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研究

2022-07-18 01:34:22滕祥河錢美君文傳浩
技術經濟 2022年6期
關鍵詞:區域水平經濟

滕祥河,錢美君,文傳浩

(云南大學 經濟學院,昆明 650500)

一、引言

空間結構通常反映了資源、要素及社會經濟活動在特定空間上的分布方式和組織形態,主要分為單中心和多中心兩種空間結構。過去經濟活動的組織主要圍繞傳統的單中心空間結構進行,其目的在于實現生產要素的集聚,進而獲得更多規模經濟。但伴隨著經濟活動的不斷擴張和信息技術水平的迅猛發展,單中心空間結構發展導致的城市交通擁擠、土地利用過載、區域環境惡化等系列問題開始不斷涌現,單中心發展模式越來越需要調整優化。為了緩解特定區域空間上企業和人口過大的壓力,解決城市中心區域的生活區擁擠、交通效率低下及環境承載力過載等問題,尋求最優的規模狀態,許多地方發展開始呈現多中心空間結構的趨勢(卓云霞和劉濤,2020)。例如以倫敦、巴黎、紐約等為典型代表的歐美發達地區早已開始多中心發展的探索道路(Wang et al,2020),我國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區也多次提及多中心格局的發展思路(田成詩和張亞兵,2022)。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大中型城市在數量和規模上的快速發展,以及生產要素聚集帶來的空間擠出效應,使得中國區域空間形態逐漸向多中心城市網絡演化(陳旭等,2019)。如何更加合理優化空間布局,探索經濟持續與環境健康的新型區域發展模式,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從既有研究來看,空間結構演化作為地理經濟學的核心內容源于20 世紀初期芝加哥學派發展的一系列城市經典模型(周素紅等,2014;郭嘉穎等,2022),這些經典模型大多主張用模式化和理論化的形式解釋空間規劃(Davoudi,2003)。在20 世紀中后期,城市理論研究范式發生轉變,受到新馬克思主義學派影響的洛杉磯學派,主張城市多中心化和碎片化的發展路徑,并對以功能分化為導向的芝加哥學派進行了批判(孫斌棟等,2015)。近些年,國內外學者對多中心空間結構進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前期主要側重于多中心空間結構的概念界定、方法推斷、動力機制等方面的定性分析(Kloosterman 和Musterd,2001;Adolphson,2009;馮長春等,2014);后期則側重于定量分析,相關實證研究主要從環境、經濟和社會三個維度展開。首先,多中心空間結構會對區域所處環境造成影響。例如,在多中心空間結構影響出行模式背景下(Acheampong,2020),部分學者分析了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大氣環境的影響(秦蒙等,2016;梁昌一等,2021),識別出空間結構對霧霾污染有顯著影響,還可能出現倒U 型的特征(陳旭等,2021)。其次,多中心空間結構會對經濟績效產生異質性的影響。例如,李順成等(2021)利用山東半島城市群內六大都市圈和都市區面板數據對多中心空間結構的經濟績效影響進行了研究,發現形態多中心空間結構和功能多中心空間結構對經濟績效提升的作用不一致,形態多中心空間結構的影響效果不顯著,但功能多中心空間結構卻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此外,還有學者研究了多中心空間結構對要素利用效率(Meijers et al,2016)、地區收入差距(劉修巖等,2017)及全球價值鏈地位(陳旭等,2019)等諸多方面的影響,他們發現無論是從生產端的要素處理,還是消費端的的全球價值鏈,多中心空間結構對于經濟結構的整個運行都產生了相應的影響。最后,多中心空間結構會影響社會群體的生活和消費方式。有學者從高鐵網絡聯通的角度對空間結構與高鐵效應之間關系進行了探討(徐銀鳳和汪德根,2018),還有學者研究了空間結構對家庭交通方式(Hamidi 和Ewing,2015)、交通事故發生率(Ewing et al,2016)、社區幸福感(Mouratidis,2019)、肥胖率(Yang 和Zhou,2020)及社會凝聚力(Bibri et al,2020)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簡而言之,城市空間結構的變化直接引致了城市功能發生改變,進而使得社會居民生活受到物質與非物質層面的影響。總體來看,多中心空間結構引導了人口流動和產業結構在空間上合理的布局,對區域環境變化、經濟績效及社會群體的生活形式都產生一定正向的影響,進一步促進了多中心網絡布局的形成。這些研究為進一步深入考察多中心空間結構與經濟效應其他方面的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參考價值。

