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淑影,閔 珊,劉嘉尹
(1.廣州市番禺區中醫院口腔科;2.廣州市番禺區市橋醫院口腔科,廣東 廣州 511400)
糖尿病屬于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以長期的血糖水平升高為主要特征,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隨著病情的進展,糖尿病可引起患者牙周組織中小血管基底膜增厚,從而使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變差,促使牙周組織供氧不足,引發牙周疼痛、不適等癥狀。甲硝唑、二甲雙胍是治療該病的常見藥物,其中甲硝唑能夠有效抑制牙周細菌生長,改善牙周微環境[1];二甲雙胍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有利于控制疾病進展,但長期的臨床實踐發現,西藥治療易產生消化道不良反應,且停藥后易復發[2]。中醫認為糖尿病牙周炎為消渴病久,久病入絡,瘀血阻滯脈道,新血不能濡養牙齒,則牙齦暴露,導致牙齒松動、脫落。肝腎陰虛是其本質所在,治療應以益氣養陰為主,故采用補脾益腎法治療,可補脾氣、益腎陰[3]。六味地黃丸屬于臨床常用的中成藥,具有滋陰補腎之功效,可用于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等引發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的臨床治療中效果較好[4]。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補脾益腎法治療對糖尿病牙周炎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及牙周指標的影響,并分析臨床療效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廣州市番禺區中醫院收治的62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與廣州市番禺區市橋醫院收治的54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分為對照組(58例)和治療組(58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30、28例;年齡42~70歲,平均(56.86±6.13)歲;糖尿病病程3~15年,平均(6.15±1.63)年;牙周炎嚴重程度[5]:輕度(牙周袋深度< 4 mm)18例,中度(牙周袋深度在4~6 mm)31例,重度(牙周袋深度 > 6 mm)9例。治療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33、25例;年齡42~70歲,平均(56.72±6.05)歲;糖尿病病程3~16年,平均(6.12±1.67)年;牙周炎嚴重程度:輕度20例,中度28例,重度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比較。納入標準:符合《糖尿病診斷與治療》[6]《牙病的現代診斷與治療》[7]中糖尿病、牙周炎的相關診斷標準及《中醫病證診療常規》[8]中“消渴”“牙宣”的診斷標準者;牙齒咬合關系正常者;糖尿病病程 > 1年者等。排除標準:伴有急慢性傳染病者;存在錯頜畸形者;嚴重臟器功能損害者等。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已通過廣州市番禺區中醫院與廣州市番禺區市橋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治療方法針對患者的牙周炎癥狀進行齦下刮治術治療,采用牙科超聲治療儀(MECTRON S.p.A,型號:MULTIPIEZO PRO)進行超聲齦下刮治操作,將設備調至中、低功率,從冠方至根方水平方向進行重疊迂回移動刮治。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口服甲硝唑片(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421,規格:0.2 g/片)治療,0.2 g/次,3次/d,治療2周;口服鹽酸二甲雙胍片(深圳市中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4853,規格:0.25 g/片)治療,0.5 g/次,2 次 /d,治療3個月。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口服六味地黃丸(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藥廠,國藥準字Z11021283,規格:20 g/100 粒)治療,6 g/次,2次/d,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治療后參照《中醫病證診療常規》[8]將療效分為顯效:患者牙周局部疼痛、牙齦紅腫出血、牙周袋溢脹等癥狀完全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 95%;有效:患者牙周局部疼痛、牙齦紅腫出血、牙周袋溢脹等癥狀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94%;無效:患者牙周局部疼痛、牙齦紅腫出血、牙周袋溢脹等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中醫證候積分減少 < 30%。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中醫證候積分。分別于治療前后依據《中醫病證診療常規》[8]中的相關標準,評價兩組患者腰膝酸軟、潮熱盜汗、眩暈耳鳴、牙齦暗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的嚴重程度,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1、2、3分,取最終總分。③糖脂代謝。采集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空腹指尖血,采用血糖儀檢測FBG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2 mL,離心(3 000 r/min的轉速,時間10 min)后取血清,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HbA1c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TC、TG水平。④牙周指標。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牙齒松動度(TM)[9]、臨床附著喪失(CAL)、菌斑指數(PLI)[10]和齦溝出血指數(SBI)[11],采用TM評價牙齒松動幅度,牙齒松動幅度 < 1 mm為Ⅰ度松動;牙齒松動幅度≥ 1 mm,但 < 2 mm為Ⅱ度松動;牙齒松動幅度≥ 2 mm為Ⅲ度松動;CAL使用探針探查牙周,記錄頰側、舌側、近中、遠中4個位點,計算釉牙骨質界至袋底距離;PLI采用探針查看近齦邊緣菌斑情況,無菌斑記為0分;在近齦邊緣用探針尖側面刮出較薄的菌斑記為1分;在近齦緣與牙鄰面見中等數量菌斑記為2分;近齦緣與牙鄰面均見大量菌斑記為3分;SBI:0分:牙齦健康無出血;1分:探診輕度出血;2分:探診見點狀出血,有輕度炎癥;3分:中度炎癥,探診出血,但局限于齦溝內;探診出血,4分:中度炎癥,探診出血,且溢出齦溝;5分:重度炎癥,伴潰瘍、明顯腫脹,自動出血。④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過敏反應、消化道反應、腎損傷)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均首先進行正態性和方差齊性檢驗,若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則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相比于對照組,治療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分別為(3.58±0.96)、(6.25±1.52)分,顯著低于治療前的(12.38±3.76)、(12.26±3.71)分,且治療后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11.311,P<0.05)。
