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陳草原 陳 力
伏牛山南麓,盛夏時節的西峽縣,天空澄凈湛藍,處處彌漫菇香,一根根銀線穿越峽谷,在山區黑色菇棚中交織成網,把充足電能送達每一個角落。
電氣化滅菌取代傳統工藝、菌棒廠發展方興未艾,電網在菇農和新興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之間穿針引線。這一頭,機器轟鳴送上標準化產品,那一頭,成熟的香菇冷藏烘干遠銷海內外,托起村民的致富夢。
“錦繡伏牛八百里,西峽香菇甲天下。”當前正值袋料香菇轉色窗口期,6月10日,在西峽縣孫氏菌業合作社的香菇種植基地,國網西峽縣供電公司客戶經理正在上門調試恒溫棚和噴淋系統用電線路。
長期以來,香菇滅菌采用燃煤蒸鍋方式,菇農要在房前屋后清掃出一片空地,將菌棒堆成“山包”,覆蓋一層塑料布開始蒸煮。2020年,河南省豫環攻堅辦發布通知,促進滅菌環節能源轉換。借著這股春風,食用菌生產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在西峽山村大地上星羅棋布、多點開花。
幸福生活有奔頭,電力成為產業發展新引擎。在建已建的121個食用菌制棒廠,將散布在16個鄉鎮的20余萬食用菌種植戶優化整合、化零為整,一排排全自動滅菌柜代替了散亂“山包”,解決了傳統生產方式分布散、用工多、污染重、滅菌不徹底等問題,提升了種植規模和水平。
產業興旺有干頭,智慧用能促生產,數字化大棚在可靠供電下壯大。“傳感器+感應器”,構成一個溫度、濕度、通風、日照的全方位“智能管家”,對出菇關鍵因素進行實時調節,把香菇種植“應景”變成“造景”,實現全年出菇的生產目標。

供電員工上門了解香菇產業用電需求。
菇農收益有甜頭,好電相伴提效益。供電公司從政策宣傳、技術咨詢、業務受理、并網服務、電費結算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務,開辟綠色用電通道,積極為客戶安裝配套設備,助力制棒企業節能增收。
地還是那塊地,種菇卻一年一變樣,土制菌法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傳統致富產業融入了現代化的進程,天地之間,山鄉巨變。
“在我們廠規劃建設的時候,供電公司已經著手對變壓器和線路進行改造,低電壓問題得到解決,機器就能快速投運,附近居民香菇生產能比往年快上許多。”西峽縣桑坪鎮豐森菌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看著門口新建線路說道。
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發展突飛猛進,新增負荷對農網供電能力是一次考驗。國網西峽縣供電公司從“電力解決方案”入手,根據食用菌企業建設計劃,加快補強山區電網構架,2021至2022年,擴建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1座,新建35千伏變電站1座,新建、改造35千伏線路14.7千米、10千伏線路275.3千米。
“星光趕路”的電網建設速度受到多級政府的肯定與贊賞,也為菌棒廠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2021年西峽完成菌棒廠建設69個,占全省任務量的50%。
2022至2023年,國網西峽縣供電公司將著力提升相關數字化能源互聯網水平,同步實現對121個食用菌生產企業的電能數字化覆蓋,根據食用菌生產企業生產用能需求,結合食用菌季節性負荷特性,通過能源監測、能效管理等技術手段,推動企業節能降耗,相關清潔能源示范項目已入選《百縣千項清潔能源示范項目典型案例目錄》,將在首屆中國農村能源發展大會上發布。
“蕈傘撐開一朵花,形如玉朵味尤佳。香緣藥食供人用,散布康莊富農家。”這是西峽鄉鎮廣為流傳的詩謠。
“每年到這個時節,香菇烘干都很費時費力,人整晚都要守在爐子旁邊,溫度太高會把香菇燒焦,太低又導致發霉,有了這種機器可方便多了。”在丁河鎮大竹園村,菇農王濤趁著產量增加,一次性購進了4臺磁能熱泵烘干機,“不僅烘干香菇的效率提高了,而且烘出來的香菇色澤好、品質高,準能賣上個好價錢!”
由于烘干機負荷大,原來電表功率有限,國網西峽縣供電公司在了解情況后,僅用兩周時間,將原來160千伏安的變壓器更換為400千伏安,改造低壓線路0.8千米,實現了機器隨到隨用。
西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和河南省重點生態功能區,海拔跨度大,相對濕度高,是香菇種植的黃金地帶,農民純收入的60%來自食用菌產業,種植香菇早已成為廣大農戶二十四節氣的固定一部分,每個菇農心里都有一本“香菇經”。
香菇從菌裝打孔、滅菌、接種、烘干、冷庫存放都離不開電,每年香菇生產季節,身穿紅馬甲的國家電網河南電力焦裕祿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尤為忙碌,他們隨喊隨到,穿梭在崇山峻嶺間,巡視維護供電線路和設備,對香菇大棚內的用電設備“把脈問診”,保障線路、設備“零缺陷”上崗。同時,還向種植戶發放安全用電宣傳資料,面對面講解注意事項,為香菇種植提供安全可靠的電力保障。
“今年形勢可好了,白天進行干菇分裝,晚上利用峰谷電價政策進行烘干,不僅節省人力電費,而且售價翻了近一倍,這日子過得可比往年輕快。”王濤高興地說。在貼心電力服務下,菇農們依靠電氣化裝置提升了種植規模和水平,邁上了致富的快車道。
20世紀80年代,地處深山的西峽縣還是河南貧困的山區縣之一。為擺脫貧困,西峽縣抓住“南菇北移”機會,大力培育香菇產業。從破除生態之困到凝聚發展之勢,再到綠色升級之跨,香菇“接連跳”,不僅讓西峽縣跳出貧困,而且跳出了綠色發展之難。
如今的西峽山區鄉鎮早已車水馬龍,不見昔日貧困光景。菌,在悠悠歲月生長;電,助特色產業起躍。菌與電的交會,給勞作于此的人們以新的希冀。在新的時代命題下,人們賴以致富增收的老門路更新成長,涓涓細流匯聚成川,澎湃出從過去走向未來的振興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