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斌 唐啟源 李迪秦 黃敏 王慰親
[摘 要] 為滿足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針對畢業實習模式方式單一、過于集中,實效性不強,不能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學生、不同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等問題,從提高畢業生職業規劃效果的角度出發,提出面向多元化社會需求,建立點對點、分散化、有針對性、專業性更強的畢業實習模式,從學校教學規劃和實踐課程入手,以適應就業為目標進行有效調整;重點在于依托學校已有的教學基地及其數量眾多的“土專家”,與科研院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技部門及行政村聯合建立科研合作型、實體經營型、技術推廣型、基層綜合服務型的畢業實習模式,優化評價方式,進而促進畢業生快速走上工作崗位。
[關鍵詞] 農科類本科生;畢業實習;社會需求;鄉村振興
[基金項目] 2019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項目(201910537008gg);2018年度湖南農業大學教改課題“基于多元化社會需求的作物類本科生畢業實習模式的再探索”(B20180604)
[作者簡介] 鄭華斌(1982—),男,湖南永州人,博士,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講師(通信作者),主要從事水稻高產生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24-0120-04 [收稿日期] 2021-08-04
農科專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目的是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突出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職業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1]。這樣的人才既具有較深厚的知識基礎、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具有將理論知識加以轉化和應用的實踐能力,以及在其從事領域的創新能力[2-4]。此外,隨著農業向機械化、規模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迫切需要一大批“面向農業、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直接服務于農業一線生產、管理、經營和技術推廣的應用型人才[5]。現代農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包括專業口徑的拓寬、知識面的拓寬,外語、計算機、法律及人文社科知識的強化,實踐能力、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基本能力的提高,以及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等[6]。
農科類畢業生的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已成為用人單位首選的一個重要條件,這就要求大學生不但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需要有較強的實踐技能[3]。通過對河南農業大學2016級本科畢業生及用人單位的調查表明涉農專業整體就業率樂觀,高于各專業平均水平;但農村背景畢業生就業率明顯低于城市來源的畢業生;同時,涉農專業認可度有待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自信心仍需加強[7]。從對本科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分析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畢業實習環節在人才培養上的重要性。回顧前人研究結果,以“畢業實習”和“本科生”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檢索發現,共有125篇論文,大部分文獻都是涉及臨床、藥學、園藝等要求實踐技能熟練的專業[8-12]。這與農科類專業的本科生要求非常相似,只是實踐面向的對象、產業有所不同,但對如何根據農科專業本科教育培養人才的目的開展行之有效的畢業實習的理論體系構架和實例驗證相對較少[13,14]。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畢業以后進入社會尋找適宜崗位的能力,滿足社會多元化的需求,在本科生畢業實習環節,開展基于社會需求的畢業實習新模式的再探索,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畢業實習的主要形式及其不足
現有的農科類本科畢業實習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其一是“分散模式”,即參與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根據指導教師科研項目需求進行畢業實習;其二是“集中模式”,即集中一起,在教育單位教學實習基地,根據所在專業要求進行畢業實習。但隨著社會科學技術與經濟文化的發展,這樣的畢業實習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需求,其主要弊端體現在。
1.有限性。教師在學生較多時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需要,“僧多粥少”,不能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科研活動和實踐技能的機會,完成畢業實習。
2.無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期望,在現實與學生興趣愛好間的無差異性情況下,統一參與科研項目,完成畢業實習,很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起學生的興趣愛好,發揮學生的特長。
3.實習時間和作物生長周期不完全吻合,導致難以形成對農作物完整生長周期的了解。農作物自然生長周期較長,農科類學生的畢業實習時間相對較為固定,難以與農作物的完整生長周期吻合,從而導致實踐效果打折扣。
4.缺乏專業的職業規劃指導,學生就業規劃模糊不清晰導致畢業實習缺乏明確目標。許多畢業生對就業情況不甚了解,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或者隨波逐流沒有去到適合自己的實習地,或者沒有明確的就業意向只想考研等回避實習,導致畢業實習效果不佳。
5.與社會多元化需求間的矛盾。由于有一半以上的本科生畢業后將直接進入社會,從事的是非專業性的工作,這種過于單一的知識面、知識結構與實踐經驗,難以滿足多元化的社會需求,加大了學生就業難度。
