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策 鄧宏寶
(1.喀什大學 新疆 喀什 844000;2.南通大學 江蘇 南通 226019)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工匠精神作為一種文化要素,在歲月的洗禮與積淀中歷久彌新。科學技術的更迭換代使制造業發展面臨產業升級與文化轉型。這種升級與轉型,從宏觀層面體現在國家對制造業發展觀念的更新與轉變;在微觀層面上則體現為對從業者自身素養與工匠精神需求的提升。研究工匠精神品質的歷史變遷,把握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是新時期傳承與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課題。
人類的制造業歷經了不同形態的演變,制造者既可以獨自從事制造活動,又可以與他人協作進行生產。工匠精神作為制造業中的文化要素,依托于具體生產者的觀念體系,隨著制造業演進變遷進而又影響制造業的變革。朱熹在《論語》注中說:“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產品的精雕細琢水平不僅是衡量器物藝術價值的重要標尺,也是檢驗工匠技術的重要標準。隨著歷史文化的傳承與革新,工匠精神塑造與整合了工匠的職業價值觀、操守觀、道德觀,以及各種造物活動應具有的勝任特質與工匠藝人自身應具備的道德品行。李宏昌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制造業面臨轉型升級的現狀、消費市場需求與產品供應之間的矛盾、實施質量強國由“中國制造”轉向“精品智造”的戰略分析提出,制造業的發展特別需要能工巧匠具備“敬業、精業、樂業、專注、執著、創新”的工匠精神。管輝從傳統文化裹挾、社會集體無意識以及現代化困境出發呼喚工匠精神,指出工匠精神應該是一種“德藝兼修”基礎上的“知行合一”。王春艷分析了工匠精神和中國制造業的關聯,并以工匠精神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為邏輯主線,從構建三重創新機制角度提出制造業從業者需要具備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品質。李淑玲在對近百位優秀工匠和勞模的資料進行分析、問卷調查、個人深度訪談和行為事件訪談的基礎上,從“匠心”“匠藝”“匠品”三個維度構建了工匠精神新體系。可見,大力弘揚與自覺踐行工匠精神,已被學者們視為建設制造強國的主要手段與重要路徑。
在兼具傳承性與漸進性的“中國制造”背景下,工匠精神內部品質的需求也呈現著動態發展。馬永偉認為制造業發展模式、社會經濟制度、經濟理性的過度擴張和輕視工匠精神的社會心理定勢直接影響制造業從業者工匠精神品質的變遷。曾憲奎認為,工匠精神傳承的社會環境、工匠精神與現代手工業的有機融合以及社會主義改造等社會因素影響工匠精神需求的場域。
綜合上述文獻,學界將當前可能影響制造業從業者工匠精神需求的社會因素主要集中在不平等的職業觀念、社會分配結構體制失衡、薪酬體系與行業用人制度等四個方面。
橫斷歷史的元分析又稱“橫斷歷史研究”,在實證研究中美國圣地亞哥大學的特文格(Twenge)教授首次使用。在國內,中央財經大學辛自強教授將其廣泛運用在心理學研究領域,搭建起社會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平臺。這種研究方法采用橫斷研究“設計”,對大跨度時間、歷史發展有關的重要變量進行研究。所謂的“設計”并非是人為預先建構好的結構化方法,也不是單純按照時間邏輯線索的簡單拼湊,而是把制造業對從業者工匠精神需求已有的研究成果作為橫斷取樣,進行橫斷歷史的元分析。這種研究方法以“效果量”作為評價研究結果的重要指標,充分利用“年代效應”勘探研究結果的全貌和共性。換言之,以橫斷樣本的時間架構為支撐,將制造業從業者工匠精神品質的變遷與社會指標相聯結,探討年份效應背后的社會影響因素。
橫斷歷史研究不僅可以考察歷年研究結果的連續變化過程,還能解釋社會變遷與重大事件對相關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并用滯后分析思路來加以說明。特文格認為這種量表內的元分析在收集數據方法上獨樹一幟,橫斷歷史研究需要對數據收集年份和其他樣本特征進行編碼,考察研究的均值(M)而不是計算效果量(d)。由于樣本均值的測量都使用了相同的界定標準,所以可以直接比較不同年份測得的均值,并直接求均值與數據收集年份之間的相關。
本研究遵循以下標準選取文獻,研究對象為制造業從業者,不包括未來產業工人與退休工人,排除按特定標準如特殊引進人才或因工受傷離開工作崗位地的工人等選取被試的文獻;研究工具為鄧宏寶等人基于31 個省或市的評選文本所得出的工匠精神的品質,即精益求精、勇于創新、專注堅守、傳承引領、職業操守、責任擔當。同時,考察了制造業工匠精神品質變遷出現的區域差異,并且有足夠的量化結果,包括各工匠精神品質因子的均值、標準差,能提供足夠的信息以求出效果量,即d 值。
在中國知網(CNKI)中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博論文數據庫進行搜索,分別以“制造業”“從業者”“產業工人”“大國工匠”與“工匠精神”“勝任特質”“匠心”“匠藝”“匠品”“匠行”等組成并列的題名、關鍵詞和中文摘要的主題詞,搜索從2010—2020 年的文獻共計850 篇,經篩選最終得到符合標準的2016—2020 年的127 篇,其中覆蓋東部、東北、中部、西部等地區。考慮到國內的研究發表時間通常滯后1 年,所以,本文的數據收集年份均用發表年份減去1 年。因此,本研究的年份區間為2015—2019 年。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段內的研究,是因為嚴格遵循文獻篩選標準,另外考慮到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是2015 年發布《中國制造2025》后全面啟動的,此后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針對此段時間進行元分析亦可以反映中國制造業轉型對從業者工匠精神品質變遷的影響。
按照以往橫斷歷史研究的范式,本研究在建立數據庫時為每個數據進行單獨編碼并把所有文獻的基本數據、發表年份和數據收集年份錄入數據庫;把文獻中含有區域標記的文獻結果作為子研究進行編碼并錄入數據庫;對文獻的其他信息進行編碼,包括文獻的期刊類型(1=核心刊物,2=一般期刊,3=報紙,4=學位論文或論文集)、數據收集地區(0=無明確地區信息,1=東部地區,2=東北地區,3=中部地區,4=西部地區,5=包含上述兩類或更多類等信息)。
如前文所述,影響工匠精神需求變化的主要因素大致分為不平等的職業觀念、社會分配體制結構失衡、行業用人制度與薪酬體系等四個方面。本研究按照上述影響因素篩選了六項社會指標,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勞動力人數、就業人數與失業率、人均工資、基尼系數等指標,擬將其作為考察工匠精神品質與所處社會環境變遷的指標,并考察這六項社會指標與工匠精神品質的相關性。數據來源主要為國家統計局歷年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其中“人均工資”特指制造業從業者的人均工資在整個制造業中占有百分比的數量。
本研究根據每個研究的樣本量計算加權平均數,考察了工匠精神六個因子的均值與年份的相關。圖1為2015—2019 年工匠精神各因子得分變化的折線圖。結果表明,五年來各因子均值有所波動,但大部分因子從整體上呈現緩慢增長。具體來說,工匠精神中的“勇于創新”因子隨年份增長波動較小,“職業操守”因子隨年份增長波動較大,但整體仍呈增長趨勢。

