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青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南昌 330006)
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VT)是臨床常見心血管急癥,包括室性心動過速、室性早搏等,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心室顫動(室顫)、猝死等嚴重后果,威脅著患者生命安全[1-2]。臨床上,對VT需及時明確診斷,判斷室速原因、誘因及對預后的影響,并盡早采取干預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可自動識別診斷VT,并于數秒內予以治療,減少猝死等意外的發生,是治療VT的常用手段。VT患者由于體外電除顫治療經歷、疾病認知不足、自護能力低下,容易出現心理適應不良及生活質量降低等情況,不利于預后[3]。系統護理是一種全方位的醫療服務與指導,通過將疾病護理的各個環節系統化、細節化,實現護理質量的提升。本文就系統護理干預在植入ICD治療的VT患者中的運用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納入標準:經心電圖檢查或Holter檢查確診VT;符合ICD治療指征;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精神、意識異常;依從性差患者;先天性心臟病患者;肝腎功能障礙等。本研究經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VT患者86例(均行ICD植入)。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2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原發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對比 例
2組患者均采取美國美敦力公司生產的GEM7227Cx型單腔ICD儀;常規消毒患者皮膚,于局麻下左鎖骨下行靜脈穿刺,導引鋼絲進入上腔靜脈,然后切開皮下組織,做皮囊,并順導引鋼絲插入擴張鞘管,經鞘管將三級電極導管送到右心室尖部;予以患者丙酚靜脈麻醉,配合50 Hz電刺激以誘發室顫,予以15 J充電2.6 s,一次除顫成功;縫合皮下組織與皮膚,然后包扎壓迫止血;術后予以患者口服胺碘酮片0.2 g,3 次·d-1,1周后改為0.2 g,2 次·d-1,持續1周后更改為0.2 g,1 次·d-1,然后更改為0.1~0.2 g,維持治療,定期隨訪。
治療期間,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予常規護理+系統護理。2組均持續干預6個月。
1.4.1 常規護理
術前協助患者做好準備,術中監護患者生命體征,術后配合病情觀察、健康指導、飲食指導等基礎護理;患者出院后定期隨訪,每2個月1次,通過電話了解情況、予以指導。
1.4.2 系統護理
1)支持教育。向患者發放疾病健康手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其講解疾病、ICD知識,包括治療步驟、預期效果、成功病例及注意事項等;配合講解藥物治療方法,強調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與應對方法。2)生活護理。術后臥床期間加強患者生活護理,將呼叫器與常用物品放置患者健側手可觸及處,術后第1次起床由護士協助,保持動作緩慢;根據患者飲食喜好結合身體情況制定飲食計劃,以富含蛋白質、纖維素等食物為主,禁食辛辣食物。3)心理支持。護士在患者住院期間與患者進行2~3次面談,第1次為入院時或術前1 d,第2次為術后康復期間,第3次為出院前1 d,分別了解患者當前心理狀態,予以針對性的心理疏導。4)院外護理。①出院指導:出院前1 d,除加強患者心理疏導與健康指導外,向其發放居家健康手冊與藥物治療卡片,要求患者每日記錄用藥情況。②院外延伸護理:患者出院后,護士每月1次電話或微信隨訪,2個月1次入戶隨訪,予以現場健康指導;開放咨詢熱線,并添加患者或家屬微信,告知患者遇到問題可微信或電話聯系。
干預6個月時,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評價比較2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質量評價量表(QOL)評價2組患者生活質量。
ESCA包括自我概念(8個條目,32分)、健康認知(17個條目,68分)、自我責任感(6個條目,24分)、自我護理技能(12個條目,48分)4個領域,分數越高提示自護能力越強。
QOL包括日常生活、家庭和諧、疾病認知、精神心理、治療態度、睡眠、飲食7個方面,每項計1~5分,分值越高提示自我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ESC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自我護理能力對比 分
干預后,觀察組QO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生活質量對比 分
ICD可直接植入患者胸腔,快速識別室顫或心動過速,然后釋放電能進行除顫或復律,具有電極復律、抗心動過速起搏治療雙重功能[4]。ICD作為臨床救治VT新型技術,可預防或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5]。但患者長期攜帶ICD生活,存在較大精神負擔,加之護理注意事項繁多,多數患者因自我護理不當而影響ICD治療效果,造成生活質量持續下降,不利于疾病預后。
臨床上,針對ICD治療患者所采取的護理服務主要集中技術操作與治療方面,未考慮到患者主觀因素對病情恢復的影響。本研究觀察組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系統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ESCA、QOL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系統護理能夠提高ICD治療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與生活質量。系統護理實施過程中考慮患者疾病認知、心理負擔等對病情預后的負面影響,通過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指導,可減少主觀因素的負面影響,為患者創造良好康復環境。自我護理是個體為維持生命、健康及舒適而進行的自我照顧活動,個體自我護理能力越強,健康維持效果越佳[6]。精神心理狀態與健康認知水平可直接影響自我護理能力。系統護理在做好疾病基礎護理的同時,全方位兼顧患者心理需求,可通過多次心理疏導有效減輕不良情緒,改善精神狀態。多元化健康指導則可提高患者健康認知水平,促使其主動參與治療、護理相關活動中,承擔自我照顧責任,促使自我護理能力逐步提升,有效規避日常生活中相關影響因素,有利于維護身體健康。系統護理將院外延伸健康服務納入護理計劃中,通過微信增加隨訪頻率,能夠持續予以患者健康指導,重點解決患者護理問題,更好地提升其健康認知水平與自我護理技能,從而增強疾病控制效果,全面提高生活質量[7-8]。
綜上所述,系統護理用于ICD治療患者中,能夠滿足其認知需求,提高自我護理能力,有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全方位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