2.3 兩組患者糖脂代謝指標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FBG、HbA1c、TC、TG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糖脂代謝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糖脂代謝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FBG:空腹血糖;HbA1c:糖化血紅蛋白;TC:總膽固醇;TG:三酰甘油。
組別 例數 FBG(mmol/L) HbA1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8 8.69±2.17 7.35±1.86* 8.52±2.11 7.02±1.33*治療組 58 8.93±2.25 6.65±0.63* 8.35±2.04 6.14±1.02*t值 0.585 2.715 0.441 3.999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TC(mmol/L) TG(m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8 3.82±0.75 2.40±0.56* 2.53±0.65 1.72±0.23*治療組 58 3.86±0.77 1.72±0.42* 2.51±0.68 1.38±0.21*t值 0.283 7.398 0.162 8.314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牙周指標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TM、CAL、PLI、SBI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牙周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牙周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TM:牙齒松動度;CAL:臨床附著喪失;PLI:菌斑指數;SBI:齦溝出血指數。
組別 例數TM(mm) CAL(mm) PLI SB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8 1.35±0.31 0.98±0.25* 5.16±0.30 4.01±0.28* 2.55±0.33 1.26±0.22* 2.85±0.54 1.65±0.26*治療組 58 1.33±0.33 0.75±0.20* 5.18±0.32 3.24±0.25* 2.56±0.35 0.75±0.20* 2.90±0.57 0.80±0.21*t值 0.336 5.471 0.347 15.622 0.158 13.063 0.485 19.36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目前認為糖尿病與牙周炎相互影響,糖基化終末產物可促進牙周膜成纖維細胞凋亡,加重牙周疾病和牙槽骨的吸收,此外,牙周炎也能介導機體炎性因子,影響胰島β細胞的功能,誘發胰島素抵抗,而加重糖尿病的嚴重程度。臨床西醫治療主要是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進行抗感染治療,其中控制血糖以二甲雙胍為主,其可抑制肝糖原異生,同時抑制腸壁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從而有效降低體內血糖水平。而抗感染治療采用的甲硝唑可通過抑制細菌DNA的合成而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但常規的藥物治療不能有效阻斷牙槽骨的病理吸收,且近年來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導致引起細菌耐藥情況的發生。
中醫認為糖尿病牙周炎屬“消渴”“牙宣”范疇,其病機為消渴內熱耗氣傷陰,日久可導致氣陰兩虛,侵犯經絡而導致脈絡血瘀,臨床有消渴病病程長者,多以虛實兼雜為主要表現;糖尿病日久則脾臟受損,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臟虛損,納運失司,氣血生化乏源,上輸口齒精微物質不足,以至齦肉失養,牙齦萎縮,故可以補脾、益腎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案[12]。六味地黃丸是由熟地黃、酒萸肉、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制成的中成藥,其中熟地黃滋陰補血益氣,主治消渴;酒萸肉補益肝腎,主治內熱消渴;牡丹皮疏經通絡,改善氣血運行;山藥健脾補腎;茯苓能夠健脾、利水滲濕,主治脾虛;澤瀉利水滲濕、化濁降脂;諸藥聯用相輔相成,共奏補脾益腎、補血益氣的功效[13]。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治療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顯著升高,而中醫證候積分顯著降低,表明采用補脾益腎法治療糖尿病牙周炎患者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改善中醫癥狀,促進患者康復。
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時,血液和口腔黏膜內糖分增加,導致唾液分泌量減少,促使寄生在口腔中的細菌大量繁殖,進而形成牙菌斑;此外糖尿病能提高宿主炎癥因子的表達,限制牙周組織的修復,使牙周軟組織異常,導致牙周袋形成、牙周附著喪失等軟組織的改變,進而發展為牙周炎。糖和脂肪都屬于能量物質,糖類消化成葡萄糖氧化分解供能,多余的糖類會變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貯存起來,慢慢轉化為脂肪;脂肪分解產生的甘油和脂肪酸,可沿不同的途徑轉變成糖,故糖和脂相互影響,在降糖的同時,脂代謝也會得到改善。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六味地黃丸中熟地黃具有促進造血、抗氧化衰老、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其活性成分熟地黃多糖還可使T淋巴細胞因子的表達增強,從而達到增強免疫的目的;山藥中的黏滑成分是由黏蛋白形成,黏蛋白能包裹腸內食物,使糖分吸收速度減慢,這一過程能抑制餐后血糖急劇上升,也可避免胰島素分泌過剩,從而能夠較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同時還具有降血糖、血脂、抗衰老、抗腫瘤、抗氧化的作用[14]。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治療后治療組患者FBG、HbA1c、TC、TG、TM、CAL、PLI、SBI水平均顯著降低;治療期間治療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采用補脾益腎法治療糖尿病牙周炎患者可改善糖脂代謝,促進口腔健康的恢復,且安全性良好。
綜上,補脾益腎法治療糖尿病牙周炎患者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改善中醫癥狀,調節糖脂代謝,進而促進口腔健康的恢復,且安全性良好,建議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