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亮 陳瀟藝 吳雙琳 李志龍 焦奕程 徐子懿
摘要:我國疆域遼闊,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隨著國家號召以及教育的全方位深入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養育一方水土,保護當地的歷史環境也是守住自己的根,對自然與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加強二者的聯系。通過對自然文化的研究,能夠增強人們保護歷史文化與自然文化的意識。濟南華山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生動的歷史文化故事,與華山湖相映成趣。通過實地考察以及查閱相關資料文獻,在歷史環境保護與利用的視角下,對濟南華山風景區的自然與文化資源進行研究。
關鍵詞:歷史背景保護與利用;濟南華山;自然與文化資源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3-00-03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不斷追求新興潮流,新生事物與外國元素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城市建設當中。但是這些并不能磨滅一個地區特有的歷史文化,其也是一個地區區別于其他地區的標志,具有唯一性[1]。如今,人們逐漸注意到歷史文化環境的魅力,在城市建設中逐漸融入歷史元素,并與現代風格相結合,在保護歷史環境的同時,加強對城市個性風格的塑造。另外,國家對于各地歷史景觀的保護力度以及宣傳力度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身邊的歷史文化景觀并自覺加入保護歷史景觀的隊伍當中。歷史文化的傳承與自然環境的變遷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個地區的發展歷程。文章依據世界遺產的保護與相關課程內容,以及周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且景色優美的景點,結合時下熱點問題和現實意義,選定濟南華山國家歷史文化公園為研究對象,并對其所具有的自然與文化價值進行深入探討研究,希望對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宣傳有所助益。
1 背景概況
華山風景區山明水秀,在濟南的地位并不亞于大明湖、趵突泉等,歷史上與之相關的“齊煙九點”“鵲華煙雨”兩處景點也都位列古時的濟南八景之列。
1.1 華山風景區的歷史文脈
華山風景區不僅山明水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更有生動的歷史文化傳說和令人稱奇的遺跡。說起華山的歷史文脈,首先想到的就是華陽宮,它莊重典雅的色彩、錯落有致的屋頂、見證歷史的古樹以及飽經歲月洗禮的壁畫,無不訴說著歷史的風霜雨雪,令人扼腕。當地有句俗語,“華陽宮里神仙全”,可見其在濟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華陽宮承載著濟南重要的歷史文脈,后人保護它也可以說是為了守住自己的根,使文脈得以傳承和延續[2]。
華山歷史悠久,歷朝歷代不乏文人騷客登臨此山,吟詩作賦,直抒胸臆。前有李白的“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是道不盡的瀟灑恣意,李賀的“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為后世留下濃墨重彩的“齊煙九點”;后有曾鞏“丑父遺忠無處問,空余一掬野泉甘”,滿腹感懷,望山而抒。不僅如此,華山的歷史典故也很多,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呂祖廟道士下山的故事,充滿奇幻色彩,令人稱奇。春秋時期有名的齊晉“鞍之戰”也發生于此。
1.2 華山片區的規劃背景
對于華山片區的規劃近來也逐漸受到重視,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了詳細規劃內容,提出打造觀山望河的“城市觀景臺”,為華山進一步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契機。
依據最新發布的《濟南市華山北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社會公示與征求意見)》,以華山片區為中心的占地約1 147公頃的用地范圍內,遵循新的規劃空間思路,立足長遠發展,結合黃河、小清河等文化經濟帶,鵲山、華山、臥牛山等自然文化資源與濟南新舊動能轉換戰略目標,建設全新面容的濟南標簽性城市風貌帶,并以此帶動城市服務業、旅游業等一系列產業發展,打造“河—帶—鄉—鎮—新城”互聯共通的總體布局。
1.3 華山風景區自然條件現狀
北魏酈道元曾在《水經注·濟水》(卷八)中書“濟水又東北,華不注山。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形容華山山勢挺拔俊秀,林木茂盛蔥翠。如今再觀華不注,卻是恍若隔世,昔日盛景猶在[3]。雖然已經沒有漫山的蒼勁翠色,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積裸露的巖石山體,但隨著人們保護自然文化資源的意識愈發強烈,經過修繕,現在華山風景區的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場所融合較好,大面積的綠植栽植維護了生態平衡;華山與華山湖山水相映成趣,葦花飄蕩,樹影搖曳,景致秀美。
