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是美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范疇,但是幾千年來人們并沒有對什么是藝術達成一個共識。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是一種情感符號;海德格爾認為藝術是真理的原始發生。那藝術到底是什么呢,文章梳理黑格爾、海德格爾和蘇珊·朗格的藝術哲學思想,以使人們更好地理解藝術、欣賞藝術。
關鍵詞:藝術;美學范疇;藝術哲學;藝術本質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3-0-03
數千年來,人們一直努力探究藝術的本質,試圖尋找藝術與非藝術的明確界限,但卻總是不得其果。在審美日益生活化的今天,藝術品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逐漸脫去其高貴的外衣進入尋常百姓家,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或其他媒介隨時隨地欣賞藝術品。但由于藝術表現形式的非現成性和藝術本質的不確定性,人們在欣賞某些藝術作品,特別是先鋒藝術作品時,經常陷入困擾,即這件作品為什么能被稱為藝術品。近代以來的哲學家在前人研究藝術的基礎上繼續前進,黑格爾、海德格爾和蘇珊·朗格等人分別發表了他們對藝術的看法。
1 黑格爾的藝術哲學
絕對理念是黑格爾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看來,絕對理念是一個邏輯與歷史統一、發展的過程。它首先經歷主觀精神階段,然后發展到客觀精神階段,最后發展到絕對精神階段。而絕對精神的發展又要通過藝術、宗教和哲學這三個階段。藝術作為絕對精神的第一階段,是一種外在形象,體現的是人的感性世界,宗教和哲學是比藝術更高的發展階段,其中哲學站在金字塔的頂端,所有的一切最終歸于哲學。藝術的最終結果是歸于哲學,但在這個歸化的過程中,藝術自身也在從低級向高級發展。
第一階段是象征藝術,此時藝術體現出的理念是模糊且隱晦的,它往往用某些象征性的形象表達某種意義,物質的表現形式壓倒精神的內容,美的內容沒有得到充分顯現,圖騰藝術是這一階段的代表。
第二階段是古典藝術,這一階段藝術的主要特征是精神和理念都得到了合適又明確的表現,精神和理念都處于一個適度的范圍。黑格爾認為古希臘的藝術就是最完美的古典藝術,它具有古典藝術要求的全部要素。
最后一個階段是浪漫藝術,這時藝術的精神超出了物質,精神統率了物質。因為理念是精神且表現在人的內心和情感中,所以在這一階段,情感高于一切。當情感高于一切時,內容和形式必然面臨解體,此時也就意味著浪漫藝術解體,賀麟將藝術的這一發展過程稱為“精神戰勝物質的過程”[1]。
黑格爾之所以詳細論述藝術發展各個階段是為了論證在藝術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終究是內容本身蘊含的意義。作為藝術發展第三階段的浪漫藝術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它面臨的結果必然是內容否定形式,藝術將朝著更高的階段發展,藝術最終將死亡。黑格爾在這里說的死亡并不是說藝術就此滅絕,如前所述,不管是藝術還是宗教和哲學,它們本質上都是絕對精神的體現,藝術永遠不會消失,藝術死亡的真正含義是說藝術將從過往的神壇中跌落下來,“就它的最高職能來說,藝術對于我們現代人已是過去的事了”[2]。
藝術對于現代人來說不再高高在上,作為絕對精神的第一階段,它已經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職能,現在一切將朝前發展,為宗教和哲學的發展奠定基礎。必須明白,藝術、哲學和宗教三者之間既不沖突和排斥,又不相互孤立,而是處于一種互相交融的狀態中。所以黑格爾在他的著作中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來強調藝術作品和藝術美的意義和重要性。
在談論藝術美的時候,黑格爾提出了一個與藝術美相對的概念——自然美。在黑格爾看來,自然美毋庸置疑是美的,但這種美僅限于人的感性感覺,在真正的理性世界中,自然美并不是一個完整的理念。人對自然美產生完美的感覺主要是因為人的感性感覺對理念的認識不完整,因此人對自然美產生美的感覺是“止于這種對概念的朦朧預感”[3]。在自然中,概念沉浸在客觀存在中,在客觀存在中,事物顯現出的并不是它自己的本真狀態,因此對自然界中的事物認識如果只是基于對它們外在表象的感覺,那么這種認識是不可靠的。在自然美中,概念只是看起來有統攝的作用,“在這種統一里面,實在所有的形式并不是靈魂所有的觀念性的統一那種形式”[3],基于自然美的這些特點,黑格爾把它們稱為自然美的基本缺陷且這些缺陷是不可避免的。而有一種美是真正的、理想的,即藝術美。