圖1 工匠精神各因子隨年份的變化
從表1 可以看出,工匠精神6 個因子的均值與年份均具有相關性。其中有5 個因子的均值與年份相關性顯著,“傳承引領”因子與年份相關不顯著。“精益求精”因子與年份的相關系數(0.944)最高,說明“精益求精”對年份效應的貢獻最大。

表1 工匠精神各品質的均值與年份的相關
為更直觀地說明工匠精神各因子隨年份的變化趨勢,本文根據每個研究的樣本量進行加權,工匠精神品質變遷的結果基本保持不變。這說明,2015—2019 年間社會發展聚焦到制造業對從業者工匠精神的需求逐步增加。此外,本研究還以年份為自變量,以工匠精神品質的6 個因子分別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在控制樣本量后5 個因子與年份之間依舊相關性顯著。其中,r為絕定系數,數值越大表明年份引起的工匠精神因子的變動越大。
橫斷歷史研究能在無需獲得原始數據的條件下,整合以往研究結果而得出一般結論,但其自身的局限性導致研究結果受文獻特點、發表年份、期刊類別、區域來源等方面的影響。為了使研究更具有信度和效度,本文分別以工匠精神各因子為因變量,以數據收集年份、期刊類型、區域來源進行逐步回歸分析。
通過表2 的偏回歸系數可以發現,當納入“期刊類型”“區域來源”變量以后,工匠精神各因子為因變量年份效應依然顯著。具體來說,偏回歸系數越大,年份自變量引起工匠精神5 個因子的變化越明顯。t 值反映年份與各因子相關性系數的顯著程度,t 值越大p 值越小,相關性的顯著程度越大。這說明制造業從業者工匠精神的需求與年份之間的關系不受文獻類別、區域來源的明顯影響。