由于內外部發展環境的不確定性,一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該國經濟就需要具備足夠的經濟韌性以應對內外部環境的持續變化。隨著我國進入經濟轉型升級時期,面對國內外沖擊風險程度不斷上升,如何增強區域經濟韌性、推動地區經濟進一步穩固發展,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因而在變動環境情形下我國經濟的韌性程度表現如何也已成為反映經濟績效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觀察維度,而這恰恰是多中心空間結構相關研究分析中所忽略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多中心空間結構是否對區域經濟韌性產生影響?具體影響路徑是什么?在不同區域或經濟發展水平下異質性如何?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為回答上述問題,本文從省域空間尺度厘清了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影響的理論機制,然后采用省級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并拓展分析了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影響的異質性。與既有研究相比,主要貢獻在于:第一,從地區空間發展形態的視角分析了多中心空間結構對于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進而為區域經濟韌性的來源與形成機制提供了新的空間觀察視角。第二,分析了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影響的技術創新水平和產業結構升級的中介效應,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多中心空間結構對經濟韌性影響的主要作用路徑。第三,借助分樣本回歸及分位數回歸深入分析了多中心空間結構的發展模式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分層差異,細致區分了多中心空間結構對經濟韌性的異質性影響,為差異化政策實施提供可靠依據。由此得到的一個重要啟示是:多中心空間結構可以提高區域經濟韌性,并依賴于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同時在區域和經濟層面存在異質性;故在區域規劃布局中,要構建合理有序的空間結構,并考慮到不同區域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同時需要相關配套政策的協同跟進以充分發揮多中心空間結構紅利。

二、理論機制與研究假設

(一)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影響的直接效應

區域經濟韌性提升的一個關鍵性表現是多中心空間結構帶來功能互補與組織協作上的顯著差異。從多中心空間結構的形成來看,可分為兩方面:一種是中心地理論,強調地理區位上臨近且聯系緊密的中小城市之間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形成城市之間的功能聯系;另一種則是土地競租理論,強調城市中心內部的集聚不經濟導致土地價格和生產生活成本上升,從而誘使城市中心區的空間結構向更為分散的多中心空間結構轉變(孫斌棟和丁嵩,2017)。在第一種多中心空間結構的形成過程中,中小城市之間的專業化分工和協作,避免了單中心模式下因集聚規模超過限度而導致城市交通擁擠、市場過度競爭、生態承載力超負荷等城市病的出現,使得多中心空間結構下的各區域幾乎可以獲得同等規模單一特大城市的規模經濟(Alonso,1973;孫斌棟等,2017)。規模經濟所具有體量上的優勢使得區域經濟面臨沖擊時能夠更快地反彈和恢復,相較于小體量的經濟規模更具抵抗性。由此從經濟規模角度強化了區域經濟應對不確定性環境風險沖擊的抵抗力、適應力與恢復力。此外,多中心空間結構之間的“互借規模”,使得地理臨近基礎上聯系緊密的小城市組合能夠借助相互靠近獲得外部經濟。因而,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區域之間產生了互聯互通的外部效應,可以實現區域之間優勢互補、功能互用。這種多中心空間結構之間互借模式還會使鄰近城市可以共享集聚經濟(Phelps 和Ozawa,2003),借助多中心空間結構使得區域內大城市人才教育、技術水平的優勢可以通過城市之間的聯通為其他城市的經濟發展提高人才和技術上的支持(趙春燕和王世平,2021),由此從人才培養和技術支撐的層面使區域經濟結構聯系更加牢固和緊密。經濟結構的強化不僅能夠使經濟體不會面臨突然崩塌,延長抵抗沖擊的時間,而且能夠讓經濟體不易脆弱且更具適應性,從而達到增強區域經濟韌性的目的。

