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在鄉村長大的我,總是回憶起小學時期的光景,在破破爛爛的紅色磚頭砌成的圍墻上,用白色的石灰漿大大地寫著一句標語: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晃眼,二十年過去了,教育依然是攸關國家發展、民族興衰的百年大計。讓教育回歸本真、回歸純粹,點燃孩子求真求善的心,才能讓教育帶給孩子希望與力量,帶給孩子內心的光明,帶給孩子人格的挺拔與偉岸,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夠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幸福人生的創造者。
關鍵詞:教育;本真;純粹;慢思維
一,多思量“為什么”,少斷言“你不準”
孩子始終是孩子,他們有著一些共通的天性。但孩子與孩子又是不同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不同的軌道,來到人世間的每個孩子,都是了不起的存在。正如著名作家龍應臺在她的作品《孩子,你慢慢來》中如是說:“我愿意用一生的時間,去等這個小男孩把花束好,用他五歲的手指。花繩繞過來,剛好要系上的時候,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孩子,你慢慢來,在淡水街明亮的陽光里,在石階上,等你把花束好,用你五歲的手指”。教育,是慢的事業。
還記得初次接觸小小張,是在二年級上期,他迥異的行事風格已經讓他在年級上“叱咤風云”。
開學日,帶著對新學期的好奇和期待,孩子們相互之間相見甚歡,暢聊過后,隨著老師的事務安排,孩子們安靜下來,著手進行手中事宜, 或查看書本,或為新書本署名,唯有小小張,一顆毫不安分的心鼓動著他,在教室里像游走的游神,耐心勸導回位,其充耳不聞,各自神游。開學一月有余,小小張同學給大家導演了諸多“劇情”,諸如:向樓下扔垃圾,吃飯搶位……諸如此類的情況不勝枚舉,直到那天,我重新認識了他。
午休管理是學校的常規之一,鈴聲響起,冥想音樂開始,孩子們都有著一套爛熟于心的午休規定動作:對齊桌椅——準備枕頭——拉窗簾、關電燈。這一天,全班孩子都進入了午休狀態,唯有小小張,又開啟神游與碎碎念模式,我努力壓制著心中不斷騰升的小火苗,耐心勸導,只想他能夠盡快安靜午休,果不其然,不一會兒,小小張再次粗魯地彈起來,沖出教室,大家對此頗有微詞。我追隨他的方向觀察他究竟要做什么,驚喜地發現:原來是他發現洗手池旁邊有一只原本屬于食堂的小盆,只見他急忙拿起小盆,將其物歸原位。此情此景,讓竄起的小火苗熄滅了,小行動彰顯大態度,小小張的舉動讓我感到一絲自責與后悔,不應如此魯莽地界定某些行為,而要透過現象探尋本質,探出孩子們的初心,多思量“為什么”,少斷言“你不準”。
二,多假設“有可能”,不妄斷“他不行”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非明智之舉,全視角、全方位地評價和看待學生,發現其所長。教育學告訴我們: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所以,對待學生的評價不應該是局限在學習成績,而更應該從培養人的全角度出發,我們的目的是培養有著健全人格,展現陽光自信、溫暖良善,充滿學習力、擔當力、生活力、專注力的“四力”孩子。
小小陽是個胖乎乎,懵懂懂的小子。印象中,小小陽是一個在各方面都比較慢熱的孩子:大課間時,他慢慢吞吞;完成任務時,他拖拖拉拉;午餐進行時,他挑挑揀揀;同學相處時,他錙銖必較……因此小小陽平時沒少挨批評,然而,小小陽的“錙銖必較”在那天午餐時刻,讓我對其刮目相看。
每天午餐時刻,為了讓孩子們深刻踐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精神,班級會安排相關人員專門在盛放食物殘渣的地方對同學們進行溫馨提示,使其做到不浪費糧食,保證用餐秩序等一日常規。這一天,在機緣巧合下,安排到了經常做事“不靠譜”的小小陽進行溫馨提示。用餐時刻,關注到他麻溜兒地用完餐, 很神氣地開始了自己的午餐監督,只見他在旁邊站地筆直,眼睛緊盯餐盤,生怕錯過了自己該有的提示,此時此刻的小小陽,異常得認真,站在書包柜邊的我持續觀察著,就在這持續觀察中,我發現了不一樣的小小陽:結束午餐后,小小陽匆忙小跑出教室,回來時帶著手里的紙巾,蹲下他圓乎乎的身體,非常仔細而耐心地擦拭著同學們不小心滴到地板上的湯漬、油漬,經過擦拭的地板又恢復了潔白。看到此情此景,我竟有點恍惚,心中百感交集,有欣喜,有慶幸,慶幸自己發現了這朵悄悄緩慢開放的花骨朵。是的,只要向陽而生,何懼花朵緩慢綻放。
三、結語
沉靜,深思。每個孩子都有一條屬于自己的跑道,在這條跑道上,孩子的狀態可能或急,或緩。當他們跌倒之時,我們伸手扶一把,當他們疲憊之時,允許他們歇一歇,偶爾的駐足,也許是為了更穩地向前奔跑。從成人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讓我們秉持靜待花開的耐心與恒心,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它定會呈現出獨屬自己的那一抹亮色。
參考文獻:
[1]沈磊.回歸教育本真,實現育人育己的高品質發展[J].中小學班主任,2022(01):11-13.
[2]丁楊華.回歸教育本原,探尋教育目的——讀《教育的目的》有感[J].教育視界,2022(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