量為一個或多個。教師引導幼兒先觀察自己瓶子里的蠶豆數量,再和旁邊的幼兒比一比。然后,教師再引導幼兒比較一個蠶豆發出的聲音大,還是許多蠶豆發出的聲音大。
小結語2:原來一個蠶豆發出的聲音小,許多蠶豆發出的聲音大。
自評2:瓶子里裝的物品是被精心設計,體現了由易到難的原則:硬幣發出的聲音特點最明顯,幼兒最熟悉,能很快猜中瓶中的物體;米粒發出的聲音和沙子、泥土發出的聲音相似,不同生活經驗的幼兒便有了幾種不同的猜測;蠶豆發出的聲音對幼兒來說相對陌生,加深了游戲難度。
自評3:在這一環節,有一個幼兒十分感興趣的游戲,就是通過聽聲音依次找出裝有硬幣、米粒的瓶子。雖然找的方法相同,但幼兒在檢驗時用了三種不同的形式:幼兒一個接一個搖動瓶子,其他幼兒傾聽并判斷聲音來檢驗硬幣;幼兒分組將其倒入透明器皿來檢驗米粒;幼兒打開瓶蓋,并在打開瓶蓋后發現蠶豆數量的不同來檢驗蠶豆,再根據蠶豆的多少分組比較聲音的大小,從而得出“一個蠶豆發出的聲音小,許多蠶豆發出的聲音大”的結論。
指導語6: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裝很多很多的蠶豆,聲音是不是會變得很大?如果把瓶子裝得滿滿的,聲音會有什么變化?
指導語7:你發現了什么?瓶子裝得滿滿的,為什么沒有聲音?
自評4: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不斷豐富、提高和發展。”在幼兒積累新經驗的同時,教師提出了新的問題:“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裝很多蠶豆,聲音是不是會變得越來越大?如果你把瓶子裝得滿滿的,聲音會有什么變化?”幼兒通過不斷嘗試,解決了這一認知沖突,形成了新的認知結構,即瓶子裝滿時,聲音就沒有了。
指導語8:瓶子里裝滿蠶豆,再搖就聽不到聲音了。如果瓶子里裝滿了其他物品,再搖會不會發出聲音?
自評5:活動結束后,教師讓幼兒課后嘗試瓶子里裝滿其他物品是不是也聽不到聲音,讓科學真正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科學活動真正成為幼兒生活與學習的橋梁。
本節活動雖然選題為聲音,但是打破了幼兒園科學活動“聲音”的傳統定位和模式,堅持以聽聲音、玩聲音、辨聲音等游戲貫穿始終,讓幼兒在有經驗的基礎上大膽猜想,在與材料的充分互動中大膽探索,在不斷驗證、交流中建構新的知識和經驗。
對于本次活動中材料的收集與使用,教師動了一番腦筋,努力將材料生活化、簡單化、高效化。教師收集了常見的口香糖瓶子,將每4個瓶子裝在一個小筐子里,4個瓶子中一個是空的,其他3個瓶內分別裝著硬幣、米粒和蠶豆,而裝蠶豆的瓶子里有的裝一粒,有的裝多粒。這些平常的材料源于幼兒的生活,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激發了幼兒的探索興趣,讓幼兒在聽一聽、猜一猜、玩一玩中感知聲音的一些簡單規律,了解聲音的一些秘密。幼兒始終以愉悅的心情,專注于與材料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