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閩
摘 要 詩歌教學一直以來都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傳統模式下的詩歌教學是教師向學生單方面的知識“灌輸”,學生缺乏足夠的興趣和熱情,造成教學效果不佳。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創新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其根本目的是在提高詩歌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同時,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從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創新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出發,探討了詩歌教學創新的有效策略,以期使詩歌教學更有成效性,讓學生真正走進詩歌詩畫的世界,并從中培養學生語文學科素養。
關鍵詞 高中語文 詩歌教學 創新思考
教學創新是高中語文課程目標的明確要求,詩歌在拓展學生文學視野、陶冶學生情操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創新中首先要具備勇于創新的精神,依據教學目標,制定科學的教學策略、優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詩歌創新教學中感知詩歌的魅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內驅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1.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新課改下,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創新也應遵循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時間,積極發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所設計的創新活動要立足于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和實際需求,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經驗和方法去探索發現新的知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2.和諧民主性原則
學生氛圍和學習環境能夠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性的影響。在高中語文詩歌創新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一種和諧、平等、友善的師生關系,彼此尊重、理解、信任。教師要營造人人平等的課堂氛圍,也要讓學生感受到與教師的平等,從而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切實解開學生的各項束縛,讓學生想說便說,消除過往學生的緊張感、畏懼感,便可更好地開發學生詩歌方面潛能。
3.滿足個性化發展原則
創新型人才都具有自己的個性,創新的本質就是創造,核心素養理念下的詩歌教學,尤其需要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因此,高中語文詩歌創新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和關注學生個體化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經驗水平、能力差異、興趣愛好等,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比如,在對詩歌的鑒賞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對詩歌有不同的解讀,只要沒有超出詩歌主框架,教師就不必對答案做出硬性規定,這樣才能更好的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
4.自主探究性原則
語文課程改革提出了探究的重要性,自主探究應該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具備的能力。詩歌教學過程中避免“一刀切”現狀產生,教師要在全面認知學生學習狀況基礎上,積極帶領學生尋找更好的學習方式,重點關注學生的個人成長。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種深入探究的氛圍,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時間,鼓勵學生去探究詩歌的意境和傳遞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詩歌鑒賞環節,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詩歌展開探討、進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取人之長補已之短,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1.更新教學理念,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與學生形成教學相長的民主式師生關系。教師的詩歌創新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對詩歌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掌握情況,更要重視學生在詩歌學習中受到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去感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在美好的情感態度中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教師的專業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詩歌創新教學的成效性,教師有必要進行自身專業素養的不斷提升。教師要盡量多的閱讀與詩歌相關的書籍,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體系。
2.加強誦讀教學,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詩歌節奏鮮明、語言精煉、感情豐富,意境深遠,詩歌的核心就是通過凝練的文字向人們傳遞豐富的情感。詩歌中的語句常會運用比喻、夸張、擬人、對偶、借代、寄寓等修辭手法,在一定的韻律下飽含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師在詩歌創新教學中加強誦讀教學,讓學生用誦讀詩歌的方式,切身感受詩歌的韻律美、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想要對詩歌加強認知與理解,便不能脫離詩歌誦讀這個環節,教師要樹立這樣的教學意識,從而為學生更好誦讀詩歌、感悟詩歌提供機會和創造條件。
詩歌誦讀并不是簡單的照本宣科,而是要正確的、流利的、有感情的進行誦讀,把握詩歌的思路和節奏、品讀詩歌的語言和特色、感悟詩歌的意境和情感,領略詩歌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將紙上文字轉變為內心的情感。誦讀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注力,誦讀的過程需要學生口、耳、眼、腦同時參與,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注度,學生的情感也容易被調動起來,豐富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詩歌誦讀中去吸收、去消化、去感知,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詩歌積極生活態度和價值理念影響,使學生形成對事物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3.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
古詩文創作距今久遠,無論是字詞的使用還是典故、韻律的運用與現代文都有一定的差異,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困難。情境教學法指的是教師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情境,將抽象的理論知識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現出來,使學生進入到特定的情節或氛圍中,讓學生有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情境教學法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有效創新,高中古詩文教學尤其適用這一教學方法。
營造詩歌教學情境的方式豐富多樣,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學技術向學生講解詩詞的創作背景、詩人的人生閱歷等,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意境和情感。或是運用音樂來烘托詩歌的氛圍,比如誦讀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時可以播放《琵琶語》來表達哀怨的氣氛;誦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時可以播放《春江花月夜》來呈現優美而傷感的意境,等等。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學生對詩文的解讀和演繹,使人物形象鮮明立體并擁有了生動的故事情節,調動學生對教學活動的積極自主的參與性,增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同時強化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掌握,在角色演繹中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4.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發展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要立足于課堂教學,以教材為依據,同時教師要進行教學內容的有效開發、拓展和利用。在此基礎上,引入多元化教學模式,為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提供支持。
教師可以在詩歌教學中廣泛運用群文閱讀、對比閱讀等閱讀模式,鍛煉學生對信息的篩選、分析、歸納等能力。例如,新課改后古詩文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占據了更大的比重,教師在進行杜甫的《登岳陽樓》教學時,可以將作者的《登高》和《春望》作為群文閱讀教學的素材,通過作者寫作時間、寫作地點、描寫景物等,更深刻的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或是針對同一作者、或是針對相同意象、或是針對同一主題等,進行群文閱讀的靈活組建;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古詩詞派別時,可以拿不同派別的作者或者代表作進行對比教學,比如山水田園派與邊塞詩派進行對比、現實派跟浪漫派進行對比、宋詞中的婉約派與豪放派進行對比,等等,將不同的派別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各自的特點就明了了,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掌握。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閱讀策略和閱讀能力的同時,有效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
[作者通聯:山東青島第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