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歡
摘要:海明威是文學史上十分有名的小說家,其作品也十分經典,值得探索。但許多文學作品的分析都是基于傳統文學分析方法進行的,因此本篇論文嘗試從其他學科領域著手分析。本文主要以韓禮德的人際隱喻理論框架為視角,對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進行文本分析,尤其是其中的角色對話分析。在語法隱喻中人際隱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構成,語法隱喻可分為語氣隱喻和情態隱喻。本文將結合語篇的人物對白,分類討論人物說話的意圖,探究人際隱喻在人際交往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篇論文將語言學理論與文學賞析相結合,提供新的角度更好地去把握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把握作品思想主旨,以期為文學作品人際隱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人際隱喻理論;白象似的群山;語氣隱喻;情態隱喻
一、海明威和《白象似的群山》簡介
在20世紀的時候,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被稱作是世界文學中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他也是美國“迷惘的一代”中典型的小說家代表,乃美國民族的精神紀念碑。在他的作品中,他總是對生活,世界和社會感到困惑和猶豫。海明威的作品里充分展現出其獨特的寫作風格,他的《白象似的群山》就是其中之一。
《白象似的群山》主要描述的是發生在西班牙的一座規模不大的小火車站上的愛情故事。一對年輕情侶正等候著開往巴塞羅那的列車,而火車則將于四十分鐘后抵達。于是,他選擇了去地鐵站旁的一家小酒店,以消磨時光。故事也就從這里正式展開。在這之間,男人與女孩的心態根本不同。這個男子享用了這香醇的美酒,可是這女子心情沉重、憂愁重重。因為她已經懷孕了,她對這個孩子的到來是高興的,她憧憬著期待著擁有孩子的新生活,但她的男朋友并不在乎這個孩子。懷著不同的心思,于是他們進行了好幾個回合的對話較量,互相試探著。這部作品主要以短對話為主,盡管語言簡單樸實但卻又蘊含豐富的內涵。
二、文獻綜述
(一)研究背景
作為世界文豪之一的海明威,他有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其中,《白象似的群山》雖然篇幅短小,但卻蘊含豐富的含義,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近年來,仍有很多研究從不同視角或者不同研究方法出發,對海明威作品深入的解讀和研究,但以往的研究主要從敘事藝術、象征主義和會會話含義的角度來研究《白象似的群山》,例如:通過研究敘事技巧來探索作品中語言重復的意圖,通過對一系列意象的解讀來刻畫人物形象,或通過會話含義分析和合作原則理論揭示人物的言外之意等。李曉云(2001:65)通過分析《白象似的群山》發現該作品表現了海明威好用短句,其用語含蓄,善用象征的創作特點,從而剖析出小說里主要角色的人物形象特點及性格特征,以及探討他們之間存在的感情沖突,從而揭示小說主旨。孫玉超(2013:26) 認為在《白象似的群山》中還體現了海明威作品的一個特點,就是文中許多意象都蘊含著作者的象征意義和情感思想,所以他就對作品中的意境展開了深刻的研究。高菲(2008:621)結合語言學領域理論“合作原則”,通過語用分析《白象似的群山》里的人物會話,一步步解析出會話里隱藏的人物心理活動和真實企圖。艾險峰(1999:52)運用含義理論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對話的分析解讀文學作品,他認為人物間的對話是作家用來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之一,解析人物間的對話互動不僅利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感情和態度,更促進對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高層次的交流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張曉花(2009:108)主要討論了海明威在該小說中創作手法的運用,例如象征和省略,從而展現其 “冰山理論”寫作特色。
回顧文獻發現,以往學者對《白象似的群山》的研究主要是從文學角度或語言學的語用學領域進行研究,從認知語言學理論的角度來分析該作品的相關研究還十分罕見。因此,本研究主要結合認知語言學人際隱喻理論,結合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文本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為文學作品分析提供一點新的思考和方向。
