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雅 沈佳青
當今社會是一個互聯網空前發達的社會,未成年人是使用網絡的一大群體。網絡在給我們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新的問題,近年來,未成年人實施的計算機網絡犯罪案件時有發生。加強對未成年人網絡犯罪情況的分析研判,進而有針對性地采取預防措施,減少未成年人網絡犯罪,具有相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我們在辦理未成年人涉計算機、網絡犯罪案件時發現,結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顯著特點。青少年因為心智不成熟、好奇心強,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蠱惑,以網絡為中介共同實施犯罪。”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主任季冬梅,在梳理近年來本院辦理的未成年人網絡犯罪情況時發現了這一現象。
青少年個體力量、智力、膽量等相對比較弱,要憑借個人能力實施犯罪,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結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顯著特點。蔡某某、丁某某非法經營案中,未成年人蔡某某在游戲論壇上認識了在網上銷售游戲漏洞的丁某某。丁某某得知蔡某某是網絡游戲高手后,慫恿蔡編寫一款游戲外掛“自由籃球”,丁某某負責在其網店銷售,截至案發,該款軟件的銷售額達45萬余元。后二人被法院以非法經營罪判處刑罰。
為上網、消費等實施侵犯財產犯罪是青少年網絡犯罪的另一個顯著特點。
2017年初,未成年人張某某通過聊天平臺認識了黃某某,在支付了388元入群費后,進入了黃某某的“FD交流群”,該聊天群專門向群成員介紹FD軟件的使用方法,通過該軟件,可以實現數據抓包并修改功能,從而可以在某些平臺實現虛假充值或者流量充值等。
2017年2月,張某某等人在該群內得知上海“諾諾鎊客”金融平臺存在系統漏洞,以及具體的使用FD軟件抓包的操作方法。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張某某在網上購買了他人的身份證及銀行卡,并以買來的身份信息在該金融平臺注冊賬戶,使用教程所示的方法在該賬戶虛假充值人民幣10萬元,并迅速提現至網上買來的銀行賬戶,供其日常揮霍。張某某在到案后,如實交代了自己的犯罪經過。
“像張某某這樣的未成年人有很多,缺乏法律意識,同時想投機取巧,容易鋌而走險,走上犯罪的道路。”徐匯區人民檢察院的承辦檢察官王麗珂回憶,“當時這起案件引起轟動,警方順騰摸瓜牽出了上百個犯罪嫌疑人,涉案人員中年輕人居多,其中像張某某這樣的未成年人就有80多人。”
未成年人計算機網絡犯罪的手法愈發新穎、專業,作案使用的技術手段也愈加復雜、高端。例如上述案件中在實施犯罪前,被告人事先購買他人身份證件及綁定的手機卡、銀行卡、支付寶賬號等實名“黑卡套裝”,用于事后收取犯罪所得。多名被告人到案后供述,因為網上銷贓更加方便、隱蔽,他們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參與了“洗錢黑鏈”。
還有部分未成年人無視法律,自詡“少年黑客”,屢次作案。2018年9月14日,未成年被告人馬某某通過網絡聯系域名注冊商上海某網絡股份有限公司“陽光互聯”平臺,使用郵件偽造軟件,冒充上海某彩票網站工作人員,騙取該彩票網域名解析商“DNSPod”的信任,獲取了該彩票網域名解析服務管理權限,后利用該權限對該彩票網站的45個域名惡意篡改解析,并將其中44個域名的子域名解析至境外網站,造成該公司有上百萬注冊用戶的業務網站客戶流量明顯下降。事后,非法獲利人民幣5萬余元。
馬某某到案后對犯罪事實的交代避重就輕,僅承認其實施了騙取被害網站域名解析權限,但對修改域名并將其指向境外賭博網站的行為拒不供認。為此,徐匯區人民檢察院積極引導公安機關偵查取證,一方面,聯系司法鑒定機構恢復馬某某被扣手機、電腦中的信息,從被害單位提供的上網日志與馬某某的電腦操作記錄中尋找關聯,尋找其篡改域名的蛛絲馬跡;另一方面,從其聊天記錄中查獲大量馬某某兜售被害網站域名管理權限的聊天記錄,結合其所使用的銀行賬戶轉賬記錄,從聊天記錄及轉賬記錄的時間契合點上確定,5萬元系其出售域名管理權限的贓款。在完善證據后,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向法院提起公訴。面對確鑿證據,馬某某在庭審時當庭認罪。
