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城市面積擴大、耕地面積縮小的境況無法避免。回遷安置社區是城市化發展帶來的產物,越來越多的回遷安置社區在城鄉交界處林立,此類社區所具有的諸多特殊性質導致社區內出現一系列的環境生態問題與社會問題。文章以探討將可食地景作為緩解現階段城市回遷安置社區中出現的景觀環境問題及鄰里關系問題的有效方法為研究目的,通過運用列舉西安地區常用的可食植物搭配方式、生態技術的融入、空間的具體選擇以及居民參與模式的創新等研究方式來解決西安回遷安置社區內的一系列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旨在為回遷安置社區綠化創新提供思路,豐富綠化形式,滿足社區綠化生態可持續發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居民社交隔閡。
關鍵詞:可食地景;食物都市主義;景觀公平;回遷安置社區綠化更新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3-0-04
1 研究背景
1.1 城市耕地面積緊縮
城鎮化的推進、城市面積的擴張對鄉村、農田的侵占導致人均耕地面積日益緊縮,與人均所需耕地面積不匹配。
1.2 城市食物系統的脆弱性
現代的食物系統并不具備可持續性,甚至在當下的疫情大環境下變得相當脆弱。在我國,后疫情時代的管理細分到社區層面,在疫情防控期間,為了保障居民的飲食需求耗費了許多的人力物力,因此現代社區具有構建更具韌性的可食植物系統的需求。
1.3 食品安全及社區內環境破壞問題
當下食品安全隱患及運輸環節繁多,存在監管盲區且菜價波動較大,許多城市居民對食品安全問題產生顧慮,越來越多的市民渴望吃到完全放心且價格實惠的蔬果食物,而回遷安置社區中的居民由于無法快速適應從村民到小區居民的身份轉變,在社區中出現了占用公共空間堆放廢品、綠化用地私改菜地的現象,使得社區內環境雜亂,難以規劃管理。
1.4 綠化基礎設施缺乏人文性與創新性
回遷安置社區往往存在建設時間倉促、在綠化及其他基礎設施上投資少且不夠完善等諸多問題,在社區環境營造上往往難以考慮村民的需求與該地區的文化記憶,大都是千篇一律的社區景觀程式,缺乏人文性與創新性。
1.5 人員構成問題導致社交隔閡
失去耕地后部分村民流失,將自己的房屋出售或出租給外來人員,但也有部分居民將房屋自用,這一現象打破了社區人員結構單一的局面,構成了全新的人員結構特點,形成原村民與租戶交雜的狀態,這也使得主體居民與外來居民之間很容易產生社交隔閡。
2 可食地景及相關概念
2.1 可食地景
可食地景的營造并非簡單地種植農作物,再現鄉村景觀,而是通過包括對地域、氣候等多方因素的考慮,搭配出人類可食用的新型景觀模式,用生態理念與技術相結合的方式設計、構建綠地、花園等場所,使其成為兼具美感與實用價值的景觀場地。可食地景突破了傳統意義上景觀場地的單一功能,使景觀空間不僅具有觀賞價值,還能夠通過不同的植物搭配方式,產生食用與藥用價值。
2.2 食物都市主義
食物都市主義概念圍繞食物生產和食物系統兩個概念展開討論,食物生產歸屬食物系統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且許多學者都將目光聚焦在食物生產這一環節。而食物系統的重要性體現在它一方面聯系起食物與農業、非農土地的利用,另一方面聯系起食物系統與人類的身心系統。食物系統應該與社區活力、文化留存、經濟發展、社會公正、環境品質、生態整合和人類健康聯系起來[1]。
2.3 景觀公平
景觀公平(Landscape Justice)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環境公平運動,并在之后拓展到物質環境,尤其強調城市綠色空間等資源和設施的公平獲取[2]。景觀公平將城市中的景觀空間與城市社會中的公民平等這一社會問題相結合,期望用景觀設計的手段來改善社會階層在公共環境中存在的不公,優化社會景觀資源的分配,不僅是為了促進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所用的空間景觀資源在數量上的平等,更是為了追求一種具有更好社會適應性的景觀空間,即所創造的景觀空間能夠回應不同居民對景觀環境的需求,增強景觀空間的實用性與互動性。
3 回遷安置社區的內涵與成因
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政府和市場主導下的空間規劃浪潮助推著城市區域面積及城市空間樣貌的嬗變,大規模的城市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園區的建設以犧牲城郊農村為代價,許多村莊被“連根拔起”,大量農田迅速被高樓大廈所取代[3]。由于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對被拆遷居民進行實物補貼,回遷安置社區應運而生。一般具有原址回遷和擇地重建兩種形式,規模根據實際情況不同而大小不一。回遷安置社區并非普通意義上的商品房,而是政府對拆遷居民的實物補貼,由于城市中的商品房與農村自建房存在建筑形式上的差異,政府對村民的實物補貼通常是按照一戶人的實際人口數量來進行分配的。這使得回遷安置社區存在一個普遍現象:住在這里的原村民與外來租戶都占有相當的比重。
3.1 回遷安置社區的特殊性與排他性
