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鴻芳
電視節目策劃是以提高節目質量為目標,憑借節目所擁有的特色,最大限度地擴大節目的核心觀眾群,以此來提高節目的收視率。而優質節目是觀眾保持忠誠和收視率穩定的重要前提,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節目策劃者能夠以標新立異的思維方式和策劃理念去審視新現象、表達新內容、帶來新視點,收獲觀眾對于節目的認可度以及忠誠度。
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為電視節目帶來巨大的發展契機,層出不窮的新媒體也成為電視強大的競爭對手,聚集大批用戶的新媒體對早前屬于電視的受眾、廣告、話語權進行分流。在這樣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電視業必須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由喬新玉所著的《電視節目策劃》一書,將電視節目策劃置于新傳播生態的宏觀視角下,從節目創作的模板化、高效化、國際化等方面為電視競爭提供可行的路徑和思路創新,呈現了在技術沖擊以及新媒體層出不窮的環境下,電視節目的策劃現狀與實踐研究的實際情況,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與指導作用。
強調電視節目策劃相關的基礎知識。由對電視節目策劃相關基礎知識的探討循序漸進到對如何具體實現電視劇節目策劃創新的研究是本書的編寫邏輯,也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特色。具體而言,本書在對廣告市場的格局、電視經營中的馬太效應、電視節目策劃的主要內容、電視娛樂化現象及其存在原因、電視經營的品牌效應等學科知識進行介紹的基礎上,分析了有關電視新聞節目、電視劇、電視綜藝節目、電視社交節目幾種類型的節目策劃機制及其創新之處。在章節安排上由淺入深,為讀者了解電視節目制作具體流程以及電視節目策劃的重要意義提供了可能,也為學術工作者深入細致探究電視節目如何通過策劃創新等措施在新媒體中更具競爭力提供了參考。
著重闡釋電視節目的創新與抄襲之爭。對于節目的創新與抄襲擁有基本的共識與專業判斷,是電視節目策劃的重要基礎。創新因其獨特性與重要性而具有變現價值,難免吸引投機取巧者試圖通過“抄襲”以低廉的成本謀取高額的回報。知識產權對于電視節目版權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然而電視節目的構成元素、模板、節目創意則不受到版權保護。作者將處于激烈競爭市場背景下的電視節目抄襲、借鑒、模仿的特征歸納為四點:一是一線衛視對引進節目熱情度低,傾向于模仿歐美、日韓等國家的高收視率節目;二是國內綜藝類節目游戲環節設計頻繁抄襲日本;三是影響力低的非一線衛視模仿海外和一線衛視節目;四是從內容元素、敘事方式、包裝創意、制作技術等諸多方面對于成功節目進行模仿。本書列舉大量涉嫌模仿國外爆火的綜藝節目的案例,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節目內容元素、敘事方式、制作技術的不同。在電視內容版權保護不完善的情況下,一些投機者試圖用小成本賺取高利潤就會進行抄襲,那些創新能力強的節目會被大量仿造、同質化,這就造成了觀眾審美疲勞,反向促進電視人進行節目創新。
關注全球視域下的電視節目交易概況。在本書中,作者以全球化的視野審視國際電視節目交易市場形成以來的狀況。通過分析發現,在全球范圍內,“娛樂大眾的能力”被很多國家作為判斷視聽內容是否優質的標準。同時,人類的審美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在一個國家喜聞樂見的節目往往能夠跨越地域和文化限制,獲得其他國家觀眾的認可。相較于歐美國家的影視內容制作,亞洲國家的影視內容制作略微遜色。目前,荷蘭、美國、英國的原創節目在國際市場中頗受歡迎;日本、韓國則在亞洲國家中脫穎而出,這些都離不開其成熟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影視內容是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當下我國電視劇、動畫片出口的推薦受到社會效益以及對國家形象建設的影響。另外,在節目版權輸出方面,電視從業者應保持創新意識,努力研發符合受眾市場需求的優質節目,實現以版權出口形式輸出到海外,從而提高中國文化、中國故事的海外市場競爭力。
本書從電視節目交易的實際需要和創新概念梳理出發,立足新媒體環境下的用戶需求,通過解構電視節目策劃的歷史、現狀,探索電視節目創新策劃的路徑,為電視行業提高競爭力提供了可行方案與思路創新。
作者單位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
【編輯:孫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