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傳統民居的浩瀚星空,無數哲思和詩意涌起。屋檐下的中國,從來都別有風景,亦情思滿懷。
透視中國人的傳統生活有很多角度,飲食中國、行走中國、華服中國……居住中國曾是一個缺位視角。幸而,住建部與央視聯袂捧薪,完美填補了中國傳統民居紀錄片領域的空白。
大型紀錄片《中國傳統建筑的智慧》是一部史詩般的時代作品,也是一次對中華傳統民居的巡禮。在生動鮮活的鏡頭中,我們看到鑲嵌于錯落光陰中的居住史。四方九州,屋檐迥異,卻在“傳統”的余蔭下會和;斗轉星移,構建衍化,卻在“智慧”的光芒中重聚。該片迄今已達4億人次的播放量,正是全社會對傳統民居關切熱度的真實寫照。
自從民國以來,關于對傳統建筑如何認識、如何繼承營建技藝的爭論一直在持續,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位先生為此進行了大量調查和研究。但在改革開放之前,研究者主要將目光投注于傳統官式建筑、傳統公共建筑,較少關注傳統民居,特別是傳統鄉村民居,其間雖有個別研究者試水,如劉敦楨撰寫了《中國住宅概說》,但終究如晨星寥寥,不成氣候。直到20世紀世紀80年代后,以陳志華、樓慶西、李秋香為首的清華大學鄉土研究組開始關注和研究中國鄉村民居,中國學界才正式開啟了中國傳統民居的研究之旅。
在探索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問:除了向傳統致敬之外,我們可以從傳統民居研究中獲得哪些有益的啟示,并轉化為營建新民居的能力和技藝?在向傳統文化回溯的路上,我們又可以知曉哪些祖先生存的智慧和法則,將之應用于當下的生活?在欣賞和品評之外,我們如何深刻體悟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根脈和民族智慧,將之內化于心,外化于形?以上問題總結起來,無非是對古今承續、中外互鑒兩個核心問題的探索。可以說,這是紀錄片在努力傳播傳統建筑文化和智慧基礎上擴展的更高維度的課題,也是我們未來要繼續探究的課題。
著名建筑設計家、東南大學教授周琦說,我一直在關注一個議題:未來中國人生活在什么樣的空間里是舒適的?過去我們一直認為,建筑現代化就是西化,但西方的建筑形式與中國是不匹配的,所以我們需要思考什么是中國人的建筑創造形式和空間材料技術,并不是復制舊東西,因為它們的內在精神要素是無法復制的,比如,情感問題、園林空間的水平流動感和私密感,等等。
筆者認同周教授關于傳統民居繼承性的思考和對現代民居創新性的思考。從當下情況來看,各種仿古建筑對傳統建筑的學習和模仿主要是在“形似”的層面,也就是對空間構建和材料的模仿,并非技術和理念的繼承,更缺乏意境領悟和精神復現,最終導致了粗制濫造的結果。這種粗劣的仿造也出現在新民居領域,包括特色民居元素不分地域混用,標準圖集指導下建設的千篇一律的集成式民房等。顯然,近年來新技術和新材料的廣泛應用,并沒有成為推動民居邁向美化的動力。那么,新民居該從哪些方面繼承傳統民居?
我們的先輩在過去探索了100多年都沒有標準答案,而我們這一代需要思考的是: 在擁有先進的技術、充足的資金和條件的基礎上,如何讓未來建筑具有傳統的情懷,讓中國人的現代生活兼具文化含義。筆者對周教授的觀點不同之處在于:中國傳統民居的文化精髓和意蘊才是其靈魂,而并非形式。每一代傳統民居的樣式都不同,在更新迭代中,各有其美。正因其空靈的氣質和輕盈通透的意境不變,我們的傳統建筑才能一脈相承。對傳統建筑的繼承不應拘泥于形式和材料,而應從表現精神氣質方面進行溯源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