在部分村民將房屋轉賣或租賃后,社區內人員結構不再具有原始單一性,而是轉變為更加多元復合的狀態。回遷安置社區與其他商品房社區相比存在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人居環境、人文環境與居住人員三大方面[4]。人居環境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回遷安置社區建設時間短、投資少、環境質量低、人文設施不健全,導致社區環境亟待優化。人文環境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回遷安置社區的居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后變為無業狀態,其生活習慣無法完全隨著環境作出適應性改變,導致社區的綜合環境也受到了影響。居住人員的特殊性體現在回遷安置社區內呈現的是村民與租戶交雜的狀態,失去耕地后部分村民流失,將自己的房屋租賃或出售給外來人員,使社區形成了全新的人員結構特點。由于城郊回遷安置社區主體的排他性和特殊性,社區公共空間的私人化傾向嚴重[5]。
3.2 西安回遷安置社區概況
據陜西省保障性住房中心官網統計,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雁塔區、未央區、灞橋區、長安區自2008年以來區域內共建有大約170個城中村安置住區,2011—2018年共安置有45.388 1萬套安置住房[6]。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西安市將出現越來越多的回遷安置社區,因此,反思回遷安置社區內不合理的綠化營造現狀是當務之急,可食地景在回遷安置社區內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與空間。
西安市回遷安置社區主要集中在三環以內,以老城區為中心向外呈放射狀分布。城市化初始階段,西安回遷安置社區主要集中在老城區內,即二環以內,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持續推進,處在城市邊緣的村莊被城市取代,回遷安置社區逐漸分布到二環至三環之間。未央區作為經濟開發區,回遷安置社區較多,且分布較為集中,而雁塔區因近幾年的文化產業及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區域占地面積較廣,回遷安置社區分布較稀疏分散[6]。
3.3 西安回遷安置社區當下存在的問題
西安回遷安置社區當下存在的問題主要聚焦在景觀和居民兩個層面。
3.3.1 景觀方面
由于回遷安置社區內景觀空間投資少、建設時間短、投入成本低,景觀喪失活力,缺乏文化豐富性,形式單一、千篇一律,缺乏實用性與人文關懷,并在建設回遷安置社區時抹去了原場地的生態歷史記憶。
3.3.2 居民方面
對于居住在回遷安置社區的原村民來說,土地消失和居住空間與公共空間形式的改變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公共空間中會發生群體之間的聯系,但公共空間趨向私人占有,這都是因為居民的社區意識薄弱,無法快速完成從“村民”到“市民”的角色轉變導致的[5]。而回遷安置社區的新進租戶難以融入本就相互熟識的原村民之中,加之繁忙的城市生活使其懶于拓展社交網絡,且原村民的一些舊習難改的現象(如私改綠地、占用公共空間堆放廢品、不規范停車、隨地吐痰等),加深了兩者之間的社交隔閡。
4 回遷安置社區可食地景營造策略
4.1 可食植物與觀賞植物科學搭配
根據不同的觀賞傾向,可將用于營造可食地景的植物分為觀葉、觀花、觀果三類。基于回遷安置社區的地理條件,具體的搭配方式遵循可食用植物為主、觀賞性植物為輔的原則。西安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最低平均溫度為-0.5℃~1.3℃,因此在可食植物的種植上應考慮防寒防凍。夏季溫度在26.4℃~26.9℃,應注意個別可食植物的防曬。整體平均溫度為13.3℃,可種植多種北方常見蔬菜[7]。表1歸納了若干觀葉、觀花、觀果類可食植物的常見種類,可供西安地區回遷安置社區搭配種植。
4.2 將生態技術融入可食地景營造
在回遷安置社區內設置完善的可食地景系統,需要充分考慮服務于可食地景的相關設施。為了體現可食地景的生態可持續原則與環保理念,常見的可食地景輔助方式一般為生態堆肥、寵物糞便集中收集利用、廚余垃圾肥料化處理以及雨水收集與灌溉系統的營造等等。其中常見的生態堆肥有蚯蚓堆肥和落葉堆肥,蚯蚓堆肥是一種將蚯蚓引入有機廢棄物處理技術中進行堆肥的處理過程,蚯蚓能利用自身豐富的酶系統(蛋白酶、脂肪酶、纖維酶、淀粉酶等)將有機廢棄物迅速徹底分解,轉化成易于利用的營養物質,從而加速堆肥腐熟[8]。落葉堆肥則是將社區中的枯枝落葉進行收集堆放,并用粉碎機粉碎成直徑5~20 mm,然后均勻添加腐熟菌劑,并且調節水分,進行好氧堆肥的生物技術[9]。
4.3 可食地景空間的選擇
一些建成時間較久的回遷安置社區,大都存在一些廢棄空間與未合理利用的閑置空間,但社區居民的活動空間與活動形式卻十分有限。基于此,可以將社區內的廢棄、閑置、不合理景觀空間進行集約設計利用。比如對社區內的樓間空地加以利用;重新規劃設計因建成時間較長、維護管理缺失而破敗損毀的綠地空間;重新規劃設計社區內長時間無人問津的景觀空間。
