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麗
一、案例背景
數學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由傳統地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轉變為關注學生的發展、學生的實際感受。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時間短。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在整堂課上都能認真地聽老師講,能維持的時間大約是在十五到二十分鐘,當課堂上再出現點意外情況時,孩子們的注意力更難于集中。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有時會出現教師備課時沒有預設到的意外情況。但只要教師能一直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不斷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自覺地運用新基礎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面對出現的意外事件,也具有處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策略,也能通過教師有效的主導變成有意義的課堂。
二、案例描述
記得2021年的冬天,一個寒冷的早晨,窗外的校園被大霧籠罩著,農村的小學顯得格外的冷。我正帶領著一年級的孩子進行“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清晨的寒風吹進教室,凍得每個孩子都縮著身子,有的還在瑟瑟發抖。教學時我讓孩子們通過撥小棒計算出9+4等于多少,但撥小棒的小手好像不聽小主人們的使喚,弄得小棒遍地滾。還有學生小聲地說:“我的手太僵了,都不會數了。”教室里還時不時發出腳踏地板的聲音……看著孩子們通紅的小臉和滿地滾的小棒,我突然大聲宣布:“同學們,不數小棒了,我們到教室外面做游戲去,愿不愿意?”“愿意。”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
來到操場上,我牽著學生們凍僵的小手圍成一個圈做起了游戲,漸漸地他們臉紅潤了,手腳也變得靈活了。看著孩子們圍成的圈,我突然發現我們班9個男生和7個女生總人數的算法不就是我們本節課要學的知識嗎?“同學們,誰能來數一數我們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孩子們你指著我,我指著你“1、2、3……16。”“老師有16人。”“除了一個一個地數你還有更好的辦法來計算9+7嗎?”突然一個小男孩說:“用10+6也可以算出來!”“10在哪里?6又在哪里呢?”“老師我們這個圈9個男生如果過來一個女生我們就10人了,另外一個圈只剩下6個女生了呀!”“10人有什么好處嗎?”“10人加上6人就是16呀!不用數我就可以算出來了,因為10加幾就是十幾呀!”順著孩子的回答我把一個女生拉來和9人男生圍成一個圈,在游戲中引出了“湊十法”。“你還能用‘湊十法’來計算我們學校里的物體數量嗎?”“老師,我還發現可以用‘湊十法’來計算我們學校的車子,9張白車和3張其他顏色的。”“你怎么算呢?”“用9張白車加1張黑車湊成10張再加2張就是12張呀!”“老師,我還會計算……”同學們開始在校園里四處尋找物體數量,有計算路燈數的、垃圾桶個數的、教學樓柱子根數的等。在數垃圾桶個數時有同學提出8+4這個算式,教學樓樓層上的8個垃圾桶加上操場周圍的4個垃圾桶,居然有同學也想到用“湊十法”來計算。這個意外的課堂讓我驚喜不斷,雖然我沒有在教室里面按著預先設定好的教學設計帶領著孩子書寫、計算“湊十法”的過程,但我相信在教室外的教學中,孩子們已經明白了“湊十法”的算理了。
三、案例分析
看著孩子們凍僵的小手,我并沒有遵循預定的教學設計,而是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感受,對孩子們給了父母般的關愛。雖然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沒有全部完成,但我相信一位考慮學生感受的老師一定會受到孩子們的喜愛,并且在室外的游戲和找物過程中已激發出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喜歡上這個有意思的學科。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更是與學生共同交流學習的合作者,教師應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正視平等、公正,理解每一個學生。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教學應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的主體性得以最好的展現和發揮。
1.以人為本,從細微處關注學生的發展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氛圍,那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以生為本”就是這種數學思想的具體體現。新基礎教育強調的教學內容是“育人”,“育”主動發展的人,而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只有讓他們處在一個輕松活潑的環境里,他們才能自由呼吸、主動發展。“以生為本”需要教師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心愛護學生,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巧妙的教育方法,從小事著手,從意外開始,從細微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2.轉變教學行為,在做中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陳鶴琴先生指出教育應在“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活教育十分重視的一點就是做,“做”是身心的積極參與,兒童在做某件事的時候,他必須投入目的性注意,必須與事物發生直接的接觸,促使他去了解事物發展的過程,認識事物的性質。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己去做,去思考是教師應該做到的。我覺得“活教育”的前提就是要有“活老師”,“活老師”的前提就是先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摒棄傳統的說教形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主動獲取知識學習數學。這也是新課標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當前課改中教師們努力追求的。數學學習的本質是再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為了讓學生成為數學學習中真正的主人,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讓課堂教學“活”起來,讓課堂更具有趣味性。
3.正確處理預設和生成,提高教學效率
鐘啟泉教授曾說:“課堂教學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寒冷冬天的數學課,出現了許多意外,雖然打破了我的預設,但卻帶給我額外的驚喜,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讓我順勢達成了教學目標。正確處理預設和生成是新基礎教育里提倡的教師必備技能,只有能靈活處理課堂意外的教師,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教學過程的真實推進和最終結果,更多的是由課的具體行進狀態以及教師即時處理問題的方式決定的。一個真實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及多種因素間動態地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它有多種可能性存在,在教學設計時不是全都能預見的。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課堂教學中學會尊重學生,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正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靈活處理意外課堂,讓孩子們在數學學習中成為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