基于此,提出假設1:

多中心空間結構能夠增強區域經濟韌性(H1)。

(二)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影響的傳導機制

一般而言,成熟的多中心空間結構能夠借助區域之間合作交流的外部性來提升區域經濟規模、優化經濟結構,進而增強區域經濟韌性。具體而言,多中心空間結構主要通過兩大途徑來增強區域經濟韌性。

其一,通過技術創新水平增強。一方面,多中心空間結構益于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多中心化的空間結構帶動了區域間資源、信息的流動,使得要素的跨區域流動水平顯著提升。對于生產資料利用而言,區域內各中心城市能夠根據要素稟賦的差異進行生產的分工和資源的交換,使得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張翠菊和張宗益,2015),從而降低技術創新的生產資料成本。對于勞動力流動而言,擁有不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能夠在區域間更加自由地參與勞作,使得知識互通便利和技術溢出效率提高,促進了區域科技創新的協同發展(楊明海等,2018)。另一方面,技術創新主要從抵御沖擊和適應沖擊方面影響區域經濟韌性。在抵御危機方面,隨著地區技術創新水平的不斷提升,技術的相互交叉使得轉化溢出能力逐漸增強,面對外部沖擊時可以依靠溢出效應更具備充分的應對能力。在適應危機方面,經濟韌性的階段循環模型表明,來自外部的沖擊會導致資源釋放與創造性破壞,創新能力越強則新活動產生越快,找到新的增長路徑,從而增強區域經濟韌性(Martin et al,2015)。因此,當地區環境發生變化時,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能夠促進區域經濟韌性。

基于此,提出假設2:

多中心空間結構通過提升技術創新水平增強區域經濟韌性(H2)。

其二,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增強。首先,多中心空間結構能夠帶來了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區域空間結構的演變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空間上的支撐并產生一定的引導作用。區域空間結構多中心化發展,通過集聚效應、知識爆炸等因素促進產業結構向著更加高級合理的方向發展,低效率的資源配置方式將會阻礙相關產業的跨地區轉移,而多中心模式下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田超,2015)。已有研究證明網絡狀的多中心空間結構能夠推進區域城市之間分工的優化,使得城市間的競爭是雙贏而不是零和博弈,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劉修巖等,2017)。這表明多中心空間結構下,區域內產業間的相互碰撞、相互競爭,可以有效避免資源的浪費,緩解中心區域的擁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帶動了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其次,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也會影響區域經濟韌性。既有研究也提供了這一重要佐證,如Martin et al(2015)發現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韌性正相關,而且區域內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程度越高,經濟運行越平穩,當受到外部沖擊時恢復到原有狀態的時間就越短(譚俊濤等,2020)。其主要原理在于:由于不同地區的產業結構存在差異,在面對沖擊時地區產業結構抵抗能力通過產業鏈分工的環節會對空間內其他系統產生影響。而產業結構的升級不僅能夠使得空間系統之間的相互傳導加速,更能夠增強系統間的聯結性,增強地區經濟抵抗沖擊的能力。

基于此,提出假設3:

多中心空間結構通過產業結構升級來增強區域經濟韌性(H3)。

三、模型構建、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一)模型構建

為了驗證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效應,構建如下基準回歸模型:

其中:resiit為區域經濟韌性;polyit為基于首位度計算的多中心指數;Xit為其他可能影響區域經濟韌性的控制變量;α和β分別為多中心指數和其他控制變量的估計系數;μi為省份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誤差項;i和t分別為省份和時間;C為常數項。

