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瑩
提要:“語文要素”是統編版教材一個全新的核心概念,它是這套教材獨特的標識所在,也是建構新教材課堂教學重要的支撐點?!氨容^”是一種思維,一種教法,比較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教學的過程。傳統《白鷺》教學問題諸多,語文要素落實較難。巧用“比較教學”,凸顯“比較教學”,讓《白鷺》通篇課文從語詞到句子,從句子到段落,從段落至篇章,由表達到構思,由構思到規律,緊扣要素,整體部分巧結合;高度重視,實現“一課有一得”;加強研究,凸顯“精準教到位”,從而實現語文要素精準落地。
關鍵詞:比較教學;落實;單元語文要素
《白鷺》作為統編五上教材的開篇文,是郭沫若先生文質兼優的散文大作。全文通過對清新雋永,古韻悠長的語言,從白鷺的外形和覓食、棲息、飛行時的美,多角度、多維度地讓讀者感受郭老對白鷺深到骨子里的喜歡與愛慕。行文自然流暢,筆法嫻熟雋永,讀來回味悠長,寥寥數筆便將白鷺這一普普通通的鳥兒描摹得高潔優雅、栩栩如生,喜愛與贊美溢滿全文,極富詩情畫意,令人回味深長。
一、條分縷析比優秀
《白鷺》的傳統教學從學詞到讀文到入文,似乎每一環節都有所關照,但卻存在很多問題,單元語文要素并未得到落實。究其原因有如下:
(一)字詞教學
1.關注音形停表面,詞義解析未深入
白居易云:“心,根也;言,苗也。”不管是高段教學還是低段教學,教師始終要重視對字詞基礎的夯實。而傳統字詞教學片段中,教師教學方法不巧妙,只關注音并沒有抓住詞語特點,分類進行對比,形成色彩沖擊感,深入教學。
2.面面俱到流形式,點面結合未夯實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傳統的詞語教學方法中,教師缺乏對學生詞語學情的分析,無法聚焦核心目標,突出重點詞匯,凸顯語文要素。點面都相結合,卻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詞語的興趣,只是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落實。
(二)片段教學
1.教材解讀不到位
課堂源于教材,教材源于解讀。教師唯有對教材反復讀之,從語言美的表層走向語言表達的深層。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才能入情入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
2.教學全局意識不到位
課堂教學應整體關照,步驟清晰,層層深入。同時,課堂教學也是思維提煉的過程,教師對于課堂的把握有形成立體思維,學生才有思維的提升。環節的轉變應該是一個水到聚成的過程,而傳統課文片段教學,也是孤零零的過程,沒有整體觀,教學環節也不夠緊湊。
二、勤于比較突要素
統編教材提出的“語文要素”是一個全新的核心概念,它是這套教材獨特的標識所在,也是建構起新教材言語訓練體系的重要支點。 從三年級開始,語文書每個單元前都設置了“篇章頁”,它采取簡潔的語言點明每一單元需要著重訓練的語文要素,讓教師與學生明確單元教學目標。
(一)語文要素的前后關聯
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提出——“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這一語文要素。這一語文要素其實早在此前的學習中,就可窺見蛛絲馬跡。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抓住關鍵詞句,初步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第四單元“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語文要素從“新鮮感的詞句”到“關鍵詞句”再到“課文”,涉及的內容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另外,從“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到“體會如何表達感情”再到“了解抒發感情的方法”,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從內容到表達,從表達到思維,層層深入,前勾后連,循序漸進。
(二)比較思維走進語文要素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指根據一定的標準,把有某些聯系的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之間的異同及相互關系,形成對事物的認識。葉圣陶先生把“比較”作為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他言:“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是要多比較,多歸納。”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引導孩子進行比較,比較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也是語文要素習得的過程。比較思維就是把各種事物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的一種思維方法。
生字詞教學中,字詞通過分類、比較、概括,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郭老在對于白鷺及其同類的描寫中,沒有用直白的顏色詞,而是用委婉的色彩呈現,這其實就飽含著作者對白鷺的喜愛。在課堂詞語的教學中,筆者就緊緊抓住這一顏色的比較,分成有比較意義的兩組詞,讓學生通過讀、看、想,初步烙下對白鷺顏色的喜愛之情。另外通過圖片呈現奪目的“朱”,靚麗的“蒼”,素雅的“青”,寫意的“黛”,在視覺沖擊中,學生初覺白鷺是自然中一抹樸素的純美,白似雪,青如黛。
葉圣陶認為:“ 教師輔導學生認真誦習課本,其意乃在使學生漸進于善讀,終于能不待教師之輔導而自臻于通篇曉明。課外更選讀本,用意亦復如是?!睂W生在語段的學習中要跳脫出課堂中的文本進行群文比較閱讀,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加深其對同一類篇章的理解,以一篇帶多篇,提高其閱讀能力。例如《白鷺》一文中的語段教學巧比見深意:
1.同類比較見深意
作者喜愛白鷺,甚是覺得其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是那么適宜。他找尋了與白鷺同屬一類的朱鷺、蒼鷺進行比較。比較其身段的大小,比較其尋不尋常。透過這淺淺的文字,不難發現,朱鷺、蒼鷺不僅太大而嫌生硬,同時又是稀見之物——太不尋常了。有比較才有鑒別,有比較才見真章,孩子們一讀一比,一比一思,就可想見白鷺的大小恰到好處,大一分則多,小一分則少;白鷺的尋常卻嘆為觀止,既可享見,又可回味。見之則美,不會如朱鷺蒼鷺那樣難得一見,這尋??梢姴攀鞘廊怂柚?!