表2 逐步回歸分析中年份效應顯著的5 個因子
如圖2 所示,由工匠精神6 個因子內部品質的頻數可以發現,“精益求精”在樣本中出現的總頻數最多。這說明社會發展對于制造業從業者高超技藝與產品的精雕細琢提出更高的要求。“勇于創新”“專注堅守”“傳承引領”的頻數次之,而“責任擔當”的詞頻出現較少。這也從一定程度反映了當前對于制造業從業者“物勒工名”的權責意識與質量保障制度還有待加強。

圖2 2015—2019 工匠精神隨年份出現的總頻數
圖3 所示,2015—2019 年勇于創新因子的頻率由0.37 上升為0.9,這說明制造業能積極響應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能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等”的要求,不斷加快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再到“中國創造”轉變的步伐。

圖3 2015—2019 年勇于創新與職業操守因子頻率均值分布
2015—2019 年職業操守因子頻率由0.28 上升至0.6(其中,2018 年為0.91),說明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人們主體意識的增強,社會對從業者思想道德素養與從業規范愈加重視。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職業操守所蘊含的道德品質與行為方式將成為社會砥礪前行的風向標,它將以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催生廣大從業者高質量產品、高品質服務的問世。
為揭示制造業工匠精神6 個因子與年份變化的關系,本文利用回歸方程Y=Bx+C(其中,x 為年份,B為標準化的回歸系數,C 為常數項),計算起始與終止年制造業工匠精神需求的變化量。表3 顯示,2015 年制造業工匠精神品質的6 個因子的均值在0.11~0.96之間,而2019 年6 個因子的均值為0.1~1 之間,平均標準差為0.016~0.227。五年內6 個因子均值的變化范圍在0.01~0.04,大約增加了0.209~1.73 個標準差。這說明伴隨著年份的推移社會對制造業工匠精神的品質愈趨關注,且不同年份對不同品質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分化。

表3 2015—2019 年制造業工匠精神各因子需求的變化量
由表4 制造業工匠精神各因子的均值與各項社會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可知,精益求精、勇于創新、專注堅守、傳承引領、職業操守、責任擔當分別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勞動力人數、就業人數、失業率、人均工資相關性顯著。其中,工匠精神各因子與“失業率”呈顯著負相關,即社會對工匠精神內部品質重視程度越高,則失業率越低,失業人口數量越少。