為了識別多中心空間結構與區域經濟韌性之間的作用機制,使用中介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具體采用溫忠麟等(2005)提出的“三步法”進行檢驗。為此,在上述式(1)基礎上建立式(2)和式(3)方程:

其中:Mit為中介變量技術創新水平和產業結構升級;ρ、θ1、θ2為待估參數,其余變量和符號的含義與式(1)相同。

上訴基準估計結果僅反映了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平均影響,屬于平均效應,事實上區域經濟韌性往往也存在分布異質性。為進一步驗證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影響的分層差異,將采用分位數回歸法對此進行分析,構建以下分位數估計模型:

其中:resiit,q和polyit,q分別為第i研究對象在q分位數上的經濟韌性和多中心指數;αq為q分位數上變量影響系數,通過αq在不同q分位數上的變化趨勢判斷分層差異情況。

(二)變量選取

一是被解釋變量。對于區域經濟韌性的計算關乎本文實證的研究,現有文獻對區域經濟韌性的測度主要使用反映經濟沖擊程度的核心變量來表征,如GDP、就業、貿易等。比如利用地區生產總值或就業人數的變化率來計算,用地區的變化率比上全國的變化率來反映經濟韌性強度,這種方法主要側重與全國指標的比較。還有通過部門就業和失業人數比例變化來測算經濟韌性的強度,借助勞動人口的就業變化來反映。本文認為以就業作為核心變量測度經濟韌性相比GDP 更能反映經濟的變化情況。因此借鑒趙春燕和王世平(2021)的方法,以2008 年各地實際GDP 增長速度為基準,算出各地每年實際GDP 增速與2008 年區域實際GDP 增速的差值,以此表示經濟韌性(resi)。resi所代表差值越大說明經濟韌性越弱,反之,經濟韌性越強。同時,為了進行穩健性檢驗,利用各地方每年經濟韌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對差值進行標準化處理,測算出標準化后的經濟韌性,用resi1表示,具體的公式如下:

二是核心解釋變量。目前對于多中心空間結構的測度主要從形態學、功能學和城市治理范疇展開,基于數據樣本的可獲得性,借鑒鄭建鋒和陳千虎(2019)的形態學測度思路,利用省域層面的城市首位度指數對我國區域的多中心性進行測度。目前,關于城市首位度的計算主要方法有兩種:一是計算一定數量城市市轄區之間的規模比,比如“兩城市指數”①兩城市指數:用首位城市與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規模之比的計算方法,S=P1/P2。,還有“四城市指數”②四城市指數:用首位城市與第二、三、四位城市的人口規模之比的計算方法,S=P1/(P2+P3+P4)。、“十一城市指數”③十一城市指數:用首位城市與第二、三、…、十一位城市的人口規模之比的計算方法,S=2P1/(P2+P3+…+P11)。;二是衡量首位城市市轄區人口規模占整個城市人口規模的比重。考慮到地區發展的差異性,本文采用第一種方法中的“四城市指數”對城市首位度進行計算。具體測度公式如下:

其中:p1為首位城市的人口規模;pi為第i位城市的人口規模。由于采用“四城市指數法”,故i只取第2 到4 位的城市人口規模進行計算。poly取值范圍在(0,1],poly的值越趨近于0,省域內部的人口就越分散,表示省域內部越趨于多中心化發展;相反,poly的越趨近于1,人口越向首位城市集中,表示省域內部越趨于單中心化發展。

三是控制變量。①政府干預程度(govint),政府干預作為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的重要手段,在面對國內外沖擊的情況時,將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的穩定發展,使用地區政府一般性預算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衡量;②產業結構水平(indus),不同產業分布、變化情況將直接影響地區的經濟韌性,使用地區第二產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來衡量;③人力資本水平(hum),高等教育的投入是補充地區勞動力質量的重要來源,作為資本投入的一項重要指標,使用地區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占本地區總人數的比重來衡量;④交通基礎設施水平(infra),交通基礎設施越完善,區域間的商品貿易與貨物運輸也越便利,進而越有利于抵御消化沖擊的影響,使用地區人均道路面積衡量;⑤貿易開放程度(open),貿易開放程度越高,同外部之間的相互關聯程度就越強,從而對于經濟體而言就越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影響,使用地區的進出口總額來衡量;⑥城鄉收入差距(ingap),城鄉發展的不協調將到不利于地區經濟的發展,使用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之比來衡量;⑦固定資產投資(inves),一個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將反映地區的經濟實力,使用地區固定資產總額來衡量。

