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文玉
(河北師范大學 河北 石家莊 050024)
陸費逵(1886—1941),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出版家、教育家,曾任商務印書館出版部長及《教育雜志》主編,發表了一系列教育新論,對當時的教育改革提出了諸多建議。尤其在職業教育方面,陸費逵主張民國教育方針應采取實利主義與人才教育、職業教育與國民教育并重的原則,并闡述了工商界的職業教育、女子職業教育,以及職業道德等教育思想。多數學者大多是在以上幾方面對陸費逵的教育思想進行研究,但對他的職業道德思想的挖掘還不夠深入。職業道德是各行各業必備的基本素養,陸費逵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和工作體會,將實踐因素、理論因素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發表了大量關于職業道德的文章,對職業道德有著獨特的見解,對當代職業教育具有借鑒作用。
2019 年2 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 條”),明確指出努力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的高度融合。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道德將直接影響到我國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標以及大國工匠精神的建設。職教學生作為時代新人,只有厲行職業道德,將職業道德升華為職業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擔負起民族復興之大任。因此,本文將以陸費逵的職業道德思想為分析主體,深入探索其職業道德深意,挖掘其中的當代職業道德教育價值。
陸費逵生活在清朝末年與民國時期,在這個更朝迭代的時期,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極為復雜,影響他職業道德思想的時代因素很多。
一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晚晴時期,洋務運動倡導者興辦外語類、軍事類和技術實業類的洋務學堂來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同時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旨在培養洋務運動所需要的工程技術等多方面的實用技術專門人才,由此也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一戰時期,帝國主義侵略者忙于一戰,無暇顧及我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得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引發了社會對工人的需求并促進了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進而成為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之一。面對這樣的社會發展情形,社會迫切需要用職業道德來約束各行各業的行為,以維持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
二是職業教育自身的弊端。職業教育出現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后引入中國。隨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我國被迫打開國門,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社會迫切需要職業教育培養實用人才,但由于儒家思想和經濟發展落后等社會因素的影響,使得職業教育在我國呈現“水土不服”的狀態。職業學校畢業生素質與社會所需人才素質之間存在差距,導致職業學校畢業生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當時頒布的民國教育方針,指出應該注重公民道德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等。因此,職業教育的自身弊端使得陸費逵關注職業教育,同時也促使了其職業道德思想的形成。
陸費逵在5 歲之前跟隨母親吳氏學習,其母為李鴻章的侄女,以傳統國學文化為主教導陸費逵,奠定了他的道德品行基礎。5 歲到13 歲,陸費逵閱讀了四書五經、《左傳》、《唐詩三百首》等傳統文化的相關書籍,且到了14 歲開始自學閱讀古籍。因此,陸費逵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深刻熏陶,在他對職業道德的論述中,體現著對孔孟之學、黃老之道等傳統文化思想的繼承與創新。
