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澤洪,周建良
(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健全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社區是城市建設的基本單元,直接影響著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流動人口管理是社區日常管理中的一個難題,特別是老舊社區流動人口較多且流動頻繁,流動人口群租、合租現象普遍[1]。隨著麗水“數字政府”建設的推進,雖然已有信息采集手機App、制式二維碼等信息化手段應用于社區管理,但是在管理職責上還是以公安部門為主,管理方式上還是以上門登記為主,存在工作量大、更新不及時、信息不共享等問題。
國外在社區管理模式上的探索較早,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為自治型、混合型、政府主導型3種管理模式[2],各自都有一定的實踐基礎和典型代表。美國是社區自治模式的代表,新加坡是政府主導模式,而日本是二者混合模式。美國在人口遷移流動管理方面,建立了統一的人口信息系統和國家疾病監督電子系統。通過對社會保障號和身份證的監測,實現人口的流動管理和信息追蹤。日本實行的是人口自由流動政策,居住地即是戶籍地,所有福利并無差別。與國內正在推行的“戶隨人走”的戶籍改革制度較為相似。
國內關于流動人口的研究以制度管理創新為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針對“堰塞湖”型社區提出“S.A.S.A”治安管理模式[3];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探索以管委會為載體,發動租戶“自租自治”[4];也有地區開始嘗試數字賦能,如公安部門開始探索推行“管控服務中心+應用平臺+區域板塊管理+多維信息化手段”的流動人口管理服務模式,建立了“以業管人”“以房管人”的流動人口智能管理模式[5]。
麗水市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麗水市2020年末常住人口數量為250.74萬人,較2010年增加了39.04萬人,年平均增長率1.7%。在城鎮化過程中,人口、產業、物資等生產要素向城市聚集,城市規模逐漸擴展。隨之也帶來了人口快速流動、密度高度聚集、管理錯綜復雜等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特別是社區流動人口管理等難題,應從頂層設計、框架體系、數據流通、管理模式等多角度予以考慮。
社區流動人員的管理既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也是一個長期性過程,應當做好頂層的設計。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19年首次提出“未來社區”的設想,在工作方案中大力促進數字轉型,落實未來社區實體建設和數字建設孿生理念,搭建改善民生、拉動投資、帶動產業、促進轉型、完善治理的綜合大平臺。在探索社區流動人口管理的具體實施層面,以“未來社區”為藍本,制定總體框架,如圖1所示。在技術層面:一是構建數字化技術架構,開展社區物聯網平臺、社區視頻分析和社區安全等應用的研發,全面構建覆蓋社區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的應用體系;二是建設數字化應用場景,以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為體系架構,按照“標準+個性”“城市+鄉村”的要求,創新數字治理應用場景,促進社區動態化、精細化、預見性和整體性治理;三是建立健全社區管理的指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評價體系,推進流動人口管理的社區試點建設。

圖1 系統架構
隨著5G技術的飛躍式發展,其具備的高帶寬、低延時、廣連接等特性可以廣泛連接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6]。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機器學習等應用平臺的支撐下,社區中人、物的全系感知、社區中的空間、社區關系重構已初步具備技術基礎。在業務應用層面,匯集并整合社區網格GIS分布、人口密度等基礎數據,居民衣食住行等應用數據,水、電、燃氣、網絡等基礎設施數據,推動社區在治理、服務、生活場景的全方位可視化展示和全面融合管理,打造社區治理新模式、新場景、新體驗[7]。在社區基礎數據整合的基礎上,如圖2所示,加強與政府、用工企業、生活服務企業的數據協同,充分運用大數據算法構建社區家庭人口模型和流動人員軌跡模型,建立立體式社區人員流動數據鏈路,繪制人員區域流動圖。

圖2 數據協同流通
社區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打造服務入口、多維度服務能力擴展,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益項目和社區治理隊伍的積極性,增加居民對社區工作的認識和支持度,營造和諧、良好的社區生活環境。隨著社區居民組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可以以社區為平臺、“三社聯動”為牽引,加強社會與政府的互補、互動、互聯,建立一個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現代化社區,如圖3所示。

圖3 互動型社區關系
統籌建立全市一體化的流動人口居住信息申報平臺,通過浙里辦、支付寶、微信等應用開放申報入口,引導用工單位、出租房屋房東、流動人員主動參與社會治理。加強“線上+線下”的全面宣傳,通過公益廣告、社區宣傳點拓展覆蓋面,力求自主申報工作深入人心。針對流動人口聚集區、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展點對點集中宣傳,做到重點人群全覆蓋。建立“激勵+懲罰”的管理機制,通過增加“信用分”、享受意外保險等多種方式提高流動人口的申報主動性。同時,對不按規定申報的用工企業、出租人和承租人等建立約談制度,及時做好督促、輔導工作。
數字時代,變革之中蘊藏無限可能。以數字化思維推動認知體系從技術理性跨越到制度理性,實現制度重塑。聚焦社區流動人口管理這一民生重大需求,強化科技賦能,建立統一的“基礎設施”“數據資源”“應用支撐”“業務應用”4層架構體系。推動多跨協同,破除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明確任務清單、指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