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摘 要:在課程思政的理念之下,中職語文教學應以立德樹人為目的,積極尋找思政元素,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當中的全面融入,以不同形式的內化完善中職語文教學,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
關鍵字:課程思政 中職語文教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它始終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注重加強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引導當代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1]中職語文是中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行,而且具有獨特的優勢。我結合本人教學經驗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內化主要有三方面:傳承國粹,欣賞傳統藝術之美,愛國主義教育。
一、國粹的傳承
中國的國粹包含很多,以家喻戶曉的京劇為例,其至今雖有傳承,但并沒有形成流行趨勢,因此作為語文教師雖不是國粹的精通者但可以做其傳播者,比如在講授《竇娥冤》、《茶館》時我向他們介紹了戲劇的相關知識,并且延伸到對國粹京劇相關內容的介紹。在向學生介紹京劇時我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將網上一段改編版的京劇《白龍馬》唱段放給學生聽,這段唱詞學生耳熟能詳,但曲調使用的是京劇唱法,學生對于這樣的京劇感到新奇并有興趣去模仿唱腔。因此學生會自己去找來一些經典的京劇劇目去欣賞,那么我相信他們會越了解越喜愛。傳統藝術的魅力不在于一見鐘情,而在于“日久生情”,但我相信只要給了學生接觸傳統藝術的機會,就會讓他們明白我們中國流傳230年的國粹藝術至今依舊光芒萬丈。
二、賞傳統之美
在宗白華的《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一文中提到了中國繪畫、書法、戲曲、建筑、舞蹈等藝術形式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美學思想,那我在講解這篇文章時我會借助多媒體的有利條件讓他們欣賞《舞蹈風暴》這檔綜藝節目,其中的舞種涉及中國舞、古典舞、芭蕾舞等,每個人都是有著扎實舞蹈功底的拔尖舞者,他們用他們的肢體語言向評委、觀眾傳達他們的情感和思想。我向學生展現了其中的精彩片段集錦,旨在讓學生感受舞蹈的魅力和美。學生在觀看之后尤其對中國舞和古典舞產生了興趣,這其實就是建立他們民族自信心的第一步。
在講《琵琶行》的時候,我為學生介紹了琵琶這種樂器以及用它演奏的曲子。其實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可能對吉他這種樂器更加了解,他們會覺得彈吉他更潮流、更酷,可他們不知道的是其實中國的琵琶才是這些流行樂器的祖宗。方錦龍,是現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他有一次在舞臺上用一把琵琶模仿了世界上18種樂器,試問誰看完了不得說一聲絕了!當我把這段視頻放給學生看時,學生都驚嘆于琵琶的這種多樣性,終于在他們臉上看到了對傳統樂器的驚嘆,那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不知不覺就會被建立起來。要想弘揚傳統文化,先要堅定理想信念。習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而這個理想信念就建立在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上,只有建立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才能讓他們在以后的道路上以百折不回的毅力和勇氣去創造價值,提升自我,實現人生理想。
三、愛國主義
2020年的全國兩會上,不少參會的代表委員提出,把愛國主義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感悟。因為,“現實生活是最好的人生課程,經歷和體驗是最好的教育。”[2]
在學習到魯迅的《燈下漫筆》、《拿來主義》、《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三篇文章時我會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這三篇無一例外都是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議論。2021年3月19日中美高層戰略談話,1901年9月7日中國清政府與十一國列強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同樣是辛丑年,可中國不再是當時的中國,我們可與世界強國平等的并且強有力的去對話。當今的中國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已不再為他人魚肉!三篇課文的作者都是魯迅,學生在學習時難免有畏難情緒,但當我們結合當下中國的實際和學生去講時,他們能更容易理解。親身經歷遠比他人訴說來得更加真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講解《六國論》過程中除了讓學生學習應知的文言知識之外,還要讓學生明白“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吸取六國覆滅的教訓:“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積貧積弱,居然可任由日本欺凌,究其原因不是日本有多么強的國力,而是中國人不能團結一致,歷來的奴性致使一部分人向帝國主義低頭甚至投降。當時的兩黨領導人意識到如果不能聯合抗日,那么一切的斗爭都是毫無意義的,因此1937年共產黨和國民黨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敵,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正因為當時正確的決策才使中國沒有被日本所吞并,而生活在日益強大的祖國的我們,在世界上發達國家虎視眈眈的覬覦之下的我們,更應吸取古人教訓,總結前人成功經驗,團結一心,共同保護我們的祖國。
多媒體的應用是教學的有效手段,愛國主義不僅僅是由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進行,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能更好的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每年表現愛國主義的電影層出不窮,比如《我和我的祖國》、《八佰》、《長津湖》等等,這些都是從不同方面去展現中國人的愛國之情的。尤其2021年為慶黨成立100周年系列優秀電視劇的展播也為我們提供了教學上的便利,像《覺醒年代》、《山海情》、《跨過鴨綠江》等這些劇目從不同角度展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在我們授課過程中合理運用這些影視劇的片段能讓學生更直觀,更深刻的體會所講文章的內涵和精神。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此我僅列舉了其中幾種和中職語文教學有著密切關系的,能夠讓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還給予他們接受傳統文化的機會,以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
參考文獻
[1]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中國知網.2019-11-1
[2]新時代思政教育讓年輕人有“芯”也有“心”. 中國青年報. 20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