在黑格爾看來,相比于自然美,藝術美是真正的美,因為藝術美體現了人的心靈。藝術品是由人創造的,藝術美是人的心靈的產品,而心靈是一種比自然的客觀存在更高級的存在。黑格爾認為世界里的萬事萬物“只有心靈才是真實的”[3],所以藝術美自然而然也就是最高級、最美的,因為它與最真實的心靈相關。
也正因為有心靈的參與,藝術就不是單純地模仿自然界,黑格爾承認藝術作品的創造需要自然形狀的參與,但它只是借用自然形狀而不需要自然的其他東西,它的內核源自心靈。在某種程度上,它的內在是人的心靈在復現他自己。人作為自然界的一種存在,他不僅能認識到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還會自覺主動地認識他自己。
藝術創作時人必須在內心里意識到他自己,形成對自己的認知,并把認識到的本質性的東西凝定下來。而人對自己的認知是如何實現的呢,在黑格爾看來,是通過實踐活動實現的。在實踐活動中,人改變自身或自身以外的其他事物,人在自己身上和萬事萬物的身上烙上他心靈中特有的印記,這種實踐使人感受到凡是他實踐過的地方都有了他的特征。所以對于人來說,認識自己并創造自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而對于沒有心靈的外在的事物,人會因為自己的心靈而有意地改變它們并觀賞自己的心靈在這些事物中的復現。在這一過程中,人把自己的內部世界和客觀的外部世界都看作自己的對象。通過這些對象,人認識了自己和世界。在這一過程中,人的自由理性顯現出來。在這種自由理性的作用下,藝術和知識被創造出來。
2 海德格爾的藝術哲學
海德格爾對藝術本質的探求是通過藝術作品確立的。在他看來,研究某種東西必須從現實存在入手。他認為“藝術就是真理自行設置入作品中”[4]。
藝術的真理是什么,海德格爾從存在論的角度探求真理的本源。在海德格爾看來,藝術作品中發生著抗爭,這種抗爭是一個去蔽和遮蔽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真理的意義得到了澄清。他用林中空地這一比喻來描繪真理的去蔽。林中空地有三種意思。首先,林中空地不是一個實體,它不容納萬物,它是一個自立的存在者,但萬物在林中空地相互溝通,顯現出其他事物。其次,林中空地具有遮蔽和去蔽兩重屬性,它既擁有光亮又擁有黑暗。在這里,遮蔽也有自身拒絕與自身掩蓋兩重含義。當遮蔽作為自身拒絕之時,它意味著林中空地的開端,具有源起性的意義;當遮蔽作為掩蓋之時,真理被掩蓋,人的認知產生偏差就是來源于此。最后,林中空地還是一種發生,是光和影的游戲,真理在光影中被遮蔽或去蔽。
在這種遮蔽與去蔽的抗爭過程中,真理實現了自身的運動,當處于去蔽的狀態時,真正的真理呈現出來。在海德格爾看來,既然真理是來自一種遮蔽與去蔽的斗爭狀態,而作品又具有大地和世界的爭執,那么是不是可以說作品中世界與大地的爭論也就是澄明與遮蔽的爭執,作品的這種狀態不就是與真理的本質,即一種遮蔽與去蔽的永不停止的抗爭一致么。因此,藝術作品的本質與真理的本質是相同的。藝術作品的內核就是不斷斗爭,遮蔽與去蔽就是藝術作品的內在狀態,而在真正的藝術作品中,這種狀態最終會無蔽地呈現出來。
藝術作品中發生的真理是遮蔽與去蔽的斗爭,并最終在藝術作品中體現為無蔽,那么被無蔽地呈現出來的真正的藝術作品是什么樣子的呢。海德格爾說神廟是真正的藝術作品,“一個建筑,一座希臘神殿,沒有摹寫任何東西。在巖石裂口的峽谷之中,它純然屹立于此。這一建筑包含了神的形象,……憑此殿,神現身于神殿之中”[5]。古希臘人在建造這座神廟的時候并沒有想過它會成為神廟以外的東西,只是把它建造成一個信仰的收容之所,將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對神明的崇敬之情附著在神廟之上。但是隨著這種情感的融入,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春耕秋收、祭祀儀式等活動都少不了神廟的參與。在這一過程中,神廟成了古希臘人生存和存在的一部分。在神廟這件藝術作品上,人類對生命的熱愛無蔽地呈現出來。
海德格爾同時還舉了另一件真正的藝術作品作為例子,即梵高的《農鞋》。他說從梵高所畫的那雙農鞋中看見了它主人步履的艱辛,看見了它主人在寒風中的堅韌不拔,看見了它的主人為了生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勞……通過這雙破舊的農鞋,人們看見一個農婦的生活世界,這雙農鞋屬于那個農婦的生活世界,而鞋子原本是從這個生存世界來的,它最終又歸屬于這個世界。生存世界由于藝術作品的存在而被建立、觀照。這種被建立起來的觀照是對真理的觀照,可以說海德格爾的藝術作品中的真理指的就是人類對自身情感的表達和對自身生存世界的觀照和建立。
3 蘇珊·朗格的藝術哲學