(二)隱喻理論
隱喻是一種思維活動和認知方式,指人們利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將始源域的知識映射到目標域的知識上(Lakoff,Johnson 1980)。Lakoff(1980)認為隱喻的本質就是人們運用一些具體的、更為人所知的一些概念去代替一些比較抽象、不好理解的概念,以此更加促進對該概念的理解和認識。而隱喻現象產生于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一定相似性。韓禮德提出了語法隱喻(Grammatical Metaphor)這一概念,并且語法結構對語義體現關系顯示了一致式和非一致式是存在區別的,其中非一致式也被稱為隱喻式,這種語言現象就叫作語法隱喻(Halliday 1985)。語法隱喻可以分成兩個類別即人際隱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和概念隱喻(Ideational Metaphor)(Halliday 1985)。
英語中的人際功能主要是憑借語氣(Mood)和情態(Modality)來實現的,并且語法隱喻研究的隱喻現象著重聚焦語法層面的,此外,根據功能,語氣隱喻又有概念語法隱喻和人際語法隱喻兩個類型(Halliday1985)。
(三)人際隱喻理論
有許多方法都可以促進實現語言的人際功能,其中,人際語法隱喻是有效方法之一(胡壯麟等2008)。話語的人際功能主要就是利用語氣與情態來完成人際交往功能,所以人際隱喻主要有語氣隱喻與情態隱喻兩種(Halliday 1985)。
1.語氣隱喻
言語主要有陳述、提問、命令和提供四種基本語氣功能。在一致式中,陳述功能、命令功能、提問功能分別靠陳述語氣、祈使語氣、疑問語氣進行實現,但是提供功能的實現形式并沒有特定,它可以通過這任意一種語氣來體現。但是在我們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一種言語功能可以由多種語氣來實現,當然一種語氣也可以有不同言語功能 (Halliday 2010),因此言語功能和語氣功能之間并不處于完全對應的關系,這種語言現象也就是語氣隱喻(張雅琦2020)。
2.情態隱喻
情態取向對情態意義體現具有決定作用,主要有4種:主觀顯性(明確主觀)、主觀隱性(非明確主觀)、客觀顯性(明確客觀)和客觀隱性(非明確客觀),其中主觀顯性和客觀顯性是隱喻性的(Halliday 2010)。主觀隱性和客觀隱性是靠情態動詞、情態副詞以及謂語的延伸部分來實現的(張雅琦2020),而但是主觀顯性和客觀顯性是分別以“It’s expected that ”“I believe ”“It seems”“It’s usual”等形式呈現的隱喻式。
三、 《白象似的群山》人物對話中的人際隱喻分析
本文選取海明威文本《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人物會話,對其文中存在的人際隱喻現象進行標注和分類,選取代表性實例進行分析,進而總結人際隱喻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以及探討說話者潛在的意圖和動機,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依據。
(一)語氣隱喻分析
1.用疑問語氣體現陳述功能
盡管在一致式中,疑問語氣體現的是提問功能,但在人際隱喻現象中,疑問語氣還可以用來給予信息、提供信息,代替陳述語氣去實現陳述功能。
例1.The man:Should we have another drink?
男人和女孩對擁有孩子這一事態度不一。當面對女孩有意表明自己對這個孩子的珍視和期待的時候,男人運用了以上話語進行反饋。劃線句應該以陳述語氣來給予信息,從而實現陳述功能,其一致式為“We should have another drink.”結合前文內容,女孩將懷有寶寶一事和這些事做了對比:嘗試甘草味的飲料、品嘗苦艾酒,又將遠處的山想象成了白象,都表現了女子對有孩子的生活的一種積極的態度,希望男人能夠同樣和她一樣去積極迎接等待這個小生命的到來。然而男人面對這些表現選擇的是敷衍和回避,事情發展到這里的時候男人使用了疑問語氣,其實并非是因為男人真的想是想詢問是否需要再來杯酒,也并非真想從女孩那里得到答案,這里語氣隱喻的使用表明男人是為了轉換話題,轉移女孩在孩子一事的注意力,促進他們之間會話按照他所希望的方式有效展開。由此可見,男人具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征。
2.用陳述語氣體現命令功能
同樣地,陳述語氣不僅具有陳述功能,用以表達事實和信息,也可以用來表達訴求,從而獲取物品或服務,代替祈使語氣實現命令功能。
例2.The man:I konw you wouldn’t mind it,Jig.It’s really not anything.It’s just to let air in.
