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霞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紅灣小學,甘肅肅南 734400)
小學生正處在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強小學生的德育培養和行為養成將有助于實現其全面素質發展的目標。而小學生的發展離不開家庭與學校的合作,因為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融合、全面滲透、科學構建更易于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多元的認知意識。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出發,對牧區小學家校共育模式的運用進行分析。
家校共育是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的一種教育模式,促使家長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認知成長當中,給予學生健康、積極、科學的教育指導和發展空間。相較于傳統的教育培養活動,家校共育突出家庭與學校的聯結作用和協作優勢,使家長能夠清晰了解學生的發展情況,也有助于推進學校教育工作得以有序、高效開展。同時,家校共育還是一種相互溝通、協作共建的教育活動,使學生的基礎培養更具有科學性和全面性。
在小學階段開展家校共育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學生正處在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是夯基礎、塑習慣的“黃金期”。加強家校共育可以使學生在其基礎行為的養成方面得到更為全面、具體的引導。同時,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教育協同可以使小學生的行為教育達到無縫鏈接的培養效果。在小學階段開展家校共育活動有助于促進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信息交流,形成通暢的信息互動模式,從而保證基礎教育的實施效果。
通過對當前牧區小學家校共育活動的調查和分析,我們發現一些教師缺乏科學的教育觀念,對家校共育的實施缺乏一定的主觀性,導致家校共育的效果不佳,難以形成聯動發展的教育效果。同時,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認知方面常常保有“教育是學校的事情”“老師教得好、管得嚴就行”等想法,并認為自己沒有義務參與到學校的教育工作中去。這不僅影響學校教育工作的開展實效,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
多樣化的教育方法不僅能加強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教育滲透性,還使家校共育的實施更加高效、組織更加緊密。然而,在現階段的家校共育培養中,部分教師依然沿用“老套路”“舊方法”,缺乏創新意識,導致在開展家校共育活動的過程中缺乏具體方向和實施目標,使得教師與家長的互動效果難以保證,難以發揮其教育共同體的引導效果。
家校共育是一個相互協作的教育活動,其共育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廣大教師進行主體化組織和科學性引導,進而保證家校共育的有效發展。但在實際的組織活動中,部分教師未能理順、理清家長與教師的角色定位和責任劃分,導致家校共育活動在其具體的實施中缺乏條理性、秩序性和組織性,影響其主體培養的實效性。
環境是學生認知成長的外部驅動力。良好的培養環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意識,還使學生在德育氛圍的體驗和感知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這對小學生的行為養成和道德品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現階段牧區小學家校共育的培養過程中,很多教師未能重視教育環境的構建和培養,難以與家庭教育形成聯動,從而出現教育滲透不足、環境影射不佳等問題。
1.溝通時間少。在通常情況下,學校與家長并不會保持長時間的聯系,只有在學生出現違反學校紀律、學習成績下降等情況時才會向家長反映,這時家校之間才會產生溝通交流,而且這種溝通交流的時間是很短的,通常在問題得到解決之后就結束了,并沒有展開后續更為深入的交流和聯系。這從表面上看已經解決了問題,但是更深層次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改善和解決,沒有建立長效的溝通機制,最終導致家校共育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2.溝通方式單一。家校共育的傳統方式包括召開家長會、撥打電話、家訪等等。目前家校共育的整體狀況就是溝通和交流的形式、方式并不豐富,次數也不多,仍然采用傳統的溝通方式,家長會往往是教師主講、家長被動接受,雙方很少就學生的具體學習、發展情況展開深入的交流,更談不上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家訪這種溝通方式雖然能夠實現教師、家長之間的深入交流,但是要耗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溝通效率低。上述情況使得家校之間的溝通并不頻繁,無法讓二者之間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與合作,無法做到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
家校共育的內容通常局限于針對解決學生的學習、發展問題,是針對某些特殊時刻的。家校雙方的溝通交流也只是圍繞這些方面展開的,并不關注產生這些事情、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從而導致家校共育內容狹窄,并不具有廣泛性、全面性,并不能有效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行為習慣等多個方面的發展、成長,從而造成家校共育連貫性、系統性的缺失。
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學校、教師是實施教育的主體,自然而然地就成為家校共育的主導和中心,因此在家校共育過程中出現了家庭、學校地位不平等的情況,如經常會有教師指導甚至指揮學生家長的現象,家長則處于被動傾聽和接受的地位,難以建立和諧的共育關系。家長不愿意向教師敞開心扉,教師也不愿意和家長進行平等的交流,這就使得家校雙方溝通交流的機會變少,互相不夠體諒和理解對方,最終對家校共育的效果產生不利影響。
家長和教師作為家校共育的活動主體,其相互之間的信任與尊重尤為重要。在家校共育工作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及時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構建家庭與學校之間的和諧關系,并保持開放化、參與化、民主化的管理模式,使家庭與學校、家長與教師之間形成積極的互動關系,進一步提升學生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和組織性。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對家長的觀念引導和行為培養,并站在家長的角度理解家長的內在心理、體會家長的教育難處,進而在雙向交流的溝通中產生切實有效的共育行為。這能夠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實施基礎。
除此之外,學校和教師應該從學生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表達內心想法,并據此來實施針對性的教育、管理和引導。教師也可以通過選舉的方式讓部分學生參與到家庭委員會當中,并代表廣大學生說出他們的心聲、問題和需求,這樣才能夠讓家校共育的內容、方向更為明確,進而為家校溝通、合作實效的提升不斷助力。
