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瑞,吳海云,羅 丹,楊 樂,郭麗君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腫瘤科三病區,南昌 330006)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簡稱肺癌,起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皮及肺泡,是我國及世界范圍內發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危害著人類健康[1]。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研究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新發肺癌病例約為78.7萬例,因肺癌死亡人數約為63.1萬例,發病率及病死率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2]。目前,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治療、放療以及化療[3],其中化療使用的化學藥物常有毒副作用,較易引起患者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增加其家庭負擔。而患者生活質量與其生存時間呈正相關關系,改善患者對化療耐受性也是提升療效的關鍵[4-5]。
護士主導的護理特點是循證和以病人為中心[6],其有別于常規的以醫生為核心的護理模式,旨在為患者提供更為全面的持續性護理。本研究探討以護士主導的護理措施在肺癌化療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腫瘤科收治的100例肺癌化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50例。其中,試驗組內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60.04±10.21)歲;對照組內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齡(62.58±11.20)。2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符合肺癌診斷,且處于化療階段;2)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可以進行正常溝通,有完成評分問卷的能力;3)無精神病史;4)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患有精神疾病者;2)無法正常進行交流者;3)無法完成評分或問卷調查者;4)患有其他腫瘤疾病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包括肺癌日常護理、觀察病情變化、科普化療藥物的正確使用方法以及健康宣教等。
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以護士主導的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將腫瘤科內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和中級以上職稱的護理人員納入護理主導干預小組,共7人,護士長任組長。每周對干預小組成員進行護理知識培訓,內容包括肺癌臨床診療指南、護理風險以及預防措施。
2)為7名小組成員劃分責任區域,分別負責各自區域內的肺癌患者,詳細收集患者病史、既往史、藥物過敏史、家庭情況等信息。
3)患者化療期間,小組成員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一對一”溝通,告知其肺癌化療的相關知識,并解答其提問。
4)每日與主管醫生一同對患者進行評估,告知醫生患者當日化療情況,包括不良反應和心理狀態。
5)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疏解患者負面情緒。
6)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鍛煉,包括縮唇呼吸、腹式呼吸、咳嗽排痰、全身鍛煉、呼吸鍛煉操和床上排氣操等。
7)引導患者正確飲食,及時對不合理的飲食行為進行勸阻。
8)每周對患者進行1次集中健康宣教,主要內容為與肺癌診療和護理相關的注意事項。
9)與駐科臨床藥師保持溝通,評估用藥醫囑,保證用藥安全。
10)建立患者微信群,每日提醒患者進行打卡,記錄當天身體和心理狀態,及時解答疑問。
11)小組成員為分管患者建立檔案,記錄患者一般情況、治療計劃、已采取的干預措施、與經管醫生的溝通紀要以及隨訪情況等內容。
1.3.1 生命質量評分
采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EORTC)制訂的生命質量測定量表(QLQ-C30)進行生命質量評分,其內容可分為15個領域,共30個條目,為自評式量表。條目29和30分為7個等級,根據其回答選項,計為1~7分;其他條目分為4個等級:從沒有、有一點、較多至很多,評1~4分。功能領域標準化得分=[1-(領域得分-1)/得分全距]×100,癥狀領域和總體健康狀況領域標準化得分=[(領域得分-1)/得分全距]×100。
1.3.2 化療耐受性
采用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制定的活動狀態評分表,將患者活動狀態分為0~5級,共6級,評分越低,患者活動狀態越好。通過化療前后的評分差值判斷患者化療耐受性。
1.3.3 焦慮抑郁評分
采用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HAD包括焦慮、抑郁2個子量表,每個子量表由7個條目組成,共14個條目,各條目評分0~3分。各子量表分值判定方法:0~7分為無焦慮、抑郁癥狀,8~10分為焦慮、抑郁癥狀可疑,11~21分為肯定存在焦慮、抑郁癥狀。
2組患者干預前QLQ-C30量表各領域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以及總體健康狀態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而疲倦、惡心與嘔吐、疼痛、氣促、失眠、食欲喪失、便秘、腹瀉、經濟困難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干預前后QLQ-C30評分比較 分
2組患者干預前ECOG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活動狀態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且試驗組干預前后ECOG評分差值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ECOG評分比較 分
2組患者干預前HA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HA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干預前后HAD評分比較 分
有研究[7]證實QLQ-C30量表應用于中國肺癌患者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而護士主導的護理措施可以提高心衰患者[8-9]、類風濕性關節炎[10]、癌癥[11]等患者的生命質量。本研究表明實施護士主導的護理措施后,試驗組肺癌患者QLQ-C30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以護士為主導的護理模式可提高肺癌化療患者的生活質量。
ECOG評分從患者的活動能力來了解其一般健康狀況和對治療耐受能力[12]。有研究[13-14]以ECOG評分表評估了肺癌化療患者的耐受性,而護士主導的護理措施可以改善患者ECOG評分。本研究結果與既往研究一致,對肺癌化療患者實行以護士為主導的護理模式,可顯著提高其化療耐受性。
焦慮和抑郁為肺癌化療患者較常見的不良情緒,給肺癌的治療帶來了負面影響[15],HAD是一種廣泛應用于綜合醫院臨床診療,評估焦慮、抑郁情緒的自評性量表[16]。有研究[17-20]提示護士主導的護理措施可以顯著改善穩定型冠心病、血液透析、乳腺癌以及前列腺癌等患者的焦慮及抑郁狀況。國內有研究[21]以HAD評估了非小細胞肺癌術后患者焦慮和抑郁情況。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護士主導的護理模式可顯著改善肺癌化療患者焦慮、抑郁的不良情緒。
相較于傳統護理模式,以護士主導的護理模式可顯著改善肺癌化療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活動狀態,增強化療耐受性,同時減弱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具有良好的臨床護理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