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為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復合性教育,可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智育。其不僅是一種興趣培養,更是孩子們的必修課,全面推進“以美化人、以美育人、以美培元”具有現實意義。校內外美術教育共存形成一種相輔相成的狀態,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素質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兩種教學方式各有利弊,需要互助互補,促進我國美育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育;校外美術培訓;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3-0-04
當下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素質培養需求不僅體現在理論知識方面,也逐漸重視對藝術情操的培養。僅憑學業方面的表現不能全面衡量一個孩子的能力,孩子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鍛煉孩子的綜合素質至關重要。國家近幾年大力扶持美術教育,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多次強調要多方面綜合考察,從2022年開始美術正式納入中考。隨著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教育需求從“有學上”到“上好學”,進一步明確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但學校大班化集體教學的模式難以完全滿足培養需求,教學方式也較為單一、固定。校外美術培訓應運而生,以滿足家長對孩子興趣情操的培養需求。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校外美術培訓對校內美術教育進行了補充和拓展。對兩種教育模式進行研究剖析,實現相互借鑒學習、資源共享,有利于美術教育的發展。
1 校內外初中美術教學現狀的比較
1.1 校內外初中美術教學任務和作用不同
經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修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2004)中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主要通過國家教育大綱進行,需要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整體規劃,以向學生傳授一般的美術知識為主,難度不高,美術知識大多在學生能夠理解的范圍之內。學校美術教學又稱“美術學科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滿足社會需求的一種動態過程,是在教學目標規范下的師生教學的統一活動,以學生在教師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教授和指導下的學習活動為特點,亦稱“教學過程”[2]。其主要特征除統一性外,還有強制性與公益性。美術教育以橫向發展為主要目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要點,旨在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以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普及美術教育為主要任務。
隨著我國近幾年政策理念的調整,素質教育的提出,美育的地位也進一步提高。自此校外美術培訓廣受追捧,成為校內美術教育的一種補充與拓展。這種教育模式雖不具有強制性與統一性,但具有一定功利性及自愿性。教學方式新穎多樣、教學觀念前衛個性,具有開放性、多元性、創造性、靈活性等特點。使美術教育縱向發展是校外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其通過對學生思維、創造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表現能力及專業能力。
1.2 教學生源及師資的區別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入學年齡一般為13~15歲,采用三年制教學模式。校內教學具有強制性,國家扶持,無須擔心生源問題。學校按照統一要求招生,每個班學生年齡基本沒有差距。校外招生年齡不固定,學生年齡差距較大,一般為10~18歲,但班級內部會按年齡和能力調整。采取自愿報名原則,沒有學習年限限制。生源具有不確定性及多元化特點。
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需要具備高尚的師德、豐富的知識儲備、良好的藝術修養、扎實的藝術功底等,這些都是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不可少的。對江蘇省三所公立學校的調研考察發現,一般公立學校對教師的要求較高,合格的學歷、資格證是最基本的條件,還需要競爭上崗,進行嚴格的篩選,所以一般其能力素養都較高。而對兩家校外美術培訓機構的實地勘察了解到,大多培訓機構的教師招聘門檻不高,甚至部分教師非科班出身且沒有教師資格證,但也不乏專業美術院校畢業且深造過的教師。校外美術培訓機構的師資力量參差不齊,但普遍教學方法較為新穎,課堂氛圍比較輕松愉快。
1.3 教學環境各有特點
教學環境作為硬件設施也起著輔助作用,對教學質量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教學環境不僅指教室面積、設備情況,還指教學氛圍等。一般的公立初中多采用大班化教學模式,一個四五十平方米的教室需要容納四五十名學生一起上課,教師需要統籌規劃,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一定的限制。校內的教學基礎設施由國家統一配備,較為齊全,而校外美術培訓機構采用小班化甚至一對一教學模式,兩三百平方米的教室會被分為幾個小區域進行分層教學,一個班級容納5~20人,學生的操作空間更大,有利于教師細致地指導教學。設備配置方面,除了基礎設施之外還配有展示櫥窗、公共休閑區域等,營造更愉悅的學習氛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