6.畢業實習指導教師知識結構、生產經驗有限,難以全面指導學生按照社會需求完成畢業實習,讓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實踐經驗與技能。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發展,這樣的畢業實習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需求。這些模式現存的主要問題是方式單一、過于集中,不利于不同專業、不同學生個體、不同用人單位開展有針對性的畢業實習,畢業實習的最終目的無法實現,也無法達到農科專業本科教育培養人才的目的。
二、畢業實習改革的總體思路
畢業實習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兩個根據一個確定”。即為了提高實習實效性,根據農科類本科畢業生自身實際與職業規劃、根據農業植物生長習性,在畢業生明確就業方向、加長畢業實習周期(將教學實踐和畢業實習有機融合)的基礎上,確定實習方向和實習場所,以提高畢業實習的實用性,為畢業生未來就業提供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1.明確畢業實習目的,做好自身專業與興趣有機結合的職業規劃。農科類本科畢業生未來的職業去向較多。哪些更適合畢業生,要充分結合畢業生的專業、特長與興趣點。教師要做好畢業生職業規劃的指導工作,幫助他們梳理自身情況,明確畢業實習的重要性,選擇更符合職業規劃的實習方式。
2.提供多元化的實習場所,更精準地滿足畢業生實習需求,以達到更好的實習效果。適度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公司或農業莊園已不再是單單的種植業或養殖業,更多的是同時包括種植業、養殖業、水產業及觀賞農業或休閑農業的綜合性農業企業,對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更高[15]。同時,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提高了對農科類本科畢業生的知識與技能要求。因此,面向多元化社會需求,建立點對點、分散化的畢業實習,依托學校已有的教學基地及其數量眾多的“土專家”,與科研院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技部門及行政村建立廣泛的合作培養,優化評價方式,進而促進畢業生快速走上工作崗位。
三、構建新型農科類本科生畢業實習教學模式
1.提供多維度的畢業實習方向和場所,多元化滿足畢業生實習需求。(1)科研合作型。進一步打造培養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研究型人才。農科類本科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科研院所合作培養型畢業實習不僅注重學生職業素質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還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學生通過在科研院所參與科研,參加各項試驗的觀察記載,在試驗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2)實體經營型。培養新型農業經營實體的經營型人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推動力量,主要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如作為湖南省優秀實習教學基地和國家農科教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的湖南隆平種業有限公司實習基地,每年面向種子專業學生提供實習平臺,使學生在基地進行雜交水稻制種關鍵環節實習,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公司最先進和行業最需要的知識,而且培養了實踐操作技能和愛崗敬業精神,學生參加工作后適應性強,能夠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3)技術推廣型。打造服務農業生產一線的技術推廣型人才。農技部門是推廣農業技術的重要機構,是引進和推廣新理念、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機具等的主體,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員才能全面掌握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并進行技術和方法屬地化。因此,農技部門跟幫帶式畢業實習,能夠讓畢業生了解現有農業技術的推廣過程及其方式方法,且在跟幫帶過程中運用和掌握專業知識,同時,了解現代農業生產的技術需求,有效提升學生的業務能力和素質。(4)基層綜合服務型。培養服務于“三農”的復合型人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體是行政自然村,囊括了農村、農業、農民的“三農”問題,涉及面廣,需要較強的組織管理和協調能力,而這類人才的培養,具備農業基礎知識是首要前提。學生通過了解農村各種組織的運作流程,參與村級事務,深入了解“三農”問題的方方面面,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現代化、品牌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農業增收、農民增效等問題有感性認識和初步了解,方能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策略,為畢業生的職業規劃和事業發展奠定基礎。
2.開展以專項實踐為核心的實習方式。為提高學生的畢業實踐能力,畢業實習不僅可以通過考慮未來的工作方向和場所的形式,還可以選擇通過專項實踐的方式提高畢業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畢業生將以課題要求為導向,自行選擇適合的實踐場所,通過教師的引導,通過全環節(生產實踐)過程的接觸,以開放的形式,由學生自行設置實踐體系、做出實踐安排、使用設備儀器等,充分將教學理論內容融入實踐。這種畢業實習方式,充分發揮了畢業生的實踐積極性和能動性,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將知識積累充分轉化為實踐。
3.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計劃,將教學實踐和畢業實習相結合,提高畢業生對農科作業全過程的實踐參與。教師應以就業所需知識的積累為教學導向,畢業實習是學生進入職場的關鍵銜接階段,如果該項工作僅浮于表面又實習很短時間將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和目的。例如農作物的新品種培養,如果學生的實習僅從種植開始參與月余,學生的實習效果只能停留在對種子植保和萌芽階段生長情況的認識,很難對整個農作物培育過程有全面的了解,這將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在授課前應綜合考慮學生實習的知識構成需要和時間,根據學生畢業實習的方向提前擬定教學計劃,確保學生能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知識學習和實習實踐積累。同時,為了使實習真正反映教學效果,學校應盡可能地延長實習過程,可將日常教學實踐與畢業實習相結合,采取分階段、分步驟,內容相連環環相扣的實踐形式,一方面可提高教師的傳授過程和學生知識積累的連續度,將教學和實踐有機地結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實習單位對學生有足夠的考查時間。