男人順勢轉移話題抓住會話主動權,引導女孩接受他的思想。看到女孩的猶豫和思考,男人進行持續的勸說,試圖將自己的意愿加在女孩身上,變相迫使女孩放棄自己的意愿,最終達到他的目的。劃線句的一致式為“Don’t mind it!”。通過語氣隱喻,將命令式偽裝成一個陳述語氣,看似只是陳述的一句話,實際上變相強迫命令女孩按照他的想法去行事。若該句直接采用祈使句會直接使女孩警覺起來,察覺到他說話背后的意圖。于是男人巧妙地使用陳述語氣體現命令功能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刻畫出了男人精明的形象。
3.用疑問語氣體現命令功能
疑問語氣通常用作實現獲取信息的詢問功能,但在人際隱喻現象中,經常用來表達求取物品或服務,代替祈使語氣實現命令功能。
例3.“I realize,”the girl said.“Can’t we maybe stop talking?”
在這句話之前女孩面對男人不斷地引導她繼續進行話題,盡管女孩已經明顯回避這個問題,男人依然不屈不撓。緊接著女孩采用了和男人剛開始同樣的一個方式來進行回避,即提出“再來一杯飲料”。然而和女孩起初表現不同的是,男人并沒有因此停止話題,他企圖繼續勸說。基于這樣的情形,女孩提出了本例的話語。可以解讀出,男人只顧自己的想法——迫使女孩的思想服從,絲毫不關心女孩的想法。女孩或許識破了男人的用意和自私,她不愿再與這個男人進行無用的對話較量,因為他知道男人是自私的,是不會做出讓步的。所以她運用劃線句的疑問語氣體現命令功能,其一致式為“Stop talking!”雖然兩人在對話中存在分歧,但畢竟感情還沒破滅,女孩或許也并不想兩人的關系變得如此緊張,于是使用祈使句會顯得太過硬氣。此外,此處語氣隱喻的使用提高了人際交往的互動性,用疑問語氣實現命令功能,在女孩的要求下,女孩不僅避免了他們之間的正面沖突,還使男人短暫性地停止了對女孩的繼續勸說和對于同一話題的繼續提及。
例4.The girl:Qould you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stop talking?
正如以上例子所分析的那樣,男人短暫性地停止了對女孩的繼續勸說和該話題的繼續提及,但是沒過一會兒男人又試圖再次開始這一話題。本例句的一致式仍然為“Stop talking!”女孩繼續使用了語氣隱喻,運用疑問語氣實現命令功能,顯得不會生硬。但這次與以上例子中語氣隱喻的使用有所不同,在這里,女孩加入了7個“please”。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盡管女孩選擇利用語氣隱喻的方式,運用疑問語氣來委婉表達自己的訴求,但是女孩心里已經非常抵觸這個男人在該話題上的表現,而且加入了7個please,這個方式值得引起注意。平常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只會運用一個這樣的詞,此處該詞復現頻率如此之高,所以語氣的程度也會更加深,可以分析出女孩心里的反感和憤懣,可能下一刻就要爆發情緒。
以上例句印證了語氣和功能之間并非完全對應著的,說話者可能會根據會話內容的特點或者會話環境的因素進行選擇,以此來達到會話目的。
(二)情態隱喻分析
1.主觀顯性情態隱喻
當說話人想要突出強調自己的觀點或表達說話人對所說命題負責,試圖將自己的言論喬裝為斷言時,則可以使用主觀顯性情態隱喻,例如I think/I know/I reckon/I suppose。
例5.The girl:And you think then we’ll be all right and be happy.
The man:I know we will.You don’t have to be afraid.I’ve known lots of people that have done it.
The man:If you don’t want to you don’t have to.I have to.I wouldn’t have you do it if you didn’t want to.But I know it’s perfectly simple.