1.4 教學形式與成果不盡相同
1.4.1 教學內容與理念的差異
校內美術教育采用統一教材,分成不同板塊,如初中美術新課程體系按學習方式將美術課程分為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四大板塊,涵蓋內容較多,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求,整體內容根據國家對學制、學時的規定策劃。其教育理念具備規范性、標準性,但缺乏靈活性、趣味性。校外美術培訓機構沒有統一的教材,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教學系統和教學模式。有些機構會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編制不同的教材,靈活性較強,教學理念具有前瞻性。但也有部分機構教師根據自己的經驗,或隨意在網上下載電子教材,不一定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這些超前的教學模式具有盲目性和不可操控性。
1.4.2 教學方法與質量的差異
校內美術教育的教學方法由于國家統一規劃要求,較為統一規范,可使學生獲得平等的教育,教學效率也相對較高。但由于教學時間、教材、設備等的限制,教學方法不夠新穎有趣。采用班級授課制,導致教學進度一致,無法針對性地培養具有美術天賦的學生,人才培養質量不高。校外美術培訓機構的教學方法多樣,學生更感興趣,氛圍也更加輕松愉悅。以南通某美術機構為例,教師會按照學生的能力喜好挑選繪畫素材,每月安排一次戶外寫生、參觀等,培養學生的畫感與興趣。另外,課堂人數少更便于教師管理和及時回答學生的問題。教學使用的輔助器材也更加多樣,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由于學生年齡、接受能力等的差異,教學質量及效率會有所降低。
1.4.3 培養目標與價值取向的差異
學校美術教育屬于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主,關注文化與生活,傳承美術文化,弘揚人文精神,旨在培養國家和人民需要的具有美術素養和健全人格的人[3]。校外美術培訓面向所有人,受眾群體廣,培養目標分層,有的學生以培養興趣愛好、陶冶情操為目的,也有的以進一步提升學歷水平、考取美院、提升自己為目的。校內外美術教育都會培養學生美術情操,提高學生審美情趣,讓學生掌握繪畫技能。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校內美術教育可與其他教學互聯互通,學生可以實現更加綜合全面的發展。而校外美術培訓以美術教育為主導,追求本質價值,缺乏其他方面的引導,較為單一。
1.4.4 學生成長發展的差異
校內美術教育標準規范,但也使學生能力發展處于一個平均值,限制了具有天賦的學生的能力提升。而校外美術培訓以鼓勵學生發散思維、積極探索為主旨,挖掘每個學生不同的潛力。通過畫作對比,可以明顯發現學生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表現,這是校內美術教育無法企及的效果。校外美術培訓可以為美術方面的優秀人才提供更好的機會與平臺,發展前景也更廣闊。
2 校內外初中美術教育的問題
2.1 校內美術教育的局限性
2.1.1 時間的局限性
提升美術核心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美術教育過程中需要全面展開美術核心素養培養,從小抓起。校內美術教育時間不穩定,應付、擠占、停上等情況時有發生。具體執教時,課程總時長僅為40分鐘,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教學計劃,布置課后作業并進行評價,學生所獲取的知識不多,審美能力難以得到提高,這樣的教學質量是不達標的。校外美術培訓時間較為充裕,一節課時間為2~3小時,中間休息10分鐘,保證了教學的完整性,學生可接受足夠的指導并修改自己的畫作。同時整體時間安排也較為輕松自由,學生可自行選擇上課時段,減輕心理負擔與學習壓力。
2.1.2 教師教材配備與操作示范的局限性
校內美術教育課堂材料配備稍有欠缺,如陶泥、畫筆、顏料等都需要學生自己準備。一旦準備不充分,便會影響教學進度。教師示范操作也較少,由于大多為鑒賞課,一些教師便省去此步驟,以知識講授為主。校外美術培訓機構教師會提前準備好課堂上所需的材料,并統一發放給學生,課堂教學以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為主,教師操作示范也更方便,更利于學生學習理解。
2.1.3 傳統觀念的局限性
長期以來,我國都實行的應試教育,美術等一些“副課”得不到重視。家長認為美術學習會影響學業,分散孩子的精力,忽視美術教育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價值,導致學生得不到系統的培訓。在初中升高中階段,一些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而輕視美術科目,美術排課較少。一些鄉村中學的美術課程在師資力量、資源配置等方面更是較為薄弱,學生根本沒有機會體會美術之美。
2.2 校外美術培訓教學的不穩定性
2.2.1 師資參差不齊及流動性強
校外美術培訓教師流動性強,沒有穩定的師資保障,缺乏完善的規章制度。大多教師雖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但欠缺授課所需掌握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大多數培訓機構為降低人工成本會選擇經驗少的年輕教師。培訓機構甚至沒有與教師簽訂勞動合同,教師離職較隨意,普遍存在大學生為完成實踐學習而應聘培訓機構教師的情況,導致突發狀況較多。另外,教師更愿意選擇薪酬待遇的機構,這也是教師頻繁跳槽的一大原因。這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很大影響,學生需要時間去適應新教師的教學方式,而新教師也不了解學生的情況,難以保證教學效果。