通過設計,能夠使以上景觀空間恢復其觀賞價值與實用價值,營造出可以被多樣人群利用,具有科普教化意義且實用的景觀空間,同時,可食景觀也是社區內許多中老年人樂于接受的景觀空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景觀公平。除此之外,可食景觀還可以在建筑屋頂上進行設計,使景觀更加立體化,豐富城市平面空間,構建城市生態平衡。
4.4 參與模式與管理制度創新
為了響應現代城市更新發展的要求,在社區的更新治理中,自下而上的民主參與和自上而下的政策要求相結合替代了以往單一的自上而下的粗放管理模式。可食地景在回遷安置社區的營造不僅關系到規劃設計方,更重要的是居民、社區、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多方協作,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社區可食地景的生態可持續發展與良性循環。可食地景具有設計、營造、維護、分享全周期參與的特點,可以有效調動社區居民對可食地景營造過程的參與熱情。對于回遷安置社區內可食地景的營造與參與模式具有以下幾點設想。
4.4.1 共同認養、共同分享
在回遷安置社區內進行可食地景營造是有土地資源限制的,而社區人口與可食地景資源往往不匹配。為了滿足有意愿參與到可食地景營造與維護過程中的居民的需求,可以在回遷安置社區內采取共同認養、共同分享可食地景資源的模式。考慮到回遷安置社區內租戶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可以采取房東與租客結成小組,共同經營可食地景單元的方式并以可食植物的成熟周期為節點輪流進行維護管理,這樣不僅利于消除社區內常住居民與租戶之間的社交隔閡,還使更多居民體會到參與可食地景營造過程的樂趣。
4.4.2 社區內定期舉行可食植物分享與科普活動
居委會定期在社區內舉行可食植物果實分享與生物技術科普活動,使社區內的居民體會到“都市田園”的樂趣,并切身體會到通過對寵物糞便、廚余垃圾等生活廢物的利用促進可食地景的低碳環保與永續發展的諸多益處。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人均耕地面積緊縮的今天,這些活動也能讓很多青年人獲益良多。
4.4.3 設置社區蔬菜集市
定期以社區為單位面向街區開放蔬菜集市,并同時設置餐會、烹飪等項目,吸引周邊社區及未參與到可食地景營造中的居民前來了解可食地景的價值與意義。獲得的資金用在可食地景的后期維護與技術投入中。同時在這個環節也可以加入社會公益組織的支持與宣傳,擴大可食地景在同類型社區中的宣傳普及,共同促進生態理念滲透到社區生活中。
5 結語
社區作為城市更新與治理的基礎單元,對于實踐景觀創新營造與生態觀念的普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回遷安置社區因其人員結構與社會文化的特殊性在可食地景研究方面具有更大的價值。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回遷安置社區在城市的邊緣地帶甚至是中心區域拔地而起,在城市中占有不可忽視的比重。而可食地景作為具有可食與可賞雙重屬性的新型景觀在此類社區普及,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均耕地面積緊縮的局面,而且還能消除社區內的社交隔閡,實現社區綠化生態可持續的價值拓展。
相較于傳統的城市社區綠化基礎設施,可食地景具有更高的居民參與度,展現了更優越的實用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與可持續性。因此,對未來回遷安置社中可食地景的研究還有很大的挖潛空間與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娟娟,李保峰,寧云飛,等.食物都市主義的概念、理論基礎及策略體系[J].規劃師,2012,28(3):91-95.
[2] 陳泓,呂夢凡.景觀公平視角下兒童游戲景觀的通用設計實踐[J].裝飾,2020(11):23-28.
[3] 秦和.空間重組中的回遷社區微治理研究:以合肥市K園社區為例[D].合肥:安徽大學,2020.
[4] 賀夢茹,王詩雅,王琪.回遷社區微更新策略研究:以合肥市綠怡居社區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9(8):178-179.
[5] 梅曉靜.排斥與融入:城郊回遷安置社區的公共空間私有化[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39(6):147-152.
[6] 潘婷.場所精神視角下西安回遷安置住區公共空間優化設計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21.
[7] 張詩語.基于可食地景的西安舊居住區景觀改造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0.
[8] 周健民,沈仁芳.土壤學大辭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10.
[9] 聶陽,姜高亮,張雅君,等.基于枯枝落葉堆肥資源化利用初探[J].廣東化工,2017,44(15):40-41,60.
作者簡介:肖瑤(1996—),女,四川自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