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
村上春樹在一段采訪中提過:“孩子們的心靈是柔弱的,可以任由揉捏,成為任何想要的樣子,但是扭曲之后就會變得僵硬而不能復原。”
未成年人作為社會弱勢群體,極易受到來自不法分子的傷害,要如何“系好第一粒紐扣?”如何將“保護傘”撐的更有力?這是近年來人們熱議的話題。同時,面對未成年人犯罪成低齡化、暴力化趨勢,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一些可能“變質”的孩子?關于未成年人保護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眾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法治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是未成年人保護的重要方式。在未成年人保護領域,《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占有重要地位,其歷經30年,在未成年人保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進入新時代,面對社會新形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于2020年10月17日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案》(以下簡稱《未保法》),于2021年6月1日正式開始施行。

《全書》實用性很強
新修訂的《未保法》,從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六個保護圍度構建未成年人保護體系。其中國家監護責任、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前置性賦權保護是基礎,強化家庭監護責任、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防控校園欺凌等措施頗具亮點。
在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有關部門召開的貫徹落實《未保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周年座談會上,《未成年人保護法律全書》(以下簡稱《全書》)和大家見面。該書由最高檢、中國檢察出版社出版發行,是“法律保護未成年人的百科全書”。“六大保護全部融入這本書中,孩子能看懂,幼教、老師、阿姨也能看懂。”民政部一位負責人評價:“圖文并茂、生動活潑,集普法教育、業務學習、工作指導于一體,是實用性很強的好讀本。”
保護的同時也要預防,系好“第一粒扣子”很重要。習總書記曾寄語:“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少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
在上海,為提高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治化水平,2022年2月18日經上海市15屆人大常委會第39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并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條例》有效地填補了上海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立法的空白,是上海首部全面規范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地方性法規。
上海市對未成年人的“犯罪預防”與“保護”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全國人大常委會于1991年制定《未成年人保護法》,且于2020年修訂該法,2004年上海市制定《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全國人大常委會于1999年制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且在2020年修訂,上海市在今年有了地方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條例。這對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022年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未成年人保護的典型案例。2022年5月2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了“檢愛同行? 共護未來”未成年人保護法律監督專項行動典型案例。“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法律政策需要靠一個個具體案件落實,公平正義需要靠一個個具體案件彰顯。
未成年人保護:系好第一粒扣子。
王某與李某原是夫妻關系,于2007年育有一女小乙(以下人名均為化名)。2020年2月,二人協議離婚,并約定女兒小乙隨父親生活。2020年4月,小乙所在的學校通過上海市長寧區“未成年人檢察社會服務中心云平臺”報告:小乙多次遭受父親體罰。后經檢察機關調查核實、公安機關介入,充分聽取小乙意見后,將她轉移安置在母親家,并對她的父親進行法治宣傳和訓誡教育,針對小乙情緒低落狀態,檢察院聯合學校進行心理疏導。2020年6月,小乙的母親就變更撫養關系向長寧區人民檢察院申請支持起訴。檢察院在對小乙父親的監護能力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跟蹤評估后,發現小乙的父親有繼續侵害女兒的危險,因此支持小乙母親提起的變更撫養關系訴訟,后配合人民法院促成雙方達成協議。根據協議,女兒跟隨母親生活,父親每月支付撫養費3000元。后來為了小乙的情緒盡快恢復正常,檢察院不僅聯合婦聯、學校、街道開展督促性家庭教育指導,關注小乙身心健康,而且由于母親常出差,該院還聯合團區委、關工委,對小乙的外婆進行家庭教育指導,之后小乙與母親、外婆之間的親子關系明顯改善。
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為主,懲罰為輔。
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未成年人小賈因參加電競比賽需要資金,謊報身份信息,稱自己經營新媒體公司,以網上刷單返利為餌,誘騙多名被害人在網絡平臺購買京東e卡、樂花卡,或是誘騙被害人在支付寶等小額貸款平臺借款后供其使用,涉案金額共計30余萬元。到案后,小賈如實供述了犯罪事實。后在人民法院審理期間,小賈的父親對被害人進行了賠償,并獲得被害人的諒解。父母監護的缺失,法律意識的淡薄,是小賈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法官找準切入點,針對性地確定幫教措施,充分發揮法庭教育及親情感化作用,認為對其適用緩刑,不致危害社會。最后以詐騙罪判處小賈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案件審結后,法官持續跟蹤幫教,被告人小賈深刻認識到錯誤。在法官的積極協調下,小賈回到高中學習,積極備戰高考,最后這起案件便成為失足少年的人生轉折點。
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維護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健康全面成長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關于家庭保護,黨和國家一直保持高度重視。202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頒布,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作為我國家庭教育領域的第一部專門立法,將家庭教育由傳統的“家事”,上升為新時代的“國事”,開啟了父母“依法帶娃”的時代。《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樹立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承擔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用正確思想、方法和行為教育未成年人養成良好思想、品行和習慣。”家庭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最主要環境,未成年人家庭保護體系的建立遠不止如此。除了基本制度的建立外,法律和政策想要傳達的建立良好家風的精神內核也需加強。
學校是家庭和社會的紐帶,肩負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未成年人保護體系的重要一環。2020年6月1日,教育部頒布了《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該《規定》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規定》共8章63條,重點圍繞“誰來保護”“保護什么”“如何保護”等問題,系統構建未成年人學校保護的制度體系。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主任、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介紹,新規對《未成年人保護法》“學校保護”一章的所有規定都提出了落實的具體要求。
政府保護體現了政府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是新時代我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必然要求。例如在政府內設機構或專門人員,在基層行政機關設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或專門人員,開通全國統一的未成年人保護熱線等,將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納入政府社會治理體系。
社會保護則要求保護責任主體的社會各部門和個人都要以適合兒童特點的形式和措施,從各個方面對未成年人進行全方位的保護。司法保護是未成年人保護體系的最后防線,與其他保護維度密切相關。其他維度的保護都可能最終進入到司法保護的范圍。網絡保護是一項綜合保護,它不同于其他五項保護從責任主體的角度對未成年人保護提出要求,而是需要各主體協作。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各司其職,保護未成年人個人信息安全,從網絡內容生產、網絡信息處理到終端內容審核,每一個環節都應貫穿未成年人保護這一理念。
習總書記曾寄語,“當代中國少年兒童既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經歷者、見證者,更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生力軍。”少年時,“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少年時,“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愿你我“童”行,讓萬家燈火起,讓少年“心燈”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