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王金鑫
摘要:本篇文本分析先是對蘇軾這首詞作了相關背景介紹,接著賞析蘇詞的佳句,尤其是最后一句已成為千古絕唱,通過描述重點詞句所傳遞的情感,體會蘇詞所傳達的意境,最后綜述全文。詩詞的魅力,不光在于它本身蘊含的意境之美,還包含著我們在了解作者創作背景后,因為情感上的共鳴產生的認同感。
關鍵詞:蘇軾;宋詞
一、詩詞背景介紹
北宋神宗熙寧九年,蘇軾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做了這一首詞。當時他陷入政黨之爭與其胞弟蘇轍相分離已經七年未見,見月思親蘇軾就寫下了這一首詞。詞作上片反映執著人生,下片表現善處人生。落筆瀟灑,舒卷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之詞的典范之作。
蘇軾這首《水調歌頭》,被古人譽為中秋詞中的第一詞,它所刻畫的意境極為優美,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一般,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點評說:東坡之《水調歌頭》,則佇興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調論也。描述了人與宇宙空間的關系,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欲想走出空間的束縛,又留戀人間的繁華。描述了人類在宇宙規律面前的無可奈何,月亮自有它運行的規律,可是為何要在離別時圓;描述了人類與時間的關系,人類在變化中感受時間,卻仍希望找到永恒的東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上有明月,月中有仙殿,仙殿中有仙子。《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看到了我們看不到的仙人,高傲孤獨遠在月亮上的天宮。我們站在蘇軾肩膀上也看到了它。同樣的一個中秋之夜,讓我們與蘇軾一同遨游九天再來一起看一看圓月上的天宮,仙人。
在我看來從古至今就沒有哪一首中秋望月懷親的詩詞是可以與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相提并論的。當然事實也確實是如此。只要讀過一個詩詞的人看到他上的圓月總會來上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以想象這一首詞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寫過許多《水調歌頭》的詩詞,唯獨這一首《明月幾時有》最為出名。
二、重點詞句分析
(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生有苦有樂,有聚有散,月亮能被云朵遮擋,也有圓有缺,自古以來皆是此道理,世間沒有十全十美。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分離,月亮存在著圓與缺,事情總是無法求全。蘇軾內心無奈,因為他看懂了事物的本質,沒有什么事情是圓滿的,十全十美之存在感與那虛無縹緲的傳說,即使是“仙人”亦無法做到。蘇軾想到這他也挺苦惱的,不過他想得很通透,并沒有過多地去糾纏,因為他知道這是無效的。他的內心之曠達,是我所無法想象的。這句話之所以成為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名句,原因在于它離不開背后的哲理之美。悲歡離合、陰晴圓缺是永恒不變的運轉規律,既對立又統一,能從悲中體會歡從離中想到合,如此樂觀曠達的境界也只有蘇軾這種人才會有。正如此時知乎圈的你我,只需記住那些一起分享的美好時刻,伸出那金手指往右下角一點,便是相隔千里又如何?
(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最后的這一句不僅僅寄托了對其胞弟的思念,使之想要相見直到永久,這亦是對全天下人的祝愿,人人能夠平平安安一起共長久,(正是因為蘇軾和弟弟長久分隔,他希望自己和弟弟能夠生活得更長久一點,能夠有下一次見面的機會)即使相隔千里依舊能夠共賞這圓月。不論生活怎么樣依然能夠積極樂觀的去面對,與其開篇一樣亦是表現了蘇軾的曠達,亦是蘇軾對于自己的美好期望。
三、綜述
這首詞,不僅是屬于蘇軾和蘇轍之間,它更是探討了人存在的一個普遍的狀態,以及人如何面對這個狀態。世界有很多混沌、幽暗、寒冷,但我仍舊愿意,對它報以深情,天地無情,天道無常,那沒關系,我可以自己創造出一點溫情和美好。而這首《水調歌頭》,這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是蘇軾予這個世界的溫情和美好。中秋佳節,孤獨一人,徹夜買醉。只為了心中的情,這一句祝愿詞是整篇詞中最漂亮的一句,沒有誰不喜歡的,就如漂亮的姑娘一樣。
這一首詞情景交融,明面上寫給自己胞弟抒發對胞弟的思念之情,多處寫出了自己的曠達。但是依然難以掩飾深藏內心的郁憤。蘇軾一身推崇儒學,但是他又喜佛,后陷入佛儒之間的斗爭,他為逃離朝廷的官場斗爭只能遠離朝廷,因為朝廷將其調離到了密州與其胞弟之間的距離有在此加遠,可以說一生坎坷。
身世雖然坎坷但是他依舊練就了一身的才華,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他活著就是一個傳奇,也學是因為李白的影響,他的許多詩詞當中都能見到李白的影子,《水調歌頭》也是一樣的,有李白的影子,不論是仙人,還是李白的《把酒問月》。
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經過重新配曲傳遍了大街小巷,沒有人是沒有聽過這一首詞的。蘇軾也許也沒有想到他的詞到了會如此受人們的追捧。在一個時代消亡又在另一個時代以一種新的姿態重新活了過來。當我們在大街小巷聽到這首詞的時候,也如同蘇軾所想的一樣遨游九天,在月宮里“起舞弄清影”。與蘇軾一同共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與蘇軾一同祝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參考文獻:
[1]劉懷榮,王海燕 .唐詩宋詞名篇導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