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峰,田 亮,唐進華,李 想,王旭杰,張鴻馳
(1.三明三鋼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福建 三明 353000;2.城固縣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陜西 漢中 723200;3.西安建筑科大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55)
沿海城市是我國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之一。東南沿海大部分城市均屬于海相軟土地基,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土地供應量相對不足,許多城市選擇對濱海灘涂圍海造地,提供給城市新區進行開發。
濱海灘涂屬海相與陸相交互沉積地層,地層中以淤泥或淤泥質土為主,統稱為濱海軟土層。它是在靜水或非常緩慢的流水環境中沉積,經過生物化學作用形成。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1.0 的黏性土,其中當天然孔隙比>1.0、而<1.5 時為淤泥質土;當天然空隙比>1.5 時為淤泥[1]。
考慮到礦石運輸成本、靠近消費市場等因素,從 20 世紀八十年代寶鋼項目開始,我國陸續在河北曹妃甸、福建羅源灣、廣東湛江、廣西防城港新建了鋼鐵工業基地。因冶金工業的特點,廠房高、堆載重、設備大,在濱海軟土地區、尤其是圍海造地、開山拋石等新填場地,更容易發生嚴重地基沉降,導致建(構)物出現安全隱患,影響生產正常進行。
本文以建于某濱海灘涂新填場地的煉鋼廠渣處理和合金庫廠房為例,通過對場地地質補充勘探、沉降觀測、結構損傷統計、加固補強、加固后沉降監測等工作,提出沿海軟土區域重型工業廠房安全可靠使用的建議。
鋼渣處理和合金庫為不等高兩連跨重鋼廠房(下簡稱為鋼渣處理廠房),總建筑面積 8 694 m2,鋼渣處理跨(KL 跨)跨度為 24 m,合金庫(LM跨)跨度為 18 m;縱向總長為 207 m,分一期、二期建成,平面布置如圖1 所示。K、L 軸柱頂標高為 17.500 m,M 軸柱頂標高為 15.711 m。屋脊高為 18.430 m,渣跨在 1/3~1/9 軸間、1/10~1/23 軸間、1/25~1/29 軸間、1/30b~1/35 軸間跨中位置設 9 m 寬、3.1 m 高的縱向天窗。

圖1 廠房建筑平面圖 (單位:mm)
下柱采用雙工字型格構柱,K、L、M 軸肩梁頂標高為 11.980 m,設有 800 mm 高工字型肩梁,肩梁上翼緣為 20 mm 厚、下翼緣為 10 mm 厚;K、L 軸在標高 11.980~17.200 m、M 軸在標高 11.980~15.411 m 設實腹式 H 型上柱。屋面梁采用 H 型實腹型鋼梁,柱、梁間采用 M24 高強螺栓連接,梁端部加腋。天窗柱與鋼架橫梁采用高強螺栓連接,天窗柱與天窗梁焊接。所有剛架梁、柱、天窗架均采用 Q235B,構件間采用 E43 型焊條焊接。
廠房渣跨設有兩部 50/10 T、兩部 20/5 t 天車,合金庫設兩部 10 t 天車,天車均為 A7 工作制,軌頂標高為 13.000 m。
該廠房于 2008 年兩期施工完畢投入使用,因業主更替,產能需要提升,點檢發現建筑物上部嚴重晃動、天車卡軌溜車、排架柱傾斜、場地沉降,為確保安全,進行全面檢測鑒定和加固處理。
根據該建筑特點,參照檢測鑒定技術標準[2]制定調查檢測方案,從實際荷載調查、節點構件變形破壞特點、承載能力復核、沉降及傾斜監測等四方面,對廠房結構進行分析研究[3]。
該廠房主要用途為轉爐煉鋼廢渣送至本跨,由進行破碎、初步清理和外運;以及廢鋼、合金料堆放。根據工藝特點,該廠房主要存在三方面荷載異常。
1)該廠鋼渣破碎方式較為落后,采用吊重落地錘擊的方式,沖擊振動較大,現場震感明顯。
2)廢鋼區、合金庫的材料堆積高度較大,其中廢鋼區局部堆載高度達 6 m,廢鋼粗料統計重度為 25.0 kN/m3,該區域地面堆積荷載為 150 kN/m;合金庫堆放高度達 5 層,每包 1 000 kg,堆積荷載為 50 kN/m。廢鋼區域地面呈“鍋底”狀,跨中位置比柱基位置地面低 50 cm;合金庫地面開裂,柱腳位置錯層最大達 35 cm,如圖2 所示。

