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林麗
早產兒是指胎齡低于37周的活體嬰兒,由于出生較早,使得其身體各項器官發育均不成熟,需要入住新生兒科室進行封閉式的治療及護理[1]。世界衛生組織2012年的數據表示全球早產兒的發生率高達10%,尤其是在我國實施二孩政策后早產兒的增長率也在逐年提高[2-3]。早產兒住院期間父母的探視時間短,尤其對于坐月子的母親來說母嬰分離更為嚴重,并且耽誤了與早產兒培養感情、承擔照顧角色的最佳時機[4]。同時早產兒出院后照護任務繁重,需要定期進行隨訪,監測生長、發育、營養、聽力、視力等情況,這使得早產兒出院后作為主要照顧者的父母面臨著巨大挑戰,也會給其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國內學者余靜等[5]指出不僅要關注到早產兒出院后的健康問題,同時也要重視早產兒出院后父母的應對能力,保障早產兒出院后的安全,并編制問卷《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問卷》[5-6]。目前國內關于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了解早產兒出院后父母的應對能力現狀及影響因素,以期為早產兒父母提供有效的出院后干預提供借鑒意義。
1.1 研究對象 2021年1月—2021年12月,采用便利抽樣法,選擇128名早產兒出院后父母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橫斷面調查。早產兒納入標準:①胎齡不滿37周;②出生后即入住新生兒病房;父母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孕期無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壓、子癇等妊娠期合并癥;③為早產兒父親、母親;④知情并同意進入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有家族遺傳精神疾病史;②存在聽力、認知障礙;③合并其他疾病,如癌癥等;④文化水平過低無法完成問卷。
1.2 研究工具 ①早產兒父母一般資料量表:包含早產兒父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齡、有無育兒經驗、是否為獨生子女等。②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問卷:該問卷是由余靜[7]編制而成,共包含8個維度,分別是早產兒照護技能(11個條目)、父母角色適應(5個條目)、親子關系(4個條目)、家庭功能(5個條目)、積極應對(4個條目)、消極應對(4個條目)、外界支持(4個條目)、早產兒保健知識(3個條目),共40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從“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賦值為1~5分,總分值40~200分,得分越高說明父母應對能力越高。整個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16,折半信度為0.845,信效度良好。③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該量表由Schwarzer等[8]編制而成,zhang等[9]對其進行漢化,應用于照顧者的調查研究中,該量表包含10個單一條目,主要內容為個體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的自信心程度,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從“完全不正確”到“完全正確”分別賦予1~4分,總分值在10~40分之間,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9,間隔10 d后重測信度為0.83,信效度較好。④家庭抗逆力評定量表(Family Resilience Rating Scale,FRRS):該量表由戴艷[10]于2008年編制而成,包括家庭信念與家庭力量2個分量表,其中家庭信念包括困境解讀、正向前瞻、生活卓越3個維度,家庭力量包括問題解決、親密和諧、社會支持、秩序井然、情感分享、清晰交流、合作協調7個維度,共10個維度、49個條目。該量表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總分49~245分,得分越高提示受試者家庭抗逆力越好。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為0.950,信效度較好。
1.3 調查方法 對選定研究對象進行預調查,了解掌握問卷填寫技巧以及所需時間。由研究者本人對早產兒出院后父母講解本研究內容及目的,取得同意后簽署知情同意書,使用統一指導語向病人講解量表的相關內容,說明調查內容為匿名填寫,強調調查對象應獨立、認真、高質量地完成問卷,隨后由其獨立完成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33份,有效回收問卷128份,有效回收率為96.24%。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Epidate 3.1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2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統計學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方法、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關性分析以及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問卷得分情況(見表1)
2.2 不同特征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得分比較(見表2)

表1 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問卷得分情況 單位:分

表2 不同特征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得分比較 單位:分
2.3 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與自我效能、家庭抗逆力相關性分析(見表3)