結語
本文在經濟社會需求多元化及農業轉型期背景下,對農科類本科生畢業實習模式進行再探索,根據學校農科學本科生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畢業實習改革的總體思路,并提出構建新型的畢業實習體系,以期助力“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應用型、復合型農業人才培養模式。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要求農科院校從教學任務和教學實踐入手,并輔之以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根據畢業生的專業特長和興趣,提供各種畢業實習場所和模式,提高畢業實習的實際意義,為畢業生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當然,這其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完善,我們將繼續不斷地努力。
參考文獻
[1]胡黃卿,陳菲莉.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J].硅谷,2008,(11):62.
[2]段麗君,李國元.地方本科高校農科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證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24):37-39.
[3]劉犇,劉蘇銘.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農科專業辦學的困境、挑戰與發展[J].教育教學論壇,2017(52):238-239.
[4]聶志平,張賢木.農科院校法學本科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29(10):71-74.
[5]劉在洲,徐紅,李應軍.農科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局限及改革思路[J].高等農業教育,2011(7):3-7.
[6]范守信.現代農業發展的背景下高等農業本科人才培養的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06.
[7]閆怡寧.省屬高校涉農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6.
[8]王曉丹,張美芬,張利峰,等.臨床護理路徑在護理本科生畢業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8(10):81-83.
[9]杜卓,劉飛蝶,吳劍峰,等.我校大三藥學專業本科生畢業實習觀念及就業意向的調查分析[J].中國藥房,2017,28(12):1588-1591.
[10]金越,孫慧君,呂莉,等.多元化模式構建創新型應用型藥學專業人才培養實踐平臺探索[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30):67-70.
[11]張菊平,李秀珍,陳雙臣,等.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園藝專業畢業實習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18):140-141.
[12]盧碧玉,馬志軍,杜卓,等.藥學本科生在畢業實習前的觀念及心態調查[J].廣州醫藥,2016,47(5):57-59.
[13]謝春瓊,魏蘭芳,張乃明,等.農科院校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初探[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68-71+88.
[14]劉芳,魏戰勇,吳華,等.提高農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索[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5):94-95.
[15]胡宏祥,徐啟榮,何方,等.農科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人力資源管理,2010(2):114-115.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Graduation Practice for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ENG Hua-bin, TANG Qi-yuan, LI Di-qin, HUANG Min, WANG Wei-qin
(College of Agronom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graduation practice, such as the mode of graduation practice is single and too concentrated, and it cannot meet the talent needs of different majors, different students and different employer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face the needs of the diversified social needs, establish a point-to-point, decentralized, targeted and more professional graduation practice mode, and make some adjustments in the teaching planning and practice courses of our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employment. We should rely on the existing teaching bases of our university and a large number of “local experts”. We should work together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partments and villages to jointly establish a graduation practice mode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substantial operation, the technology promotion and the grass-roots comprehensive service, optimize the evaluation method, so as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s; graduation practice; social needs; rural revit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