1.4 目前的研究水平
當前我國許多地區的自然文化資源仍得不到有效的保護,近年來在這方面的研究雖發展較快,其內容所涉及范圍也比較廣,但實際應用并不深入,也很難實現全覆蓋。只是不斷強調自然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不是保護過度致使其脫離實際生活,就是過度開發破壞了歷史文化遺跡和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總之難以維系二者之間的平衡。
鑒于這樣的研究現狀,文章以濟南華山風景區為例,以尊重自然、發掘歷史為原則,以保護與利用當地自然文化資源為目的,綜合相關理論,體現保護與利用對于自然文化資源研究工作的重要作用,相信通過合理手段的干預,將取得更大的成果,希望對濟南華山風景區的自然文化資源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借鑒。
2 自然與文化的研究意義
每一個歷史瞬間都值得回味,每一處自然風景都值得用心品讀。關注和研究自然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不僅關系到人們的過去,更關系到大家的未來。
2.1 對魯中地區的意義
濟南華山風景區憑借優美的自然環境與悠久的歷史文化,逐漸成為人們周末假日短途游的好去處[4]。這不僅能促進華山風景區周邊經濟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與基礎設施的完善,還能加強濟南與魯中地區其他城市的聯系,建立起互聯互通的網絡,促進魯中各地區之間的友好交流合作。
2.2 對濟南的意義
對于濟南而言,華山風景區自然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可謂意義重大。以華山為核心的華山風景區的發展不僅能夠帶動城市經濟發展,還能促進城市文化輸出以及優質城市形象的打造。華山周圍的鵲山、驢山、臥牛山、千佛山結合華山湖周圍的小清河、大明湖、黃河,塑造濟南城市新風貌,打造城市生態綠廊。與此同時,華山風景區的發展,有利于帶動華山文化的品牌打造,讓越來越多的游客被華山吸引,讓游客知道濟南不僅有大明湖、千佛山和趵突泉,還有華山風景區,共同打造濟南文化繁榮新景象。
2.3 對周邊居民的意義
對于濟南華山風景區周邊的居民而言,通過對華山自然文化的研究,加大宣傳普及的力度,能夠增強人們對當地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保護意識,增強人們的自信心與自豪感,為人們提供環境更加優美的休閑好去處,讓周邊居民能夠在工作、學習之余,有一個更加舒適的放松身心、修身養性的環境,同時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既能滿足周邊居民休閑放松的需求,又能夠滿足其求知的需要。
3 保護與利用
3.1 當前存在的問題
實地考察發現,華山風景區經過近幾年的規劃修整,整個景區干凈整潔,道路暢通,功能分區較為明確,配套服務設施也比較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3.1.1 景區內局部規劃設計與整體風格不符
華山風景區整體風格沿襲其歷史文脈與自然環境的變化,因山就勢地進行布局規劃,大多數的景觀營造與設施外形均采用中式仿古風格,包括跨越華山湖連接華山與外部環境的幾座拱橋,也是仿照北京頤和園中十七孔橋的形式建造的[5]。然而,環繞華山湖周圍的多處綠地及設施采用了西方景觀的布局形式與植物配置方法,這與華山風景區的整體風格格格不入。
3.1.2 華山湖水質較差
沿華山湖邊的小路行走,不時能聞到水體散發的陣陣異味,而且水邊多種植濱水植物,且缺乏適當的處理措施,導致蚊蟲非常多。華山風景區內常有跑步健身的居民,水體異味及蚊蟲問題給游客和在此健身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困擾。
3.1.3 后期養護管理不到位
考察過程中不難發現景區內許多服務設施由于缺乏養護管理已經出現老化、褪色、螺絲松動等現象,這不僅破壞了景觀效果,也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隱患。另外,植物疏于修剪和養護,造成蘆葦瘋長、荷花布滿整個池塘,影響了景觀效果,也助長了蚊蟲滋生。
3.2 保護措施
根據華山風景區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應提出合理的保護措施,以保證華山風景區的良好發展以及創造可持續的文化景觀效益[6]。
3.2.1 加強宣傳,共同努力
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公眾保護華山自然文化資源的意識,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保護華山風景區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與此同時,開展相關主題宣傳展覽活動,舉辦講座、論壇等,營造保護自然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使人們對其產生更深的理解,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7]。
3.2.2 制定政策,加強管理
加強自然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制度建設,制定相關的法律規范或行為準則,對于破壞自然文化資源的行為要采取嚴格的懲罰措施。相關部門應嚴格按照規定行事,加強管理。