2.2.2 學生的流失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每個課程階段都會出現學員流失,主要原因如下:學生對美術不感興趣,是家長強迫培養,學生缺乏學習動力;課外培訓影響學習,二者難以平衡便放棄興趣班;家長感覺孩子沒有美術天賦;師資不強、教師水平不夠,也是讓家長顧慮重重的因素。面對學生的流失教師需要積極反思,要考慮不同學生的水平差距,盡快摸清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進度,再來安排教學工作。
2.2.3 功利性教學
家長往往對校外美術培訓寄予厚望,教與學兩方都急于出效果,便導致教師采用重技法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十分片面,審美、創造能力無法得到提高。這種本末倒置的教育方式會逐漸造就一些專業技能高超的“美盲”,背離了美術教育的初衷。教師及家長需要以足夠的耐心指導學生,不能揠苗助長,抑制孩子的思維成長。
3 美術教育發展問題解決思路
3.1 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強化師資力量是重中之重,只有教師素養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從各方面考量。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心智成長的楷模,應具備一專多能的職業技能,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要有較高的藝術文化修養,具備適應多方面需求的能力。
3.2 更新校內美術教育觀念,進行課程優化
第一,校內美術教育需要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堅持以人為本,平等對待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注重教學方式多樣化,墨守成規的教學方式容易禁錮學生思想,讓學生缺乏創新精神。第二,多關注學生學習動態,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索學習。建立學生藝術學習檔案。舉辦學生作品交流展示會,使學生相互學習并獲得認同感、成就感。第三,讓學生參與教學設計,在遵重大綱的前提下,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實際需求。根據學生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案。第四,集體備課,發揮集體智慧優勢,借鑒校外教師教學體系,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提高整體教學水平。備課應綜合考慮學生基本情況、不同年齡段特點,并定期進行試教試講,創造藝術情景不斷完善教學模式。第五,需要重視改進評價方式,通過教師評講,學生互評、自評,讓學生每堂課都有所總結體悟。第六,保證充足的課程時間,可將兩節課安排到一起,讓課程教學更完整,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3.3 穩定校外美術培訓教學質量,規范教學
校外美術培訓要同校內美術教育一樣設定規章制度,放置教師隊伍不穩定。對教師的資歷水平設置底線要求,開展專業化的教學。教學內容、方式不能一味地追求個性前衛,還要根據其可行性、教學理念與學生接受程度來定。不能為了引起學生興趣而過度夸張,忘了教學初衷及培養方向。蔡元培曾給美育下過定義:“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4]美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培養個人美術文化素養來促進社會美術文化素養的提升。
3.4 搭建溝通互助平臺,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習
校內美術教育與校外美術培訓各有利弊,這要求二者互相借鑒學習,積極開展互動交流活動。可通過對比同種課程的教學方式,交流研討其教學設計、教學成果的不同之處,取長補短。現代溝通交流便捷,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交流,搭建互動平臺,可以拍攝記錄教學過程,再整體進行討論研究。另外,還可以進行實地考察、互相參觀、聽課,感受更直觀。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與自己的交流、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應,以及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積極歸納總結并反思,不斷改進教學方式。通過互動平臺,還可以開設比賽、寫生、展覽、講座等活動,推動師生共同進步。
教學素材也可積極共享,囿于資金、政策等因素,校內教材較為單一,而校外教材豐富多樣,閑置的便可與校內資源共享。校外培訓機構也可利用校內教材鞏固理論基礎,加深學生的理解。二者可達成校企合作的共識。
4 結語
教育家蔡元培曾提出“美育救國”,美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成教化,助人倫”,無論是校內美術教育還是校外美術培訓,都要把真正提高孩子的美術涵養及道德品質放在首位,發揮美育的作用。兩種教育模式需要相互滲透、共同發展,為我國的素質教育添磚加瓦。二者只有統一這一目標方向,才能實現合作共贏,使美育進入新時代。
參考文獻:
[1] 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9.
[2] 常銳倫,唐斌.美術學科教育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187.
[3] 朱莉.小學美術與社會美術培訓教學比較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18.
[4]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45.
作者簡介:張鈺銘(2001—),女,江蘇無錫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