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嬌 馬瑩華
一、作業設計依據
1.主題分析。
在“雙減”背景下,我們不僅要學科學,更要用科學,讓學生明確認識到科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昆明,煮小鍋米線通常會用到豆芽這一配料,那豆芽是怎樣來的呢?這是確定主題的來源之一,來源之二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1.1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1.3種子長出了根、1.4莖和葉的相關科學概念。
2.學情分析。
孩子們在四年級下學期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種子發芽的條件和植物根、芽、莖的生長順序,也知道了植物生長的條件。具備初步設計探究計劃的能力,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探究計劃并實施。
二、作業設計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復習鞏固種子發芽條件和植物生長條件以及根、芽、莖的生長順序。
科學探究目標:觀察并記錄種子發芽的過程。
科學態度目標:樂于在實驗觀察活動中保持認真、細致的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認識到水對種子萌發和植物生長的重要性,培養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三、作業設計內容
根據新課標要求,充分了解學生情況后,對作業設計內容有以下規劃:
探究開始前先和學生探討昆明的美食,引出豆芽這一配料,再制定探究計劃,讓生活與理論聯系起來。確定主題后,準備探究材料:綠豆種子、瀝水籃、小盆、兩塊紗布、黑色塑料袋。與學生約定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并提交觀察反饋。其中探究步驟很重要,這是豆芽是否自制成功的關鍵,也就是先選種,再泡種,然后放種,最后裝袋。特別提示:瀝水籃要放置在黑色塑料袋中,定期噴水,觀察記錄。學生在明確任務后就能在假期實施。
四、作業設計意圖
此探究實驗觀察的設計意圖不僅僅在于鞏固《植物生長變化》單元中相關的科學概念,更是讓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會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究,同時感知植物的根的向地性、向陽性。
五、作業呈現形式
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記錄方式呈現觀察內容,可以是拍照、編兒歌、圖畫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開學后,學生以自評、互評、小組評等方式評選優秀作品,將優秀作品進行展示,同伴之間互相學習,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此外,我還將分享一組綠豆在陽光下發芽生長的圖片,學生通過對比發現陽光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六、作業設計點評
中長期作業是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補充,中長期科學作業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注重發展學生積極的情感和獨創性思維。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完成中長期作業的情況不容樂觀,真正靠觀察、比較、設計、實驗來圓滿完成中長期作業的學生較少,那么中長期作業的設計難在哪里呢?
首先,楊嬌老師設計的四年級中長期作業《豆芽成長記》從昆明孩子常見的小鍋米線需要豆芽入手,讓孩子做身邊能做的科學種植,引發了學生極大的種植興趣。換句話說,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是中長期科學作業設計的前提。
第二,為了更有效地實施和評價學生的中長期科學作業,需要老師的定期反饋和評價。中長期科學作業剛開始時,學生覺得很新鮮,興趣很大,時間一久就會出現耐心缺乏,半途而廢的現象。針對這一情況,老師可以定期讓學生把自己種的小植物帶到學校,互相介紹自己的“小成果”,分享自己的發現,從中體驗種植的樂趣。同時也可以生生互評,取長補短,互相進步。教師針對每個學生種植的小植物,給予適當的評價,鼓勵為主,調動他們探究的積極性,激發探究的興趣。對每位學生的觀察記錄,定期開展“觀察成果研討會”,把學生所有的發現整理出來,有目的地進行研討、交流。
第三,重視家長的輔助作用。及時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協調工作,對學生完成中長期科學作業非常重要。眾所周知,中長期的科學作業難在學生不能從一而終,所以需要和家長達成共識,在孩子遺忘觀察記錄時適時提醒。另外,學生能想到的記錄方式多種多樣,例如:制作PPT、拍視頻、拍照等,對四年級學生而言,一些記錄工具學生可能還沒有,此時可以請家長協助。學生在記錄過程中,拍照技術、視頻剪輯技術也相對薄弱,家長是孩子最直接的請教人與指導者。作為科學老師,我們要構建家長與學校溝通的橋梁,想方設法利用家長資源,實現家校共育,這是一種不容忽視的能量來源。
有效地完成科學課中的中長期作業,能培養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提高團結協作的精神,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體現。科學研究沒有終點,作為科學老師要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等各種資源,為學生的科學學習服務,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使之成為一個具有終生學習能力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