男人為了勸說女孩,他將孩子描述成一個將會威脅他們快樂幸福二人生活的麻煩事,他抓住女孩心理,不斷進行試探。果然不出男人所料,女孩仿佛有了一些動搖,并詢問男人如果按照他的想法來行事的話,他們的關系是否又會恢復如初,像以前那么和諧美好。男人趁勢繼續攻擊女孩心理防線,使用了兩個“I know…”的主觀顯性情態隱喻對此進行回答。為了讓女孩接受他的觀點,他需要增強自己觀點的客觀性,所以他頻繁使用主觀顯性情態隱喻將自己的觀點包裝為斷言,更具有信服力,但其實這些只是他個人的想法而已并非事實。他的目的是增強自己話語的可信性,博得女孩的信任感。這里也再次顯示了男人精明的形象。
2.客觀顯性情態隱喻
在實際的交流互動中,常用客觀顯性情態隱喻使講話人的斷言更具有客觀性,甚至使言論變得根本不像自己的觀點,弱化講話人的主觀性,比如句式 it seems that。
例6.The man:I konw you wuldon’t mind it,Jig.It’s really not anything.It’s just to let the air in.
“It’s really an awfully simple operation,Jip.” the man said.“It’s not really an operation at all.”
在男人進行不斷勸說的過程中,他得努力打消女孩的各個憂慮,以此才能使他的想法得到實現。因此,男人利用客觀顯性情態隱喻,這幾個畫線部分都使用了“It is really…”句型,弱化他的主觀色彩,使之更像是一個公認的、客觀的事實,誘使女孩相信,消除女孩擔心和憂慮,使一切事物盡在他的掌控中發展。
以上關于情態隱喻的例子表明,無論講話人是運用主觀情態隱喻將自己的話語佯裝為斷言,使其更加有效,還是運用客觀情態隱喻將個人的看法包裝為客觀事實、客觀存在,這都是說話人在特定語境下,當對話語內容不確定時為了增強自己話語信服力運用的一種語用策略。
四、結論
(一)主要發現
根據認知語言學人際隱喻理論,本文一個新的角度——從語氣隱喻和情態隱喻兩個方面來欣賞和探索小說文本《白象似的群山》。通過對人物角色特征的全面分析,虛偽、自私、精明、以自我為中心的男人形象以及年輕、積極、勇敢和對事物充滿好奇興趣的女孩形象躍然紙上。
(二)對讀者的啟示
眾所周知,學術界通常使用相關的文學觀點或文學理論來探索和分析文學作品。然而,本文試圖將語言學理論應用于文學經典作品的分析,實現不同學科的交流,并產生新的火花,這不僅為賞析文學經典作品帶來了新的思考,為文學分析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以海明威的作品《白象似的群山》為例,結合認知語言學中的人際隱喻理論來分析文本,展現男女主人公的不同性格,并引導讀者探索和解讀他們當前愛情背后隱藏的眾多矛盾,逐步推斷出他們未來愛情的悲劇走向。同樣,讀者可以利用這一思想探索其他文學文本,以達到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題、了解人物形象的目的等,從而促進讀者感受優秀文學經典的魅力和探索其奧秘。
(三)研究反思
本文全面分析了《白象似的群山》文本中但本文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需要更加完善和改進的地方。首先,盡管本文分析和討論了一些典型人際隱喻類型,但還不是很深入,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此外,本文主要分析了《白象似的群山》的文本。盡管該小說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但不可否認的是,因該小說的篇幅較短,從而研究不得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人際隱喻和言語行為雖然有一定相似,但卻是有區別的,如若能結合語篇對比分析該小說,更加增加研究趣味性。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Halliday,M.A.K.彭宣維,趙秀 鳳,張征,等.譯.功能語法導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3]艾險峰.含意理論與文學作品解讀──兼析《白象似的群山》[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3):52-57.
[4]胡壯麟.評語法隱喻的韓禮德模式[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0(02):88-94.
[5]李曉云.簡潔重復 含蓄象征——試析海明威《雨里的貓》和《白象似的群山》的藝術特色[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1):65-67.
[6]高菲.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人物對話的語用學解讀[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621-624.
[7]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子.系統功能語言學概 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8]孫玉超.對《白象似的群山》中象征意象的解讀[J].語文建設,2013(29):26-27.
[9]張曉花.海明威“冰山原則”下的小說創作風格[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7(01):108-111.
[10]張雅琦.電影《愛在黎明破曉前》中的人際隱喻分析[J].海外英語,2020(23):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