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映宏,陳 郎,陳靜文,吳秀麗,李顯蓉
(1.西南醫科大學,四川 瀘州 646000;2.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四川 瀘州 646000)
結直腸癌(CRC)是消化系統腫瘤中常見的惡性腫瘤,2019國家癌癥數據調查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高達9.88%與8.00%[1]。腸造口術是目前治療結直腸癌的有效方式之一,通過切除肛門及周圍病變組織,在腹壁上形成腸造口,以代替原來的肛門進行大便排泄[2]。目前,我國造口患者已超過百萬,每年仍以10萬例的速度快速增長,年增長率為4.2%,且仍有增加的趨勢[3]。腸造口術后,患者的身體、心理及社會生活各方面都受到極大挑戰,不僅影響自身的生活質量和疾病的恢復,給照顧者也帶來了極大的照顧壓力[4-5]。在患者從疾病診斷至居家康復的過程中,照顧者均體現重要的作用[6],他們在面對親屬患病這一應激狀態下,不僅需要對患者進行情感相關支持、生活起居及疾病照顧,還要主動承擔家里的經濟支出及醫療費用,其精神、經濟、生活壓力都大大增加[7]。文獻計量學是一門運用數學、統計學等計量方法分析文獻信息的分布、數量關系、變化規律,并進而探討科學技術的某些特征和規律的學科[8]。為了解我國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研究現狀及進展,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分析法對國內近年來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相關文獻進行分析,以期為今后的進一步研究和發展提供信息與方向。
1.1資料
1.1.1文獻來源 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知網)、萬方數據庫和維普數據庫建庫至2021年5月與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相關的文獻。
1.1.2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文獻納入標準:(1)發表時間為建庫至2021 年5月;(2)與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相關的文獻。文獻排除標準:(1)重復發表的文獻;(2)內容與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不相關的文獻;(3)研究數據不全的文獻。
1.2方法
1.2.1文獻檢索策略 以“大腸癌”OR“結直腸癌”OR“消化道腫瘤”并含“照顧者”OR“照護者”作為題名或關鍵詞在各數據庫檢索。按納入與排除標準,首先對文獻的題目和摘要進行初步瀏覽,確定是否納入;如摘要較為模糊,不能確定是否納入,則進行全文瀏覽再決定是否采納。
1.2.2文獻的錄入與分析方法 采用Endnote 22.0進行文獻的導入與去重,并通過Excel表格對文獻資料進行提取,內容包括:發表年份、收錄期刊、研究設計類型、資金資助情況、第一作者單位、作者地區、關鍵詞等方面。同時采用Bibexcel、Ucinet對所需要的資料進行提取與分析。遵循共詞聚類的要求,通過Bibexcel對提取到的關鍵詞生成詞篇矩陣。最后將矩陣數據導入Ucinet進行分析,根據軟件計算結果并結合所學專業知識進行資料的分析解讀。
1.2.3質量控制 由兩名研究者根據關鍵詞對文獻進行檢索與篩選,結合納排標準對符合的文獻進行信息錄入;并評價文獻的研究對象、相關指標及統計方法是否正確。
2.1文獻數量及發文時間 根據擬定的檢索方法和文獻的納入與排除標準對納入文獻進行逐一閱讀,最終篩選出有效文獻90篇。從建庫至今,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相關文獻的發文量整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第一篇文章發表于2012年,此后呈逐年遞增的趨勢,相關文獻在2018—2020年間發文量快速增長。因文獻進行檢索的截止時間為2021 年5月,所以該年份所納入的文獻不是完全統計值。
2.2文獻期刊分布 除16篇碩士論文外,其余文獻發表于國內50種期刊上,按期刊發表的文章數量進行排序,刊載3篇以上的期刊共6種,6種期刊的載文總量為23篇,占文獻總量的25.56%。其中載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中華現代護理雜志》共6篇,占文獻總量的6.67%;其次是《中國實用護理雜志》和《護理研究》各4篇。見表1。

