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國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新版《職業教育法》)旗幟鮮明地提出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作為修訂的重要依據,高質量發展既是人民群眾對職業教育的期盼,也是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客觀要求。不僅如此,新版《職業教育法》也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提出了具體要求,就是建立技能型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技能型社會就是國家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社會。新理念也貫穿整個新版《職業教育法》。
新版《職業教育法》從四個方面明確了職業教育內涵,培養目標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對象是從事某種職業的職前教育和實現職業發展的職后教育的人,教育內容為職業道德、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人才特質是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教育形式是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將科學文化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很好地回應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對職業教育人才特征做了全新的解釋,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重視職業人才的綜合職業素質。同時,行動能力,即職業行動能力,要求職業教育從學科或學術范式向行動范式轉變,把能力看作人在現實情境中行動的力量。
新版《職業教育法》在明確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的基礎上,從三個維度提出了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國家建立健全各級各類教育與培訓學分、資歷以及其他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換機制,通過國家學分銀行,實現學習成果融通、互認。實現職業培訓與職業學校教育的互通,普通中小學、普通高等學校根據實際需要增加職業教育相關教學內容,進行職業啟蒙、職業認知、職業體驗,開展職業規劃指導、勞動教育。不同層次職業教育有效貫通,職業學校教育分為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和高等職業學校教育,高等職業學校教育由專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層次的高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實施。
法律是對在實踐中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政策進行固化或制度化的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修訂施行,正是我國多年來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功經驗的結果。在辦學主體上,提出了多類型、多形式辦學;辦學模式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產教融合型企業、中國特色學徒制等辦學制度;在教育管理制度上,實行政府統籌、分級管理、地方為主、行業指導、校企合作、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負責職業教育工作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宏觀管理。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國務院規定的職責范圍內,分別負責有關的職業教育工作。
新版《職業教育法》明確了職業教育治理主體及其主要職責;提出了學校設置標準和政府審批權限;在辦學主體上明確了企業是重要辦學主體,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在辦學模式上實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對職業學校與相關行業組織、企業、事業單位等共同舉辦職業教育機構、組建職業教育集團、開展訂單培養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提出15 個方面的具體合作內容;在育人模式上,提出了“七個”堅持,對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職業教育的教師與受教育者的權利和義務進行了明確,對各利益主體的違法行為提出了處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