四是中介變量。對于技術創新水平,借鑒徐圓和張林玲(2019)的方法,采用單位GDP 發明專利數量來表示,即使用發明專利的數量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來衡量;由于專利數量存在申請量和授權量的差異,為了使結果更加穩健,本文將兩種情況都納入計算,使用單位GDP 發明專利申請量(gtch1)和單位GDP 發明專利授權量(gtch2)進行檢驗。產業結構升級(istruc)采用第三產業增加值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進行衡,比值越大說明第三產業占比越大,表明產業結構越高級化。

(三)數據來源

使用數據來自2001—2017 年全國各省的統計數據,相關的數據來源包括各省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社會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及EPS(Economy Prediction System)全球統計數據/分析平臺中的《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庫》。其中互聯網普及率來源于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在樣本選擇方面,由于多中心空間結構計算方式的限制,剔除了北京、上海、天津及重慶4 個直轄市;同時由于數據缺失,不包括港澳臺地區,最終以27 個省份作為研究樣本。表1 為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1 描述性統計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基準回歸

本部分所有估計結果均來自于stata15.1 計量軟件的分析。首先分別用隨機效應模型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根據Hausman 檢驗結果,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基準回歸。表2 中(1)列~(8)列為最小二乘法(OLS)估計結果。(1)列研究結果表明,沒有納入控制變量時,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系數為0.0155,影響系數為正且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即多中心空間結構能夠顯著增強區域經濟韌性。在依次加入控制變量后,(8)列多中心空間結構變量系數為0.0093,系數較納入控制變量前變小但依然在1%的統計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在加入控制變量后,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的促進作用仍然顯著;即在其他條件不變得情況下多中心空間結構每提高1 單位,區域經濟韌性約顯著增加0.93%。研究假設1(H1)基本得到初步證實。

表2 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

(二)內生性檢驗

考慮到上述基準估計結果可能存在內生性問題,如遺漏變量、雙向因果、測量誤差等問題。盡管多中心空間結構可以影響經濟韌性,經濟韌性也可能反向影響多中心空間結構及以后的多中心空間結構發展水平,但現在的經濟韌性不能影響過去的多中心空間結構。因此,為了準確識別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主要使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2sls)進行內生性檢驗,并運用多中心指數(poly)的滯后一期(L.poly)和滯后二期(L2.poly)作為工具變量(IV)來消除可能產生的內生性影響。回歸結果見表3。第(1)、(2)列為多中心指數滯后一期的檢驗結果,第(3)、(4)列是滯后二期的檢驗結果。

根據表3 中結果可得,第一階段L.poly回歸系數顯著為正,通過了工具變量與解釋變量的相關性檢驗。第二階段中LM 統計量的p值小于0.1,拒絕工具變量與內生變量無關的假設;WaldF值大于臨界值16.38,說明工具變量與內生變量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即不存在識別不足的問題。因此,綜合兩階段的檢驗結果,不存在弱工具變量的問題。模型中poly的回歸系數為正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整體上多中心空間結構可以增強區域經濟韌性,與上述基準結論一致。

表3 內生性檢驗結果(工具變量法)