3.2.3 落實責任,建設團隊
呼吁政府及各界人士加入保護自然文化資源的行列,建立健全自然文化資源的相關責任機制。相應的,還要成立專門負責的團隊,完成監管和制度落實工作,充分發揮團隊力量,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進行[8]。
3.3 保護與利用的意義
全球化與現代化進程加快,許多地區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出于各種原因遭到巨大破壞,甚至逐漸衰落,漸漸被人們遺忘。歷史的消亡是可怕的,它會使人們忘記自己的根,甚至導致人們在世界文化長河中被淘汰[9]。只有守住自然文化資源,并不斷為它注入新鮮血液,不斷增強人們對其的認同感,才能守住民族的根。
4 研究方法與策略
4.1 系統分析的方法
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通過環境分析、資源分析、管理分析等,準確判斷,深入研究,揭示原因,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處理方案。對歷史背景保護與利用視角下濟南華山自然文化資源的研究,應著眼于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大局,堅持系統分析的方法。
4.2 理論與調研相結合的方法
對濟南華山風景區進行實地考察調研,獲得一手資料,對其發展現狀進行摸底。同時搜集相關理論文獻資料,歸納總結取得的成果,為構建模式體系研究提供基礎[10]。
4.3 實踐應用驗證的方法
將總結出的方法模式等應用于實際案例中,在全國范圍內尋找較為典型的類似案例,選取其中具有可行性的進行實踐檢驗,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實際案例的支撐也能讓研究論點更加飽滿、鮮明,更具說服力。
5 結語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自然文化資源相當豐富。而在新時代,隨著現代化進程越來越快,如何守住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守住民族的根,如何在保護歷史文化的同時實現自然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等問題仍有待研究。新時代,人們應當秉承不放棄任何一處有價值的自然文化資源的理念,并結合現代文化,踐行相輔相成、和諧共生的理念,認真對待自然文化資源的傳承、保護與利用這一重要課題。文章以濟南華山風景區為例,通過實地探訪以及查閱相關資料,從背景、發展現狀、保護與利用等幾個方面出發對其進行討論研究,目的是在延續歷史背景的前提下為華山自然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趙心憲.民族地區全域旅游的資源依托與紅色文化融合問題:基于武陵山與渝東南自然環境及文化資源的考察[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1,34(1):22-26,51,127.
[2] 亓協全.濟南華山省級地質公園地質遺跡分類及地學意義[J].山東國土資源,2021,37(1):44-49.
[3] 溫俊卿.山西省平遙縣域自然與歷史文化資源關聯性研究[J].中國名城,2020(1):74-82.
[4] 董忱.華山:新濟南,新坐標[J].齊魯周刊,2018(51):8-11.
[5] 胡曉.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環境對地名歷史文化資源的影響[J].安徽史學,2016(3):144-151.
[6] 胡曉.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環境對歷史文化資源內涵和特點的影響[J].安徽史學,2014(5):149-160.
[7] 張興國,張寒.基于自然與文化資源的宗教景區保護規劃設計方法探索:以重慶老君洞道觀保護規劃設計為例[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3(4):56-60,65.
[8] 劉權.人文華不注[J].走向世界,2013(8):52-53.
[9] 段秀銘,王慶兵,趙玉喜.濟南華山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特征與開發保護研究[J].山東國土資源,2007(11):13-16.
[10] 祝穎盈.河北正定: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研究[J].北京規劃建設,2022(1):155-160.
作者簡介:劉大亮(1980—),男,山東威海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陳瀟藝(1997—),女,浙江寧波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吳雙琳(1997—),女,山東濟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學。
李志龍(1997—),男,山東日照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焦奕程(1997—),男,山東濟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徐子懿(1996—),女,山東濟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