圖2 地基下沉導致地面開裂
3)鋼渣破碎時產生較大粉塵,屋面板、天窗架和雨棚上積灰較厚。對積灰厚度進行抽測量,渣跨南坡屋面存在不同程度積灰,2~14 軸間積灰厚度達 100 mm、出現板結,14~18 軸間積灰厚度約為 50 mm,18 軸以西區域依次減小,積灰情況如圖3 所示。資料[4]顯示燒結廠房的積灰天然重度為 7.8 kN/m3、飽和重度為 15.8 kN/m3。

圖3 屋面積灰板結
受生產環境影響,上部結構構件普遍出現較為嚴重的損傷。
1)該廠房主要功能為鋼渣破碎、廢鋼堆放、合金料配運,天車均為 A7 工作制,受吊重碰撞影響,排架柱翼緣變形,個別腹板與腹板成 45°夾角;格構式下柱的斜綴條與雙肢間焊接長度偏小,個別搭接長度僅 30 mm;格構式下柱雙肢沿長度拼接時,個別翼緣板錯位、腹板漏焊(見圖4、圖5)。

圖4 排架下柱受撞變形

圖5 排架柱高度方向拼接質量差
2)實腹式上柱和肩梁連接處,上柱翼緣與肩梁區域加勁肋嚴重錯位、個別肩梁無加勁肋;上柱與肩梁間連接薄弱,僅采用角焊縫圍焊,未設短加勁肋(見圖6)。

圖6 上柱與肩梁勁板錯位
3)上柱與屋面剛性節點處的高強螺栓松弛剪斷、節點板間出現較大縫隙,梁柱節點的剛性連接失效,變成事實上的鉸接,導致梁跨中彎矩增大,出現承載能力不足的風險(見圖7)。

圖7 梁柱節點處高強螺栓剪斷
參照現場測量數據,建立結構模型。按照規范對吊車荷載組合的要求,驗算單層多跨廠房排架時,參與組合吊車荷載不宜超過 4 臺,按照現場吊車實際布置,按以 KL 跨為兩臺Q=50/10 t 吊車,LM 跨為一臺Q=10 t 吊車組合考慮,此組合為當前生產中吊車荷載對排架柱作用的最大工況。
標準的 6 m 柱距抗力與荷載效應比值R/(γ0·S)如圖8 所示,鋼渣跨的下柱強度不滿足要求;抽柱處的 12 m 柱距抗力與荷載效應比值R/(γ0·S)如圖9 所示,鋼渣跨 K 軸、L 軸的下柱強度、平面內穩定性兩項均不滿足要求,合金庫 M 軸的下柱強度不足。說明在目前實際荷載作用下,排架柱處于不安全狀態。

圖8 6 m 跨排架抗力與荷載效應比值R/(γ0·S)