(三)穩健性檢驗

為了進一步驗證基準回歸結果是否穩健,采用經濟韌性的替換指標來進行回歸。具體選擇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EPU)和標準化后的經濟韌性指標(resi1)進行穩定性檢驗。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EPU)主要用來反映經濟和政策的不確定性。根據已有研究,經濟政策不確定指數與實際宏觀經濟變量(如經濟增長和就業率)有顯著的反向關系。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越大,表明經濟體面對沖擊時及時靈活地調整經濟政策難度越大,反映出經濟韌性越弱,反之越強。因此,選其作為經濟韌性的替換指標進行回歸。將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取對數(lepu)和標準化后的經濟韌性指標(resi1)代入式(1)進行回歸,具體的結果見表4。結果表明多中心指數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多中心指數越大,經濟政策不確定指數越大,反映出多中心化程度越高,經濟韌性越強。同理,標準化后的resi1代入回歸方程得到的系數符號和基準回歸的結果相同,都顯著為正,這表明上述基準回歸結果是穩健的。

表4 穩健性檢驗估計結果

(四)中介機制檢驗

前述的基準回歸結果表明多中心空間結構與區域經濟韌性存在顯著正向影響的關系,而其中具體影響路徑如何?本文通過對中介變量技術創新水平和產業結構升級來檢驗多中心空間結構與區域經濟韌性的傳導機制。回歸結果見表5。

在表5 中,(1)~(4)列為技術創新水平的檢驗結果,(5)、(6)列為產業結構升級的檢驗結果。從表5 中(1)列可以看出,多中心指數(poly)對以單位GDP 發明專利申請量衡量的技術創新水平(gtch1)的影響系數為-1.5349,通過了5%顯著性水平檢驗,由于多中心指數越低表示多中心程度越高,因此表明多中心化程度越高可以顯著提高地區技術創新水平。同時,(2)列中技術創新水平(gtch1)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表明技術創新可以增強地區經濟韌性,且多中心指數(poly)顯著為正,由此可見多中心結構可以通過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來增強地區經濟韌性。同理,在(3)、(4)列中,以單位GDP 發明專利授權量衡量的技術創新水平(gtch2)的回歸系數依然顯著,表明技術創新作為多中心空間結構與區域經濟韌性的中介機制檢驗結果穩健。因此,假設2(H2)成立。

表5 中(5)列結果表明,多中心指數(poly)對以產業結構升級(istruc)的影響系數為-0.0164,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多中心化程度越高可以顯著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而且(6)列中產業結構升級(istruc)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表明產業結構升級可以增強地區經濟韌性,且多中心指數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綜合可以得出,多中心性可以通過產業結構升級來提高地區的經濟韌性,假設3(H3)成立。

表5 技術創新水平與產業結構升級中介機制檢驗

五、拓展分析:不同維度上的異質性比較

(一)不同區域與經濟發展水平下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的異質性影響

考慮到中國的不同區域之間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即不同區域之間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根據樣本所處區位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樣本分別進行回歸,回歸結果見表6 中(1)~(3)列。從(1)~(3)列結果可以看出,各個區域間多中心空間結構對經濟韌性的影響存在區域異質性。其中僅東部地區多中心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在東部地區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顯著,而在中西部地區影響不顯著。本文認為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與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多中心化程度受到地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東部地區更有能力同時發展多個中心網絡,對區域經濟韌性影響更顯著。據此,進一步研究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帶來的異質性影響。

為檢驗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多中心空間結構對經濟韌性影響的異質性,按照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進行分組,把人均GDP 的對數作為經濟發展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標,高于其平均值歸為高經濟發展水平組,低于平均值歸為低經濟發展水平組,回歸結果見表6 中(4)、(5)列。而根據(4)、(5)列的結果可以看出高經濟發展水平樣本組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在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方,多中心空間結構增強區域經濟韌性的作用越明顯。

表6 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在不同區域與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回歸檢驗

(二)不同分位數水平下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的異質性影響

前述驗證了多中心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增強地區經濟韌性,但是這只是平均意義上的結果。進一步根據經濟韌性強弱程度進行分層分析,具體使用分位數回歸方法,檢驗在經濟韌性的不同分位數上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的作用程度。為全面反映不同經濟韌性強度的分層差異,選取了具備代表性的5 個分組:高經濟韌性(10%)、中高經濟韌性(25%)、中等經濟韌性(50%)、中低經濟韌性(75%)及低經濟韌性(90%),回歸結果見表7。