在傳統的教育管理中,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信息傳遞存在溝通問題,難以及時傳遞教育信息,造成家校共育的實施效果不理想。因此,在開展牧區小學家校共育的工作中教師應注重雙方的信息溝通和教育互動,把握雙方的信息質量和共享效益,進而提升家校共育的合作性。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家校共育工作中不僅能加強雙方信息的傳遞效率,還能夠使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高效,有助于促進共育活動的良性發展。
家校共育的實施本質是關注學生的發展情況,為學生提供更為合理、全面、健康的主體發展。因此,在家校共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與家長應立足教育本質,全面對學生的成長問題進行討論,優化措施、改進方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指明道路。同時,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與家長不應只關注學生存在的問題,還應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和肯定。小學生正處在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其內在心理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表揚,尤其是家長和教師的表揚。對此,在家校共育模式下教師和家長應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和語言空間,更易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主題是家校共育的基礎,也是教育開發的重要目標。注重家校共育的主題滲透不僅能明確教育發展的方向,理清共育的流程和任務,還對共育的教育質量和實施效果起到促進作用。因此,在家校共育的實施中,教師應合理明確教育主題,科學設計每一個共育環節,既要從家長的教育水平和思想層次考慮,又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展規律考慮,從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教育主題,保證其活動的滲透效果。
教育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家校共育的實施更應遵循其發展原則,采取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保證共育的有效開展。同時,在家校共育的活動選擇上,教師可以根據牧區家庭的實際情況定期召開家長會、組織個性化家長會、創設家長交流平臺、成立家長委員會、發放調查問卷等活動。多樣化的活動組織不僅能激發家長的參與興趣和教育意識,還使家校共育實現包容、多元和高效。這正是家校共育、協作育人的實施目標。此外,在家校共育活動的組織方面,教師還應考慮實施細節,關注活動是否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是否能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是否能保證家庭、學校、學生三位一體的共同發展等要素,使其促進共育活動的全面發展。
家校共育是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法,也是促進學生素質發展、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家校共育的目標主題在于合作教育。加強合作性教育將有助于提升家校教育的滲透效果,保證教育工作的主體化推進。因此,在家校共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校園開放日、家訪、教學參觀等活動,使家長進一步了解學校的課程安排和教育方式,與孩子共同體驗、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消除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障礙,增進雙方的交流和溝通,保證交流的融合性和共通性。此外,安排校園參觀等活動還有助于筑牢家校共育的合作根基,更易于深入了解家長的心聲、教師的教學等情況,提升家校共育的協同能力。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方法的傳授和指導有助于提升教育質量和實施效果,保證共育雙方的組織性和教育性。對此,教師可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和發展特點對不同情況的家長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包括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長沙龍的現場和在線的支持、指導,及時端正家長的教育思想,進而優化學生的行為方式,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榜樣,進而在潛移默化的行為影響下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促進自身健康發展。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家校聯系卡”“校長信箱”“家校培訓班”等方法進一步了解家長的發展問題和共育的實施難點,為家長提供多樣化的培養方式,多渠道、多途徑提升家長的教育水平,進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家校共育的教育質量。
家校共育的內容應該是廣泛的,并不單純局限于學生出現的問題,所以學校和教師應該對家校共育所涉及的內容加以研究整理,依據現實學情和家庭情況設計多種多樣、有針對性的指導內容,保證內容的豐富和全面。具體來說,教師應該建立和完善各個年齡段學生的家庭教育指導內容。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思維、心理發展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會出現特定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收集和整理不同年級階段家庭教育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教師還要針對不同的家庭教育內容實施對應性指導,包括學習、生活、交往、心理等各個方面,同時做到“未雨綢繆”,定時定期地圍繞內容和家庭進行溝通和聯系,保證學校和家庭之間關于學生的信息得到互通,實現及時性地反饋與更新,從而優化家校合作的最終效果。
家校共育是一個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相互整合的教育活動。教師與家長要以學生的主體發展為目標,整合推進、家校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因此,在家校共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發揮組織者、帶頭人的職責,科學引導雙方的合作形式和發展方向,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整合優勢,有效提高教師的教育水平和家長的育兒能力。
總之,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能夠發揮“共”“育”的整合優勢,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所以家校雙方都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堅持多樣滲透、多元開發的組織原則,關注家校共育過程中的問題,從問題出發總結經驗教訓,實施更為科學的家校共育方式、方法,進而提升小學生的行為素養和道德品質;同時,教師要進一步增強家長的育兒水平,形成有效的教育共同體,推動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