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果城
摘要: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講授為主,但這樣會導致學生不能真正地理解吸收所學到的知識,導致課堂效率低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文圍繞摒除“滿堂灌”,探索新方法——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幾點展開探究。
關鍵詞:初中歷史;“滿堂灌”教學;課堂教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飛速發展,歷史課堂的教學在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基礎上更加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考察。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掌握課堂教學的方法,把課本上的歷史知識生動地傳授給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能夠真正地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在研究中積極學習,在學習中增長能力。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摒棄“滿堂灌”,提高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呢?
一、轉換主體,提高學生的主人公意識
在農村初中歷史教學課堂中,往往是以老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老師站在講臺上大展身手,詳細地講解知識,學生對老師講解的知識進行詳細記錄,這樣的教學方式在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非常常見,這就是我們題中所說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是一種低效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課堂,往往只會有老師對課本的知識進行“照本宣科”的講解,學生在過程中要么就不動腦思考,要么就思考出來的問題得不到解答,根本不能夠達到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也”的教學目的。再加上教師沒有結合合理的教材分析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進行教學,久而久之,在學生的心目中歷史課堂就會變得枯燥無味,可能一開始本來對歷史頗有興趣的學生都會開始厭倦這樣的歷史課堂,這樣就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降低,學生在課堂中不能夠打起精神,認真地跟隨老師的腳步進行知識的學習,這樣的課堂教學顯然是不行的。所以,我們應該摒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理解情況,通過學生的反饋來調整課堂教學的進度,讓課堂為學生服務,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從課堂中有所獲,汲取知識,提高自身。
二、把握學生心理,靈活教學
課堂教學是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是為學生服務的,只有用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開展課堂,才能夠打造最適合學生的高效課堂。在課堂教學之中,可以適當地組織一些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在課堂中的重要性,明白要自己實際地參與到課堂中才能夠活躍課堂氛圍。也可以適當地插入一些能夠幫助學生對學習內容理解和吸收的問題,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思考和探究,在學生進行回答之后把握好表揚和批評的尺度,肯定學生回答正確的地方,對學生回答錯誤的地方給予一定的指正和引導,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有所得,并且能夠發現自己的問題,提高自身完善自身。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和個性特征的不同,結合學生對知識的要求與學習的能力,挖掘適合學生的不同教學方式。例如,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先將同學分成幾個小組,然后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相符合的問題,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適時地拋出這些問題并讓學生進行搶答,對回答正確的小組進行一定的獎勵。這符合了小學生此階段爭強好勝,喜于表現的心理,讓學生在競爭中達到共同進步,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讓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升。
三、啟發自學、激勵交流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固然重要,但教師終究只是一個學生學習的引領者,而不能幫學生完成知識的學習。在上課時,老師可以適時地解決一些同學的疑問,但在課堂之后,教師沒有辦法面面俱到地對學生進行輔導。這種時候教師就只能布置一些課后的作業來期望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但鞏固的根本還是要靠學生的自覺意識。學生要對知識有探究的欲望,才能獨立自主地完成課后作業,并對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進行整合與分析,真正理解知識,吸收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是袖手旁觀。教師要教會學生怎樣預習課本才能使課堂效率得到最大化,要教會學生怎么樣在課堂中記筆記才能精簡地記下最重要的知識,要教會學生在課堂之后要怎么樣進行知識的整合,要怎么樣去完成作業才能達到布置作業的效果。在這之后還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心得的交流,共同進步。凡是成績好的學生三分靠老師七分靠自身,大多數都是靠自身的學習去真正地領悟知識。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摒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通過轉換課堂主體,提高學生的主人公意識;把握學生心理,靈活教學;啟發學生自學,鼓勵學生交流等方式讓提高學生在課堂之中的獲得感,讓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衛東.談談中學歷史課改變學生學習被動狀況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歷史教學,1992(04):27-30.
[2]張菊英.走出“滿堂灌”到“滿堂問”教學誤區的三種方法[J].廣西教育,2019(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