陸費逵17 歲開始步入社會,曾辦學、賣書、主筆報紙,后因經歷“《楚報》案”逃往上海,在21 歲時躋身書業成為出版家,上海則成為了他人生的轉折點。在上海,他編寫教科書、修身書等,主編《教育雜志》,發表職業教育的相關文章,逐漸在教育界享有聲望,并結交了蔡元培、張元濟、張謇等知名人士,影響著他對職業教育的探索。另外,他致力于探索教育、經濟、文化的關系,指出出版業追求經濟利益時要考慮市場價值,強調“出版家應具有社會責任,講職業道德”。他還針對各行各業的不道德現象,發表了多篇關于不同群體的職業道德的文章。
總之,無論是時代背景下的現實需求還是陸費逵的人生實踐經歷,都促使陸費逵對職業道德產生了深刻的思考。
職業道德是由修養所決定的內部約束,故修養的提升對個人的職業道德有著重要作用。陸費逵十分重視人的修養,在《修養論》一文中根據孟子的仁義論提出了修養之道,即“由義以達仁”,則通往“正路”與“安宅”。他認為有修養的人能夠忍耐困苦且不為外物所誘,不說空話,落于行。他認為職業道德修養關系到一個人職業的成功與失敗,也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興與衰。
1.職業道德系業之成敗
在《實業家之修養》一文中,陸費逵指出,有志實業家摩肩接踵,但是成功者寥寥無幾,失敗者不勝枚舉,其緣故在于無實業家之修養也。他在自己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實業家應具備的十大素質,即勤儉、正直、和易、安分、進取、常識、技術、經驗、節嗜欲、培精力。這些素質關系到實業家事業的成與敗,對當時人們的職業實踐有著非常大的指導意義。
陸費逵畢生在出版界工作,發表了一系列教育新論,尤其是關于出版界的職業道德方面。他在《書業商之修養》中強調了書業商的良心,用佛家“因果”舉例兩個做壞書的人,昧著良心賺錢,最后一個終身為殘,另一個患上不治之癥,二人之業必敗。因此,職業道德是一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可以通過自身的深詣學識與高尚思想避免一念之差誤入歧途、損人利己。
2.職業道德系國之興衰
陸費逵尤為關注著作家的職業道德修養,著作家所信行的職業道德即其秉承的宗旨。在《著作家之宗旨》中,陸費逵強調了著作家的言論舉足輕重,認為著作家應秉承正確的宗旨,即“涵性情、培人格、增知識、造輿論、泯禍亂、促進化”。此外,他還從教育與著作的關系出發,說明了宗旨的重要性及成為合格著作家的前提條件,“教育著作無宗旨,則渙散離奇,則國民隨之以弊。有宗旨而無良教育良著作家有之矣,未有無宗旨而有良教育良著作者。他認為著作家關系到“社會之盛衰,國家之存亡,國民人格之高下”,所以“我著作家之責任,顧不重歟”。
綜上所述,陸費逵認為高尚的職業道德無論對于個人還是社會與國家,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不僅能提升個體本身的職業道德水平和個人修養,還能使其在擇業、就業、創業中審時度勢、事業有成。另一方面,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也可以救國安邦,立國興民。
1.實業學生必以德為先
陸費逵主張民國教育方針當采用實利主義。他認為實利主義教育包含一切“為人之德義”,實利主義并不僅僅是指實業、手工業等,這些只是實利主義的形式而已,實利主義的精神所在是勤儉、耐勞、自立自營,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些,“則民智民德進而社會國家亦進步矣”。
關于中等學生的職業道德,陸費逵認為中等學生是國家社會之中堅,其中包含了實業學生,實業學生學習一門專門技術從事實業工作,“小之為養家糊口,大之殖國家之富力”。對于中等實業學生的培養,一方面,他強調德勝于智,認為道德淪喪的人,“即使學貫天人,亦毫無價值”,而“道德高尚,心身泰然,可以立身,可以求學,可以康強,可以長壽”。另一方面,他提倡學生應該加深閱歷,拓寬視野,增長經驗,增進常識,提高涵養。
2.各行各業須以德為基
關于實業家的職業道德。“實業家果需何種素質?”陸費逵認為,“勤儉也,正直也,和易也,安分也,進取也,常識也,技術也,經驗也,節嗜欲也,培精力也,殆無一可以或缺”。這十大素質是他在自己的躬親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而其中的勤儉、正直和易、安分進取不僅是陸費逵對中國傳統美德的繼承,也是他對實業家提出的職業道德層面的要求。第一,勤儉。陸費逵認為“事業成于勤勞,而毀于怠惰。生計裕于節儉,而窘于奢侈”,并通過對比與舉正例的方式論證了勤儉對職業發展的重要性。首先,他將甲乙兩人進行對比,即“甲異常勤勞,主人青睞有加”,“甲性復節儉,儲蓄歲入之辦以作資本”;而“乙則隨隊操作,監督偶疏,則偷閑而嬉”,“遂致辭退”。其次,他列舉了美國銀行大王摩爾根等人成功的正例,即他們之所以成功,“其原因雖不一,然勤儉二字固其主因也”。第二,正直和易。陸費逵認為正直和易是“立身處世之要件”。