“類似馬某某一樣的‘少年黑客’,屢次作案,在緩刑考驗期間仍不思悔改,嚴重威脅被害企業網絡安全,且其到案后拒不認罪。對于這類未成年人實施的嚴重侵害企業合法權益的犯罪行為,我們堅持依法打擊、懲治犯罪,維護區域內企業的正常運行,為經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主任季冬梅說道。
近年來,她和未檢團隊持續關注未成年人網絡犯罪形勢,在依法打擊犯罪的同時,主動深挖犯罪原因,追根溯源,強化犯罪預防工作。通過制發檢察建議,針對案件中企業暴露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多次組織召開“未成年人網絡行為監管相關問題研討會”,邀請青少年犯罪領域的專家、學者和法律界同仁、網絡公司精英進行研討,提議在玩家和網絡運營商之間搭建一個政府主導下網絡監管的第三方平臺,通過平臺進行交易。經多方論證,制定形成《關于建立和規范“網絡漏洞”服務平臺的建議》的提案,經由上海市全國人大代表向全國人大提交,獲《網絡安全法》第十三條采納。
徐匯區人民檢察院在打擊計算機網絡犯罪的同時,積極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在張某某盜竊案中,未檢檢察官對該系列案件成立專案組,對參加此次盜竊行為中,盜竊金額較少,犯罪情節輕微的未成年人,針對其身心特點采取幫教措施;對盜竊金額較大,已經構成犯罪的未成年人提出從輕處罰的量刑建議。對實施盜竊行為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通過落實家庭監護、強化學校教育管理、送入專門學校矯治、開展社會化幫教等措施做好教育挽救和犯罪預防工作,積極規勸了1名涉案學生及時返校就學。對后續繼續升學就讀的未成年人,與社工、公益機構共同開展“一對一”精準幫教,通過法治教育、心理咨詢、團體輔導、公益志愿活動等形式,多方聯動構建有效觀護幫教模式。
“從本院辦理的案件來看,80%的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都與其家庭教育有關。”徐匯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陳雅在起草的《未成年人涉計算機、網絡犯罪案件(2015—2019年度)白皮書》中寫道,“有的家庭父母忙于工作,平時與孩子極少溝通,或者家庭結構不完整,導致未成年人缺少父母關愛和家庭溫暖,往往性格比較孤僻、自卑,不愿回家,而網絡恰好填補了未成年人內心的空虛。”因此,家庭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地位和基礎性作用至關重要。在張某某盜竊案中,涉案未成年人主要來自單親家庭、留守家庭以及監護缺失家庭,為此徐匯區人民檢察院與社工組織、社區等合作,組織涉案未成年人父母開展親職教育。
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網絡犯罪,家庭是第一關口。要完善監護制度,充分發揮家庭在未成人上網監護中的作用。在家中上網的電腦上要安裝網絡不良信息過濾軟件。同時,學校應當加強對青少年文明安全上網的宣傳教育,聯合職能部門開展青少年網絡安全教育,增強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甄別網絡不良信息能力,增強廣大青少年的網絡道德自律意識。
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從犯罪源頭預防上多方參與,齊抓共管。在多重主體中,政府網信管理部門占據著主導地位,政府要加強網絡監管,施行網絡實名制、網絡信息分級制度,從源頭預防和減少網絡不良信息;有效監控互聯網人際傳播途徑,及時發現非法QQ群,阻斷網絡不良信息向未成年人傳播的路徑;建立網絡安全漏洞交易服務平臺,規范網絡安全漏洞集中管理和應用。
網信部門應加強對互聯網服務企業的管理,促進行業自律,避免互聯網企業為了追逐利益而傳播網絡不良信息。督促企業履行《網絡安全法》的規定,加強網絡安全意識,提高企業自身防控網絡攻擊的能力,降低被侵害風險。
要加大打擊網絡黑產力度,依法查處違法信息高發和安全管理混亂的網絡服務平臺,持續開展整治非法買賣銀行卡及身份信息的行為,截斷網絡犯罪贓款流向,構建清朗的網絡空間。
2022年3月1日,新修訂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正式開始施行,設置“網絡保護”專章,進一步了規范未成年人的上網行為。預防未成年人網絡犯罪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宣傳教育,培養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增強未成年人科學、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網絡的意識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