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了官司,卻依然拿不到“真金白銀”?申請強制執行,卻遭遇司法人員“磨洋工”?6月21日,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為切實解決執行難提供專門立法保障。
近年來,失信聯合懲戒制度成為我國誠信建設一大亮點。此次提請審議的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通過立法明確對“老賴”的懲戒措施,讓其切身體會“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草案明確,被執行人不履行執行依據確定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禁止其進行高消費及非生活或者經營必須的有關消費,可以限制其出境。
草案還明確了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措施的適用條件,包括:有證據證明被執行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執行依據確定的義務;以虛假訴訟、虛假仲裁、虛假公證或者以隱匿、轉移、毀損財產等方法逃避履行執行依據確定的義務;違反限制消費令進行消費等行為。
有上述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東躲西藏、轉移財產、虛假訴訟……現實生活中,一些“老賴”為了逃避執行花招百出。破解執行領域的人難找、物難查等問題,需要有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充分配合,形成合力。
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明確,執行中,有關組織和個人應當根據人民法院的通知,協助實施調查被執行人及有關人員的財產、身份信息;查找被執行人、被拘傳人、被拘留人;查封、劃撥、限制消費、限制出境等事項。負有協助執行義務的有關國家機關或者其他承擔社會管理職能、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組織與人民法院之間應當建立信息化網絡協助執行機制。“強制執行涉及財產狀況的調查、人身自由的限制等諸多方面,如果相關組織或個人不配合,不僅會讓法院陷入‘單打獨斗’的執行困局,還可能讓當事人對司法判決產生質疑,影響司法權威。”
實踐中,有司法人員過度采取執行措施,還有的選擇性執行甚至亂執行……這些執行失范問題,嚴重影響司法公信力。
草案明確,民事強制執行應當公平、合理、適當,兼顧各方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不得超過實現執行目的所需的必要限度。草案同時規定,被執行人為未成年人的,人民法院不得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為進一步解決消極執行、亂執行等執行失范問題,草案還規定了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可以就人民法院未實施應當實施的執行行為提出申請的制度和人民法院的自行糾正制度。
(來源:新華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