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欣,薛贏俊,李 貞,楊 潔,邵華卿,胡曉波
(1.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檢驗科,上海 200023;2.上海市臨床檢驗中心,上海 200126)
胃腸道腫瘤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患者出現癥狀就醫(yī)時,疾病已進入中、晚期[1]。腫瘤生長可激活凝血過程并產生促凝物質,促凝物質又會誘發(fā)炎癥反應,進一步刺激腫瘤細胞產生促凝物質。有研究發(fā)現,肺、胰腺、胃腸道、婦科惡性腫瘤患者更易出現高凝狀態(tài),其凝血及纖溶標志物水平升高與患者生存期呈負相關[2]。本研究擬分析胃癌、結直腸癌患者血管內皮損傷及凝血、纖溶系統(tǒng)變化,為減少此類患者血栓事件發(fā)生提供參考。
選取2019年3—6月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胃癌患者129例(胃癌組),其中男95例、女34例,年齡38~80歲;結直腸癌患者118例(結直腸癌組),其中男68例、女50例,年齡25~88歲。根據有無轉移將患者分為轉移組和未轉移組,129例胃癌患者中,發(fā)生轉移67例,118例結直腸癌患者中,發(fā)生轉移53例。另選取同期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健康體檢者77名(健康對照組),其中男40名、女37名,年齡40~94歲。本研究經過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排除標準:(1)年齡<18歲;(2)6個月內發(fā)生靜脈或動脈血栓;(3)正在進行抗凝治療、化療或敗血癥患者;(4)有其他部位原發(fā)性腫瘤。所有研究對象近期均無感染性疾病、手術及外傷史 。
采集所有研究對象靜脈血,枸櫞酸鈉抗凝,1 500×g離心15 min,分離血漿,保存于-80 ℃冰箱待檢。
采用HISCL-800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日本Sysmex公司)及配套試劑(化學發(fā)光酶免疫法)檢測血栓調節(jié)蛋白(thrombomodulin,TM)、凝血酶-抗凝血酶復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纖溶酶-α2抗纖溶酶復合物(plasmin-alpha2-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PIC)、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復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complex,t-PAI-C)。采用CS-5100自動血凝分析儀(日本Sysmex公司)及配套試劑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D-二聚體(D-dimer,DD)、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 [fibrin (fibrinogen)degradation product,FDP]、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呈偏態(tài)分布的數據采用中位數(M)[四分位數(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胃癌組TM、TAT、PIC、FDP、Fib、DD高于健康對照組(P<0.01),AT、PT、APTT低于健康對照組(P<0.01);結直腸癌組TAT、PIC、t-PAI-C、FDP、Fib、DD高于健康對照組(P<0.01),AT、APTT、PT低于健康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胃癌組、結直腸癌組、健康對照組各項指標比較
胃癌患者中,轉移組TM、TAT、PIC、AT、DD、FDP、Fib高于未轉移組(P<0.01),APTT低于未轉移組(P<0.01),見表2;結直腸癌患者中,轉移組TAT、PIC、t-PAI-C、FDP、Fib、DD高于未轉移組(P<0.01),見表3。

表2 胃癌患者轉移組與非轉移組各項指標比較

表3 結直腸癌患者轉移組與未轉移組各項指標比較
腫瘤細胞或相關炎癥細胞可激活機體凝血系統(tǒng),進而導致急性時相反應蛋白Fib合成大幅增多,并促進血管新生,在腫瘤的生長、侵襲及轉移中起重要作用[3]。本研究比較了胃癌、結直腸癌患者與健康對照者,以及發(fā)生轉移和未發(fā)生轉移胃癌、結直腸癌患者常規(guī)凝血和血栓分子標志物水平,為此類患者病情進展、療效觀察及預后判斷提供了實驗室數據。
有研究發(fā)現,結直腸癌患者腫瘤細胞和腫瘤血管內皮細胞組織因子表達陽性率分別為70%和53%[4],53%的腫瘤血管內皮細胞表達組織因子TF。而組織因子過表達極有可能與癌基因(k-ras,p53)突變有關[5]。腫瘤組織表達的組織因子與凝血因子Ⅶ結合,會產生一系列凝血級聯(lián)反應。凝血途徑的激活使凝血酶原轉化為凝血酶,可能導致血小板激活、Fib轉化為纖維蛋白,并促進一系列化學介質的產生,如血小板源生長因子、表皮生長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均可促進腫瘤組織新生血管的生成;促進腫瘤細胞增殖和轉移的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β、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8和有助于腫瘤細胞侵襲的基質[6]。同時,凝血酶還可增強腫瘤細胞與血管內皮的黏附性,上調缺氧誘導因子-α表達[7]。本研究發(fā)現,胃癌、結直腸癌患者APTT、PT均低于健康對照者(P<0.01),Fib高于健康對照者(P<0.01),且轉移組Fib均高于未轉移組(P<0.01)。提示胃癌、結直腸癌患者體內確實存在凝血異常。
凝血系統(tǒng)被激活后,抗凝系統(tǒng)也隨即活躍,作為機體重要的抗凝物質,AT的消耗增加,同時與凝血酶結合形成不可逆的TAT[8],故TAT升高可提示凝血系統(tǒng)被激活[9]。本研究中,胃癌、結直腸癌患者AT均低于健康體檢者(P<0.01),TAT均高于健康體檢者(P<0.01),提示胃癌、結直腸癌患者均存在凝血激活。
隨著凝血途徑被激活,纖溶系統(tǒng)也被激活。血管內皮細胞釋放的凝血酶可引起纖溶系統(tǒng)被動活化,交聯(lián)的纖維蛋白水解,形成DD和FDP,繼而形成血栓[10-11]。本研究中,胃癌、結直腸癌患者DD和FDP均高于健康對照者(P<0.01),轉移組高于未轉移組(P<0.01),與文獻報道[11]一致。本研究發(fā)現,胃癌、結直腸癌患者PIC高于健康對照者(P<0.01),轉移組高于未轉移組(P<0.01);結直腸癌患者t-PAI-C高于健康對照者(P<0.01),轉移組高于未轉移組(P<0.01)。提示在纖維蛋白溶解過程中,胃癌、結直腸癌患者體內纖溶活性雖升高,但凝血纖溶平衡向血栓形成方向偏移,血栓分子標志物水平升高,進一步提示胃癌、結直腸癌患者體內更易形成血栓[12]。
腫瘤與高凝狀態(tài)的關系目前仍是癌癥研究的熱點。胃癌、結直腸癌患者體內的凝血異常主要由高凝狀態(tài)與纖溶狀態(tài)不平衡所致,從而增加了血栓風險。因此,對胃癌、結直腸癌患者血栓分子標志物的監(jiān)測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及早提示血栓風險,對患者療效觀察與預后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