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6]。在蘇珊看來,藝術所表現的是人的思想和感情,因此藝術具有一種不需要解釋的邏輯自洽性。蘇珊認為目前對藝術的定義學界雖未形成統一的看法,但這一問題是可以通過哲學解決的,因此她試圖用新的哲學理論探究藝術的一切。在她看來,人類的精神活動可以劃分成兩個類型:一種是推論式的,如語言,它有自身的邏輯體系,可以稱之為科學;一種是表現式的,如宗教儀式,它們是藝術的前身。她認可推理性符號能夠表達關于這個世界的某些事實,“運用語言可以表達出我們所知覺的世界中那些隱蔽的、被我們稱之為事實的東西”[7]。比如語言能夠作用于人的想象世界,能夠幫助人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能夠通過語言引發人的共鳴和沉思。但語言并不是萬能的,因為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它要求自身具有邏輯性,而人的情感在某些時候是無邏輯可言的,因此當語言面臨多變、復雜和生動的情感時,它可能缺乏準確性和適用性,通過語言來表達情感就會存在不匹配或表達不準確的問題。
而藝術則不同,人們在感受語言時能夠獲得超出語言之外的意義,并且這種意義可能不是語言最初想表達的。藝術雖然也會因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義,但卻不會被指責這種理解不符合作者的本意,因為藝術本來就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人在藝術中感受到不可言說的意味,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生命的一種感知,而生命只能被體會,它能夠契合人情感的變化。
人在藝術中體會到的是人類的情感。在蘇珊看來,藝術品就是一種形象,不管是繪畫還是音樂,不管是舞蹈還是雕塑,就本質而言,它們其實都是對生活的反映。藝術就是把人內在的主觀感受表現為客觀實在,把人心中某些無法言說的情感變成不受拘束的符號形式,藝術的一個關鍵就是要顯現出人他的情感。但蘇珊強調藝術中蘊含的情感不是個人情感,而是在不自覺中表達了人類的普遍情感。她用兒童哭泣和鋼琴家彈奏音樂的例子說明她的強調,當小孩子哭泣的時候,沒有人能否認他當時表現出的情感的強烈,但是如果要人選擇是聽一個小孩子哭泣還是聽一個鋼琴家彈奏音樂,幾乎不會有人選擇前者。
因此藝術表達的情感不是個人的即時情感,而是人類的普遍情感,這從她說“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里的“人類”一詞便能夠看出來。對于人類而言,情感是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的活動都會下意識遵從自己的內心感受,而他的情感是多變的,有時具有爆發性有時又具隱忍性,有時強大有時又羸弱,有時某種情緒會持續很長時間有時又轉瞬即逝。而藝術作品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它就代表了人的情感的巔峰。因此真正的藝術品一定是對情感的一種熱烈表達,也就是人將自己的情感通過符號反映出來。這樣情感、生命和藝術就結合起來了,并通過藝術表達出來。
蘇珊·朗格的藝術思想是一種遞進式的,她首先認為藝術作品是對人的情感的客觀呈現,它所呈現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其次她又指出在藝術符號中能感受到人類的普遍情感,整個人類生命也就在藝術作品中體現出來,藝術品也就成為一種與生命的基本形式類似的形式。
4 結語
不管是黑格爾的藝術最終將走向“死亡”,還是海德格爾的藝術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之中,又或是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是人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符號,也許他們對藝術是什么的回答并不能使所有人滿意,但是后人一定能夠通過研究他們的思想加深自己對藝術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賀麟.黑格爾的藝術哲學[J].學習與思考,1982(5):13-18.
[2] 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5.
[3] 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97,199-200.
[4] 海德格爾.林中路[M].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26.
[5] 海德格爾.詩·語言·思[M].彭富春,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42.
[6]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51.
[7] 蘇珊·朗格.藝術問題[M].滕守堯,譯.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26.
作者簡介:米熳俊(1995—),男,湖南邵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