圖9 12 m 跨排架抗力與荷載效應比值R/(γ0·S)
對吊車梁、檁條等構件進行復核驗算,基本滿足要求。
該廠房建造時的測量資料已缺失,且無沉降標識點。本次對廠房上下柱的傾斜,排架柱的相對不均勻沉降、相對水平位置進行了測量。
1)排架柱傾斜測量。GB 50144-2019《工業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的 7.3.9 條規定,有吊車廠房柱的位移限值不得超過H/1250。85 % 的下柱傾斜率超過限值要求,其中 M11 下柱的絕對傾斜量為 191 mm,傾斜率達到 1/62;約 90 % 的上柱傾斜率超過限值要求,其中 K7 上柱的絕對傾斜量為 113 mm,傾斜率達到 1/35。現場判定,傾斜的主要原因是室內堆載過大,導致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安裝偏差也是傾斜因素之一。
2)排架柱不均勻沉降。因排架柱未設置沉降觀測點,但考慮到工業廠房建成時均要求軌頂標高差異較小,因此假定排架柱肩梁的上翼緣在竣工時處于同一水平標高,本次測量以排架柱肩梁頂面作為沉降觀測點,反映排架柱的不均勻沉降量。按照 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的規定,相鄰柱基的沉降差為 0.005 L,即鋼渣跨 30 mm,合金庫 37.5 mm。測量表明:K 列柱有 3 處相鄰沉降差超過限值,分別為 12 與 13 軸線間的 35 mm、13 與 14 軸線間的 35 mm、30b 與 31 軸線間的 46 mm;L 列的 30b 與 31 軸線間沉降差為 48 mm,超過限值;M 列的 30b 與 31 軸線間沉降差為 53 mm,超過限值。
K、L、M 列柱相對沉降觀測結果均以 2 軸為參照點,其他各點處的相對沉降量均以此參照點計算而得。K 列柱最大相對沉降量為 46 mm(K-36 柱),L 列柱最大相對沉降量為 69 mm(L-31 柱),C 列柱最大相對沉降量為 70 mm(M-33 柱)。
3)排架柱的相對水平位置。現場依據定于附近小山的基準點,測量每個排架柱相對坐標位置,然后換算出柱在±0.000 mm 處的水平距離,與原設計跨度相比較,可測算出鋼柱偏離程度現狀。其中 KL 跨內方向、±0.000 mm 標高處,9 % 的排架柱向內側偏移,91 % 的排架柱向外側偏移;26 軸水平偏離值為 399 mm,為該跨最大。LM 跨內方向、±0.000 mm 標高處,3 % 的排架柱向內側偏移,97 % 的排架柱向外側偏移;10 軸水平偏離值為 201 mm,為該跨最大。
排架柱相對水平距離表明,大部分的 KL 跨和 LM 跨實際跨度大于設計跨度,即大部向跨外偏移;說明廠房排架柱基礎變形主要受大范圍堆載和天車頻繁運行影響;同時三列排架柱的水平偏移坐標數據未反映出廠房整體向南(海灣方向)偏移的趨勢,說明場地整體滑移量不明顯。
通過對鋼渣廠房存在的問題進行歸類,分析受損原因,制定加固方案;現場放樣后進行實際加固處理。
1)通過現場檢測,評定該鋼結構廠房原施工質量偏差較大,桿件的截面尺寸不能滿足承載能力要求,桿件的連接和安裝存在嚴重偏差。80 % 的排架柱、屋面梁采用利舊桿件,如:部分排架柱沿縱向隨意拼接,翼緣板下半部分采用 12 mm,上半部分采用 14 mm;梁柱節點高強螺栓孔隨意設置,個別節點后期現場開孔、精度難以保障。
2)現場統計。鋼渣跨 42 % 的排架柱受撞變形嚴重,明顯影響承載能力;30 % 的排架柱存在局部撞傷。合金庫約 40 % 的排架柱存在局部碰撞受損。統計顯示,受碰撞受損影響的排架柱桿件占比較大,需要進行加固處理。
3)排架柱存在明顯傾斜和不均勻沉降,廠房內側場地下沉嚴重。該廠房原場地為沿海灘涂與山地交接區域,資料和后期補勘顯示從場地標高往下依次為:①人工填土,層平均厚度為 4.30 m,以破殘積土和風化石為主,局部含有塊石,最大粒徑為 0.50 m,含量不均勻,于 2006 年堆填而成,且未經分層壓實,欠固結。②淤泥層,深灰色、飽和、流塑,含有少量腐殖質、有機質,具有少許腐臭味,層平均厚度為 20.00 m。③以下為:黏土層、淤泥質粉質黏土、泥質礫砂、卵石、泥質中砂、全風化花崗巖、強風化花崗巖(松散狀)、強風化花崗巖(破裂狀)。強風化花崗巖埋深均在 45 m 以下。排架柱采用管徑 400 mm 的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樁端錨入中風化花崗巖層,單樁承載力設計值為 900 kN,但廠房場地未采用樁基處理,僅進行上部換填夯實處理。在大面積堆載作用下,約束較小的場地中間區域豎向沉降嚴重,靠近排架柱區域沉降較輕,廠房內地面呈“鍋底”狀。因排架柱下管樁周圍為 20 m 厚的淤泥層,土體對樁的側向約束小,且重錘擾動較大,導致該區域的樁體出現傾斜(彎曲),上部排架柱存在沉降高差、嚴重傾斜現象[4-6]。
根據損傷統計結果、分析受損原因后,提出加固設計方案。
1)排架柱下柱碰撞變形嚴重、且承載能力驗算不足,采用在吊車肢柱外包鋼板、內配鋼筋,填灌細石混凝土方式對三列排架下柱補強加固,L 列下柱加固作法如圖10 所示。該加固方式既可對下柱的承載能力進行補強,又可以提高廠房整體剛度,減小天車晃動。