表4 制造業工匠精神各因子均值與各項社會指標之間的相關性
具體而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責任擔當”的相關性(0.987)最顯著,“人均工資”與“精益求精”“責任擔當”“職業操守”顯著相關,這些都說明了工匠精神的弘揚與踐行,無論對國家經濟發展,還是對個人經濟收入增長皆具有重要拉動作用。“勞動力人數”與“勇于創新”“傳承引領”的相關性最顯著,一方面喻示著“萬眾創新,大眾創業”背景下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逐步為廣大勞動者所接納與內化;另一方面期待著新時代工匠將承載著培育新人、輻射技術、傳承精神的重要使命。
對2016—2020 年的127 篇有關制造業工匠精神品質文獻的橫斷歷史研究發現,年份與工匠精神的5個因子相關性顯著(0.356~0.944),與“傳承引領”相關不顯著,研究結果與年份的相關基本不受文獻類別、區域差異的影響。整體而言,本研究客觀描述了制造業工匠精神需求的各項因子與年份的相關性,并對區域與文獻類型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發現工匠精神受年份影響的因素更大,因而結果更具有客觀性。
從本質上講,衡量工匠精神水平的變化首要應考慮社會發展對于工匠水平品質需求的變化量。有研究基于全國內地31 個省級區域面板數據,賦值工匠精神水平指標并將研究結果與常模進行比較,分析出31個省工匠精神的水平在2016—2018 年是逐步升高的,但工匠精神水平隨地區不同而呈現出“東中西遞減”特征。此研究進一步支持了筆者所得出的結論。
表4 明確反映了社會變遷與制造業工匠精神品質之間的關系。具體來說,“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工資”與工匠精神品質的需求顯著相關。有學者指出,2016 年是中產階級消費元年,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中國一半城市家庭月入超13 000 元。社會越進步,人們越將追求有品質、有文化、低調奢華的時尚生活。商品的功能將不只滿足基本生活所需,還將要在精致、品味和內涵等方面延伸,這對從業者的工匠精神無疑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基尼系數”與制造業工匠精神需求相關性顯著,這表明社會成員或社會群體因社會資源占有率不同而出現思想文化上的差異,處于社會垂直結構上層的群體對于弘揚工匠精神、營造精益求精社會風氣的意識更為強烈。
我國制造業工匠精神品質的變遷還有其他幾個原因:首先,工匠精神的品質可能與制造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有關。隨著制造業不斷轉型升級,工作的組織形式對個體制造者的造物活動有直接影響,手工制造產品和流水線上快速裝配零件兩種完全不同的制造情境,會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其次,行業用工制度對工匠精神的需求可能存在影響。用工制度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制造業的工作規范,行業遴選將更加側重產業工人的精神品質與專業能力。再次,社會支持體系可能影響產業工人的歸屬感與幸福感,進而影響制造業從業者工匠精神的形成。隨著“中國制造”發展戰略規劃的提出,制造業作為國之重器對大國工匠的需求顯著增加,弘揚“工匠精神”升華為核心競爭力層面。這就使得制造業從業者的公共服務、權益保護等社會支持系統也可能影響工匠精神的需求。最后,產業工人的來源可能成為影響制造業工匠精神品質變遷的社會因素。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社會價值觀念如不平等的職業等級觀念、社會分配體制中的唯學歷、人員選拔中的論資排輩等遭到挑戰,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自覺、主動加盟產業工人隊伍。此外,產業工人的職后培訓、終身教育也可能從觀念上影響從業者工匠行為的改變,進而影響工匠精神的品質變遷。
由于“責任擔當”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相關性顯著,意味著隨著經濟的發展,責任擔當將成為營造精益求精、愛崗敬業社會風氣的突破口。“物勒工名”不僅能“以考其誠”,還能“窮斷其詐巧之情”。“物勒工名”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實施物勒工名制度,以法律約束保證兵器制造的質量。隨著社會的進步,“物勒工名”的實施不再像秦律記載的極度嚴苛甚至殘酷,它往往以強大的包容性與容錯性對待從業者,其目的指向產品質量的保障與工藝的精益求精。以增強大國工匠的權責意識,完善相關的責任制度,有效建立起權責流動的良性循環系統。同時,從業者傾注心血于產品往往會衍生出一種“造物情懷”,通過“物勒工名”亦可加深其對于產品的精雕細琢,并執著于堅守手工藝的傳承與革新。從業者若能創作研制出具有極高審美價值的產品,物勒工名亦可使其流傳千古。
勇于創新的詞頻隨年份的變化顯著增長,與“勞動力人數”“就業人數”等社會因素相關性顯著,這說明為推動經濟結構性戰略調整需要提高產業工人的創新能力,發揮集體智慧使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子穩扎穩打。《2017 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質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創新本身蘊含著博采眾長、蓄勢待發的力量。工匠精神中“勇于創新”的優秀品質是創新源泉涌動的基點,是發揮創新拉動發展乘數效應的動力機制。鼓勵從業者敢于推陳出新,勇于創造是打造中國制造品牌的關鍵。品牌不僅是企業文化的門面,更是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彰顯的是整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與話語權。中國制造品牌要想在國際舞臺上具有核心競爭力,就必須不斷加快產業與產品創新、市場與業態創新,使凝聚工匠精神的內涵品質外化于“匠行”,蘊含中華文化的“工匠精神”內化于“匠品”。
“崇德修身”是鍛造大國風范的第一步。職業操守不僅涉及個人道德問題,也或明或暗地彰顯著行業的運作規則。從“中國制造”視域下探究制造業從業者工匠精神中“職業操守”因子的變化趨勢,產業工人遵守道德底線與行業規范被逐漸重視。職業操守自身所具有的“基礎性”與“制約性”特點,能有效抑制某些躁動因子而引發的行業弊端。產業工人只有從個人道德層面誠實守信,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秉持“崇德修身”作為做人做事的第一步,才能真正做到團體內部各成員之間求真務實與愛崗敬業,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與“善治”,實現“工匠精神”的薪火相傳。
總之,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制造業從業者需要把秉承極致與精益求精、專注堅守與勇于創新相統合,發揮刻苦鉆研之勁頭、專心致志之秉性,真正做到“致廣大而盡精微”,使“工匠精神”不斷弘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