從表7 的結果可以看出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存在顯著的差異性特征。具體而言,隨著分位數的提高,除高經濟韌性(10%)、中高經濟韌性(25%)組外,多中心指數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表明多中心空間結構顯著提升了區域經濟韌性,但對于經濟韌性比較高的地區作用不明顯。從分層差異來看,在中等經濟韌性(50%)、中低經濟韌性(75%)及低經濟韌性(90%)水平上,多中心指數的系數不斷變大,這意味著盡管多中心空間結構增強了區域經濟韌性,但是增強的效果更多地體現在經濟韌性比較薄弱的地區,這可能是由于對于經濟韌性較強的地區各方面的資源稟賦已經比較充裕,對于多中心空間結構帶來的影響不明顯,而經濟韌性薄弱的地區本身資源稟賦比較欠缺,多中心的發展模式更能對教育、技術、信息等資源進行互補,從而對區域經濟韌性產生影響。

表7 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在不同分位數上的回歸檢驗

六、結論與啟示

(一)主要結論

本文基于不確定的內外部環境分析構建了多中心空間結構影響區域經濟韌性的理論機制,并采用省級面板數據對多中心空間結構作用于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路徑進行了探索,拓展了多中心空間結構經濟影響的相關文獻。主要結論如下:第一,多中心空間結構整體上可以顯著增強區域經濟韌性,對該回歸結果進行內生性和穩健性檢驗后,結論依然成立。第二,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增強效應主要通過地區的技術創新水平和產業結構升級來實現,提升技術創新水平和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將有助于增強地區抵御沖擊和適應沖擊的能力。第三,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的促進作用存在異質性。區域分樣本估計結果表明在東部地區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多中心空間結構提升區域經濟韌性更顯著,而在中西部地區及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效果不顯著;進一步通過分位數回歸發現,多中心空間結構在經濟韌性處于較低狀態時對增強地區經濟韌性的作用更大,但隨著地區經濟韌性的增強,多中心空間結構的作用將不再明顯。

(二)研究啟示

綜合上述結論,得到如下政策啟示:一是利用多中心空間結構的發展模式增強地區經濟應對風險沖擊能力。在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全球背景下,構建多中心空間結構網絡可以提高區域的經濟韌性,使得區域應對沖擊的抵抗力、適應和復原力得到提升。因而,在區域規劃布局中,要制定合理有序的空間組織結構,在省域空間大尺度上,應該著重構建多中心城市網絡化解經濟發展的風險沖擊。二是積極推動技術創新水平提升和產業結構升級,實現技術創新水平提升和產業結構升級相輔助,發揮多中心空間結構發展的輻射作用;在技術交流、產業轉移、結構變化方面加以互聯互通,充分共享多中心空間結構下的經濟紅利。三是由于多中心空間結構對經濟韌性具有異質性,因此,政府需要制定差異化政策。對不同地區、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及不同經濟韌性程度地區的多中心空間結構進行調整優化,不過分追求單中心形式特大城市的出現,注重發展更為分散的多中心空間結構。

猜你喜歡
區域水平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今日農業(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張水平作品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加強上下聯動 提升人大履職水平
人大建設(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32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域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電測與儀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區域
民生周刊(2012年10期)2012-10-14 09:06:46
做到三到位 提升新水平
中國火炬(2010年8期)2010-07-25 11:34: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熟女日韩精品2区|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啪啪永久免费av|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一线天|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8090午夜无码专区| 欧美在线视频a|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欧美无专区|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欧美国产三级| 精品三级网站|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亚洲天堂网视频| 欧美高清三区|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一级片免费网站|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99热线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福利在线| 欧美在线黄|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91在线精品|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久久semm亚洲国产|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国产理论一区|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青青国产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欧美色亚洲|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5555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