首先,他通過舉美國前總統林肯的正例和我國棉絲出品的反例論證了正直對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即林肯曾跋涉數里將多收婦人的錢歸還,故林肯信用日增,店業大昌;相反,民國時期,我國棉絲出品加水增重失信于別國,使得“意日之絲,美印之棉”,奪走我國市場。其次,他又通過對比甲乙二店的待客方式說明了和易對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即“甲店和氣迎人,無論購物多少”,“接待周到”;而乙店“顧客稍事挑選,即怒形于色”,“試問購物者愿往何店乎?”第三,安分進取。陸費逵認為安分與進取并不沖突,安分是進取的基礎,他批評了“多目安分為無用,不盡其職而望上進,不求諸己而怨人之不我重視”的世人態度,并提出了安分之道與進取之道。首先,安分之道有三點:盡職、忠誠、忍耐。所謂盡職是“己所當為之事,竭盡心力為之”;所謂忠誠是“主人之事,猶如己事,不敢漫視。主人之物,猶如己物,不敢漫耗”;所謂忍耐是“艱苦安之,責難受之,待遇雖薄,冀其徐厚,事計萬全,不輕進退”。他認為只有安分守己,保住現有地位,才能通過努力進取大有發展。其次,進取之道亦有三點:勇氣、堅忍、準備。他認為只要具備“一躍而起”“一刀立斷”“風雪無阻”的勇氣,“寒風砭骨,不肯半途而止”的堅忍以及勝任職務的充足準備,方可成功。
關于書業商的職業道德。陸費逵認為,“書業是士、工、商之結合物”,書業商的人格可以最高尚最寶貴,也可以最卑鄙最齷齪。有的人可以傾盡心血做一本好書奉獻于社會,惠及無數人;而有的人為了獲利讓誨淫誨盜的惡書殘害于世。因此,他提出書業商應該具有高尚的思想和純潔的心靈。
關于商業人才的職業道德。陸費逵認為商業人才應該具備五大資格,即“明、決、敏、平、任”,并分別對其做出了合理的解釋。第一,所謂“明”為明白事理,通過考察與研究明白世界之大勢,本業之情形。第二,所謂“決”為看準事理,當機立斷;優柔寡斷則一事無成。第三,所謂“敏”為既決斷矣,分清事情輕重緩急,當辦之事,不可懈怠須全力以赴。第四,所謂“平”為心欲平、氣欲平、生活欲平、舉動欲平,不可存在僥幸心理,不可魯莽急躁,不可奢侈,不可炫耀。第五,所謂“任”為有責任心,人人都知道要負責任,“但如或作或輟與不負責任等,其弊更為甚焉”,所以應該時時刻刻負責任。因此,他認為商業者如果能做到這五點,即使不能成為大人才,但也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關于工商界的職業道德。陸費逵是用甲乙丙三個條件來說明的,分別為基本條件、本業條件、特別條件。第一,基本條件有十點,包括有恒心、有責任心、忠實、正直、儀容整潔、有禮貌、勤、儉、互助、衛生。第二,本業條件有兩點,包括勝任自己的職務、明了一切事情。第三,特別條件有五點,包括創造力、計劃、判斷力、思想力、指揮能力。
關于店員的職業道德。陸費逵對于店員進行了定義,認為店員包括經理、職員、學徒等,他們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和地位,并且要做到三點:使顧客滿意;不倦且合同的工作;節儉儲蓄。
在當下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行業呈多元化發展,社會對職業教育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陸費逵針對不同群體、不同行業提出的職業道德要求等觀點對當下的職業道德教育具有啟迪意義。
陸費逵職業道德思想是在繼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美德和優良品質的基礎上,對不同行業提出的具體的職業道德要求。《修養論》作為其思想理論基礎,明確繼承了孔孟之道、佛家三學、朱注四書中的精髓。基于此,陸費逵強調了勤奮節儉、誠實守信、見利思義、盡職盡責、安分進取、以國為重等傳統職業道德思想,且這些思想與當下培養職教學生的職業道德與精神相契合。例如,我國提倡的“工匠精神”強調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恪盡職守、奉獻社會等,職業學校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道德教育,有利于為社會輸送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不論從事任何職業,都應遵守這些最基本的普適性職業道德要求。但是,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的時代,職業學校往往只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而忽視對學生道德精神層面的引導和建設,但現代職業教育需要培養德才兼備的人。因此,弘揚和發展傳統道德文化中的優秀文明,關注學生職業精神的塑造,引導學生將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轉化為職業責任進而內化為職業道德,是未來職業精神塑造和職業教育發展的理路。