表3 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與自我效能、家庭抗逆力相關性分析
2.4 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回歸分析 以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問卷得分作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性別:男=0;女=1,婚齡:<5年=1;5~10年=2;>10年=3,有無育兒經驗:有=0;無=1)及自我效能(以原值輸入)、家庭抗逆力(以原值輸入)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父母婚齡、有無育兒經驗、自我效能及家庭抗逆力水平是影響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的主要因素(P<0.05),詳見表4。

表4 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多元線歸分析
3.1 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現狀 早產兒出院后父母的應對能力直接影響到早產兒出院后的一系列健康問題,能力不足的父母會出現育兒能力困難、焦慮、抑郁、角色轉變障礙等狀況,甚至會導致早產兒再次入院[7]。本研究結果顯示,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問卷得分為(118.39±9.74)分,總均分為(2.96±0.48)分,處于中等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究其原因,本次研究中新手父母占比較高,對于早產兒出生后立馬進入新生兒病房這一應激事件無法快速適應,多出現焦慮、恐懼、無助、擔心等負性心理,整體的身心壓力水平較高,同時母親剛經歷過妊娠、分娩及產后恢復等一系列事件,大多數處于角色轉變、育兒知識缺乏的情況,父親又要一邊工作,一邊照顧早產兒母親,還要學習育兒知識,會出現心理調試水平低下,這些都會導致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處于中等水平[11-12]。這提示醫護人員應當全面評估早產兒出院后父母的應對能力,通過培訓、健康手冊的發放、育兒熱線電話的開放等形式,幫助早產兒父母提高育兒信心,進而提升其應對能力,保障早產兒出院后的正常喂養及生長[13]。
3.2 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影響因素分析
3.2.1 婚齡 本研究結果表明,早產兒父母的婚齡越長,則其出院后的應對能力水平就越高。究其原因,當父母的婚齡越長時說明夫妻間的感情更加穩固,并且彼此信任、相互扶持,遇見困難時能夠共同解決問題,從家庭中獲取的支持水平較高,在早產兒出院后也能夠在夫妻關系中尋找平衡,緩解壓力,并且能夠以積極的心態解決問題,應對能力水平較高[14]。
3.2.2 有無育兒經驗 本研究結果表明,有育兒經驗的早產兒父母,出院后的應對能力水平高于沒有育兒經驗的父母。究其原因,有育兒經驗的父母對于嬰兒喂養、換尿布、生長監測、疫苗接種以及撫觸等較為熟悉,可以輕松完成,照護水平較高,能夠很好地應對早產兒出院后的突發情況;而對于一些沒有育兒經驗的父母來說,早產兒一些基礎的喂養工作不太擅長,更不用說出院后早產兒可能隨時突發其他疾病所需的一些應對工作,導致其應對能力水平低下[15-16]。
3.2.3 自我效能 本研究結果表明,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問卷得分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總分呈正相關(r=0.749,P<0.05),說明早產兒父母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則其出院后的應對能力水平越高。究其原因,自我效能是一種主觀感受,是個體對實現某種特定成就能力的自信心,當早產兒出院后父母的自我效能水平較高時,說明他們對自身的育兒能力較為自信,且能夠控制自身情緒,面對突發事件時可以有效進行處理,而當父母自我效能感降低,照護早產兒的信心及能力不足,使得其應對能力水平低下[17-19]。
3.2.4 家庭抗逆力水平 本研究結果表明,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問卷得分與家庭抗逆力評定量表總分呈正相關(r=0.715,P<0.05),說明早產兒父母家庭抗逆力水平越高,則其出院后的應對能力水平越高。究其原因,家庭抗逆力能夠幫助個體在面臨困境的時候重新恢復家庭成員正常狀況或維持家庭整體功能,當早產兒出院后父母家庭抗逆力水平較高時,能夠從家庭中獲取更多的支持,緩解自身壓力,獲取更多育兒信心,最后使得其應對能力水平較高[20-21]。
綜上所述,早產兒出院后父母應對能力處于中等水平,醫護人員應當重視婚齡較短、沒有育兒經驗、自我效能及家庭抗逆力水平低下的父母。但本研究因便利抽樣,僅選擇一所醫院進行調查,研究結果可能存在偏倚,未來研究中建議多中心、大樣本量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