2.異類比較顯深意
《白鷺》一文中的第五段,學生初讀覺其朗朗上口,再讀尤覺四個“那”字短句鋪排頗有深意,這不就用語言的工筆從上至下勾勒下一只美麗的白鷺嗎?而教學中,將文字的呈現方式一變,再讀體會,這“增對減”,“長對短”,“素對黛”,“白對黑”分明的對仗顯而易見,排比鋪陳,氣勢連貫,表達獨特,更讓孩子們的感受變得回味悠長。行云流水般的描摹,美麗的白鷺,清新的色彩,再一次印入孩子們的眼中。這大小,這長短,這黑白,都是妥妥的黃金比例。
這種寫法其實并非郭老的獨創,卻是他的巧改。早在戰國時期,宋玉就有了對美人的描述。美人合宜的身段,俏麗的臉龐,透過優美的文字呈現在筆下,讓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而白鷺是美鳥,流線型的結構,白毛、青腳、鐵喙,亦讓人過目難忘,流連忘返。人是美人,鳥是美鳥,雖非一類,但皆可用相似之法而描。這一比較更覺郭老深意。美人千年難忘,美鳥過目難忘。想美鳥似如思美人,越思越覺其美!
3.動靜比較強深意
如果說白鷺的外形讓郭老留戀,那么白鷺的動靜相宜更讓郭老傾慕。寫作源于觀察,只有觀之深,才能體之切,寫之精。而有白鷺的地方亦有郭老,或在清田畔,或在小樹旁,或者小村間,清晨、中午、黃昏,白鷺早已被他看過千遍萬遍,但每看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越來越喜歡,越看越欣喜。動靜對比是小學語文篇章學習中最常見的方法之一,也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所要習得的重點方法。
4.和諧比較凸深意
縱觀全文,這釣魚的閑適,這孤獨的悠然,這低飛的緩行,不都是人鳥和諧相處的寫照嗎?鳥的一靜一動,一站一飛,皆是人類愛護環境,保護動物的真實寫照!和諧的深意在鳥的孤芳自賞,這在人和鳥的和諧相處中凸顯的比較明顯!
三、明晰特點巧轉化
縱觀《白鷺》一課整體教學,顯而易見,閱讀離不開比較,閱讀教學同樣也離不開比較。在本課語文要素的落實上,比較教學法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
(一)緊扣要素,整體部分巧結合
運用比較教學法,能將各部分的教學與整體參照,緊密結合,做到課堂教學緊扣語文要素。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來抒發感情”,這篇文章的具體事物初看只是白鷺這一鳥,實則是指整篇文章所運用的語詞、句子、段落、篇章,甚至是作者的表達方式,還有其背后的思維模式。運用比較教學法后,能緊扣課文中的具體事物,從詞語的比較到句子、語段、表達、思維的比較,清晰明白,解之透,悟之深。
(二)高度重視,實現“一課有一得”
關注語文要素的學習,需要精準教,精細學,實現“一課有一得”。本課教學,高度重視用比較思維貫穿整個教學,教學中有色彩詞語的質疑,有同類異類的思辨,有動靜描摹的探究,有人鳥和諧的深挖,有描寫背后的悟透明晰。透過詞語的比較,句子的比較,語段的比較,孩子們能更好地于課堂中把握本文難理解的顏色詞,更準確地解讀作者對白鷺外形的描摹,對白鷺動靜結合的欣賞,對人鳥和諧的贊美,更透徹地知曉郭老對白鷺的贊美源于觀察之多,觀察之久,觀察之細,而這一切皆源自-----愛。
(三)加強研究,凸顯“精準教到位”
紀德曾言:“我的愛消耗在許多美妙的事物上,我不斷為之燃燒,那些事物才光彩奪目。我樂此不疲,認為一切熱衷都是愛的消耗,一種甜美的消耗?!?郭老對白鷺的描摹源自熱愛,經從觀察,妙用經典,衷于內心。這也是一切優秀文學作品的常理。
對這篇文章的課堂教學,也源于筆者對語文教學的熱愛,通過對文本深入地拆解與分析,利用多層次多維度的比較,來活躍思維,調動情緒,拓寬內涵,進而透徹理解,領悟到位。通篇的比較教學,是語文課堂上強有力的興奮劑,教學到此,相信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也能落地開花。
《白鷺》的教學,只是“比較教學法”巧用的一瞥,教學路道阻且長,想要更好地落實每單元的語文要素,師者還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解讀文本,吃透挖深,讓教學方法多樣,讓教學環節緊湊,讓語文要素在課堂中“精準教到位”!
參考文獻:
[1]章彬彬.讓情感和思維共同生長的閱讀教學策略——以五年級上冊《白鷺》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20(27):55-57.
[2]呂吉玲.小學語文閱讀的開展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9 (4):112-113.
[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19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