圖10 L 列排架下柱加固詳圖(單位:mm)
2)對原施工缺陷進行節點或連接加強處理。如:①上柱與肩梁連接區域,在肩梁腹板正對上柱翼緣處增設豎向加勁肋,增強肩梁整體剛度;上柱柱腳有底板的,新增 4M24 高強螺栓(如上柱柱腳無底板,可新增柱腳柱靴),提高上柱與肩梁間的連接強度。②排架柱沿縱向拼接質量較差處,對原拼接焊縫進行清理,打磨后貼板補強焊接,提高拼接剛度。③梁柱節點高強螺栓缺失的節點,應采用雙螺帽高強螺栓進行補設;同時,梁底部增設梁托,提供二道防線。節點加固作法如圖11 、圖12 所示。

圖11 上柱與肩梁連接節點加固圖

圖12 梁柱節點加固圖
3)原鋼渣跨堆渣區域僅在排架柱之間設鋼梁、鋼板作為臨時擋渣墻,裝渣車輛對臨時擋墻撞擊,導致排架柱出現嚴重傾斜。本次重新制作混凝土擋渣墻,徹底與排架柱脫離,作法如圖13 所示。

圖13 節點連接加固詳圖
4)鋼渣跨、合金庫整片場地(含排架柱柱基區域)采用旋噴樁進行加固處理,處理深度>15 m,樁徑 600 mm,樁間距 1 200 mm,等邊三角形布置,要求處理后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150 kPa。旋噴結束后,清理浮漿虛樁,鋪設 200 mm 厚的砂石或密實鋼渣褥墊層并夯實,要求夯填度不應≤0.90,夯填墊層處理范圍寬出旋樁外徑≥500 mm。
1)濱海軟土地基的廠房,大面積堆載會對廠房造成明顯的、不容忽視的影響,甚至會造成廠房垮塌等惡性事故,應引起足夠重視。
2)當土層中淤泥或淤泥質土厚度較大,且僅排架柱下設有預制樁時,后期使用過程中的上部擾動,容易引起樁周土層約束降低、甚至產生負摩阻力,導致長樁側向變形、接樁節點斷裂。
3)采用旋噴樁(或高壓旋噴樁)對濱海軟土層固化加固,能有效降低場地不均勻沉降,并對排架柱柱下預制樁提供環向約束,提升地基整體性能。
4)采用旋噴法加固濱海軟土地基,固化周期相對較長,同時有附加沉降,應加強后期監測。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