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彬
“雪糕變得吃不起的樣子”這個話題聊了足足一個多月,從初夏聊到盛夏,大家還是意猶未盡。
隨手從便利店的冰柜里抓起一支雪糕,等到結賬卻傻眼了,不怎么起眼的雪糕動輒十幾元乃至幾十元,感覺到錢包正在流血,“不認識的不要拿,否則會變得不幸”成為年輕人玩的熱哏兒,后來演繹成“雪糕刺客”。
網友的情緒似乎越來越激動,形成站隊的局面:低價就是好,高價就是壞。一款叫“雪蓮冰塊”的冰棍,被人曝光其生產環境惡劣,卻因為一包僅售5毛錢,且13年沒有漲價,得到網友熱情力挺,因禍得福,五天的抖音粉絲暴漲 67 萬。當下“雪糕刺客”的代表鐘薛糕,則遭到群嘲。
雖然只是微小的改變,但生怕成了曲線拐點,害怕吃不起雪糕只是一個開始。
網友控訴雪糕的事,一開始,我挺不能理解的。按理說,雪糕、冰淇淋都不是生活必需品,況且便宜的大路貨也有,并沒有被迫吃高價雪糕,關鍵的關鍵是你可以不買啊,為什么要對“雪糕刺客”這么憤怒?
我覺得,是這一屆的年輕人對曾經的雪糕自由不舍得放手,從隨手拿一支自己沒有吃過的雪糕,到小心翼翼地先看價格,感覺某種微小的自由失去了。昔日愛理不理,今天高攀不起;昨天閉眼消費,如今的小心翼翼……雪糕更像一種隱喻和焦慮,雖然只是微小的改變,但生怕成了曲線拐點,害怕拐點后面漫長的陡峭,害怕吃不起雪糕只是一個開始。
現在想來,我是經歷過中國好幾個經濟周期的人,也經歷了很多“吃不起”的全過程。比如,雪糕吧,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上海的棒冰只有三五分錢一支,雪糕八分到一角二分,在80年代價格“闖關”時代里,全社會物價騰貴,冰棍很快變成一毛錢,之后用料更扎實的“重赤豆冰棍”出世,大半截子都是赤豆,很是誘人,但價格更“驚喜”,一下跳到了五角錢,那時候上海工人的工資也不過百元。然后呢?好像棒冰就不怎么漲價了,到如今還是一元左右的樣子,其間房價都不知道翻了多少。
前幾天,有朋友翻出了1998年的肯德基促銷廣告,一份套餐居然要30塊錢,但現在這份套餐基本還是這個價錢。90代初,大閘蟹、甲魚突然“高攀不起”,一只螃蟹幾十塊錢,幾只就相當于一個月的工資,我家差不多有七八年沒有吃過大閘蟹。
但是,曾經很多高攀不起的東西,如今也變得非常的便宜。獼猴桃還不叫“奇異果”的時候,是按只賣的,一只10塊!那時請女生吃一個獼猴桃,那就差不多要私定終身了。藍莓,曾經小小一盒賣到上百元,這也就是十來年前的事。
報出這堆價格流水賬,無非想說,過去幾十年里,中國經濟完成了起飛,很多個通漲起點上,人們絕望地以為“一輩子再也吃不起”的東西,沒過幾年就讓你吃到膩,無論是肯德基套餐,還是大閘蟹。要擔心的不是一支雪糕的漲價,而是有沒有踩準屬于自己的康波周期。按康波周期的理論,“一個人的一生中所能夠獲得的機會,理論上只有三次”,不是自己有多牛,而是跟上了時代的投資節奏,該留學的時候留學,該買房的時候買房,該挖礦的時候挖礦。
被“雪糕刺客”刺痛的年輕人,真正焦慮的是余生還能不能遇到自己的康波周期,能不能像父輩那樣看到大閘蟹、甲魚、奇異果又變回自己吃得起的樣子。
日本記者齋藤茂男在《飽食窮民》里講了“泡沫經濟”之后日本人的生活和心態,“飽”已經不是問題,但是上一輩人那種見證經濟奇跡、躺著就能發財的機會,余生還會遇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