職業道德總是隨著行業的變更和社會文明的進步而處于動態演變之中,并且職業道德的發展具有守先待后、繼古開今的特點。無論一個民族處于何種時代,都要繼承前人創造的優秀道德文化,以豐富和發展當下時代的職業道德。傳統道德是職業道德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弘揚中國傳統道德是職業道德教育的途徑之一,并且有利于為職業學校的德育實施創造生機,以豐富中國特色職業道德教育的策略。同時,傳統文化以道德為基礎融入到職業教育當中,具有文化滲透性、育人實效性、價值引領性、理實一體性的特點,這不僅對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而且有助于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職業道德是一般社會道德在職業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同時又具有具體行業、職業的特殊性”,因此,“職業道德依存于特定行業,具有行業差異性”。陸費逵在其職業道德思想中分別對實業家、著作家、書業商、工商界等行業人員提出了具體的獨特性道德要求。例如,作為店員面對的是顧客,應該滿足顧客的需求;作為著作家面對的是讀者,應該讓自己的每一本書使讀者受益;作為商人面對的是民生,應該使每一項決策建立在維護社會和國家利益基礎之上,這體現了職業道德教育本質特征的行業化與職業化。
職業道德不僅具有行業性,還具有歷史發展性和時代性等特點。在陸費逵所處的時代,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謀生、為救國。而隨著生產方式的演變,職業道德也發生了同步的演變。我國已經邁入新時代,正面臨經濟的轉型以及產業的升級,這不僅對技術、管理等層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不同行業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我國高質量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應當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職業道德新需求。因此,應重點關注傳統行業及新興行業的職業道德內容。
首先,更新傳統行業的職業道德內容。社會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必然會導致傳統行業在工作內容、方式等方面的變革,甚至有些傳統行業面臨消亡。因此,傳統行業在根據時代發展需要進行升級改造時,絕不可忽視對職業道德內容的更新。例如,我國傳統制造業更多需要的是流水線上的工人,且對工人的整體素質要求不高,但在信息化時代,我國制造業逐漸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對工人的要求不再是簡簡單單付出固定的體力勞動,而需要通過熟練的操作和靈活的思維付出腦力勞動。這種從體力輸出為主到腦力輸出為主的變化,需要制造業工人將終身學習納入到職業道德要求當中。其次,開發新興行業的職業道德內容。近五年來,我國產生了大量新職業,例如安全評價師、健康管理師、創業咨詢師、電子競技運營師、食物造型師、旅游體驗師以及外賣快遞員和網絡明星等職業。面對新職業的大量涌現,我國對這些職業的職業道德建設幾乎空白,沒有確立成熟的職業道德規范。因此,開發新職業的職業道德內容迫在眉睫。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意識、集體意識和大局意識是每一位公民必備的道德素養。公民的社會行為必須考慮社會利益,順應社會趨勢,推動社會發展。公民的社會活動方式主要體現在所從事的職業活動中,公民對職業道德的認同和遵守決定著社會生產勞動的價值質量。職業道德影響著社會生產的每一個行業,關系到業之成敗和國之興衰,具有社會性價值。陸費逵提到民國時期國人將棉絲制品加水出口而失去市場的史實,以及書業商違背良心做壞書的不道德現象在當今社會也有發生。
在經濟學中,凡是能夠增殖的價值都視為資本,道德也是一種資本。職業道德資本參與社會生產和生活時,能給行業或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利潤和社會效益,并且帶來的結果一定是正當和道德的,具有向善的目的性特征。所以,加強職業道德資本的投入并有效利用職業道德資本有利于減少職業道德喪失的現象,從而推進我國職業道德的建設。職業道德資本滲透在職業精神文化中,并外顯于人的職業行為。在人的一生中,無論是啟蒙階段的家庭文化、成長階段的學校文化,還是成年階段的企業文化,無不隱藏著深厚的職業道德資本。職業道德資本時時刻刻影響著人們的職業觀念與職業行為,并發揮出價值增殖的功能。總之,充分發揮職業道德資本的社會功能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職業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營造積極的氛圍,推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為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