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璋
每當音樂響起,我的思緒便會被引領著,引領著飛回到那段時光……
從6歲開始,我便接觸了小提琴。把琴擱在肩窩里,左手揉弦,右手拿弓,這姿勢真酷。但是,每天重復固定的動作、拉著單調的練習曲,好玩的小提琴漸漸成了我人生中最大的冤家——原因無他,只因我有位負責任的媽。每當我沉迷游戲,或拼命趕作業(yè)時,或疲憊得幾近入睡時,一聲“練琴啦”的呼喚,總能讓我由喜轉煩,抑或是煩上加煩。
每日的練習,我開始偷工減料。偷著偷著,小提琴最后塵封在了琴盒中。媽媽搖頭嘆息:“你這孩子太不自律了。”
我不屑地撇撇嘴。如果堅持做無意義的事,那自律又有什么用?看看這個沒有音符舞動的世界——盆栽靜靜綻放,金魚懶洋洋地吐著泡泡,陽光依舊燦爛,一切不照樣美好?
時間任性地流過,轉眼間進入初三。一天,班主任找到我,高興地說:“你不是會拉小提琴嗎?藝術節(jié)缺一個樂器伴奏的,就由你負責吧!”
我張開嘴想說自己已許久未練琴,但看著她眉飛色舞的樣子,卻怎么也說不出口。最終,我接受了這項任務。
時光似乎倒流回許久以前,那些音符舞動的夜晚。我照著譜子一遍又一遍地拉著,卻始終找不到手感。我的手指為什么這么僵硬?琴弓為什么無法拉直?為什么原本美妙的樂音卻發(fā)出“嘔啞嘶啦”的聲音?
正當我慌張而急躁地一遍遍重復,一個聲音傳來:“一天是練不好一首曲子的。靜下來,每天堅持練習不中斷,總有一天你能把這首曲子拉好。”
是媽媽。
我第一次在練琴這件事上相信了她。伴隨著深夜的星光,我一次次重復拉弓、揉弦的動作。每當我因失誤而氣惱,因學業(yè)壓力而煩惱,因疲憊而想要放棄時,一個聲音總會在我耳邊響起:“要自律,別放棄!”
曾經(jīng)日夜聽到的音符,此刻重新舞動起來。打開窗戶,風拉著枝蔓為我鼓掌,蛙聲與蟬鳴交織為我伴唱,濕熱的風為我送來絲絲清涼,這世界果然變得有些不一樣。
藝術節(jié)上的光彩呈放,隨著時光流轉終會煙消云散,但不變的,是內心中那塊“重見天日”的,名為“自律”的區(qū)域。
(指導老師:張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