表1 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相關文獻發文期刊分布(n=90)
2.3文獻研究類型 根據研究類型將90篇文獻分為:現況調查、實驗性性研究、質性研究、綜述、meta分析等,其中以現況調查為主,共計40篇(44.44%),縱向研究8篇(8.89%),干預性研究25篇(27.78%),質性研究7篇(7.78%),綜述5篇(5.56%),meta分析3篇(3.33%),量表編制2篇(2.22%),其中有4篇研究采用2種以上的方法。
2.4基金資助情況 90篇文獻中共有23篇基金文章,占25.56%。其中,國家級基金支持為2篇,省部級基金支持為8篇,市廳級基金支持為6篇,院校級課題支持7篇。分布于浙江、新疆、天津、四川、上海、山東、遼寧、江蘇、湖北、河南、貴州、廣西、甘肅、安徽14省。
2.5作者、機構及地區分布 90篇文獻共有作者240名,67篇文獻由兩名及以上作者共同完成,合著率為74.44%,高于醫學用戶領域的合著率(63.76%);文獻合作度為2.7,即平均每篇文章由2.7人合作完,低于醫學用戶領域的合作度(2.9)[9]。以第一作者所在機構進行統計,90篇文獻來源于64個機構。發文前5名的機構分別是:天津醫科大學(5篇,5.6%)、中南大學(4篇,4.4%)、南方醫科大學(3篇,3.3%)、北京中醫藥大學(2篇,2.2%)、山西中醫藥大學(2篇,2.2%)。其中有51篇外文文獻來自于臨床醫療機構,占56.7%。90篇文獻共涉及22個省,主要以湖南省發文量最多(11篇),其次是山東省(9篇)。見表2。

表2 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相關文獻發文地區分布(n=90)
2.6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 利用Bibexcel軟件對文獻的關鍵詞字段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關鍵詞共計161個,累計頻次404次。為使關鍵詞的聚類效果更加清晰明確,對意義相同的關鍵詞進行合并,對沒有實際意義或意義不具體的關鍵詞進行刪除[10]。根據高頻低頻詞界定公式[11]:n=√D(其中n為出現頻率較高的詞數,D為主題詞數量)。經計算,n=12.69,結合實際情況,本文最終將出現頻次大于或等于3的關鍵詞確定為高頻關鍵詞。將關鍵詞形成共詞矩陣,然后轉化為相異矩陣導入Ucinet軟件生成關鍵詞可視化網絡知識圖譜。網絡圖譜中不同的節點代表關鍵詞出現的頻次,節點越大說明關鍵詞頻次越高,節點越靠近中心且越大,說明越為研究熱點,在整個研究中地位較高。而節點與節點之間的粗細情況說明兩節點之間聯系的密切程度,連線越粗聯系越大。通過分析發現,“造口、照顧者、照顧負擔、生活質量、影響因素、照顧能力、焦慮、抑郁、自我效能、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等關鍵詞出現頻率高、相關性聯系較強。
3.1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研究數量及質量不斷提高且主要集中在護理領域 某領域研究論文發表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該領域的發展狀況。我國關于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近十年前才逐漸對該領域進行關注。目前相關文章數量較少,本研究顯示,第一篇文章出現于2012年,但發文量逐年穩步上升,尤其是2018—2020年相關文獻發文量突增,占發文總數的58.89%(53/90),表明我國的醫務工作人員逐漸意識到在“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下家庭照顧者在患者恢復疾病健康中的重要性。由于結直腸癌發病率與死亡率的增加、醫療制度的不斷改革、加速康復理念的深入發展與實踐,患者出院時間縮短導致獨自護理患者的任務加重,且結直腸癌治療的特殊性,照顧者不僅面臨著身體、心理及社會的各種負擔,還要學會專業性較強的造口護理,照顧任務繁重;同時結直腸癌的遺傳性較明顯,其照顧者多為患者的子女或父母,使得照顧者更易成為下一個患者。本研究通過對出版物的統計分析,發現90篇文獻共發表在國內50種期刊上,其中護理類期刊達32種,且排名前6位的期刊載文量為25.56%,均為護理領域的核心期刊,表明我國對于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護理相關領域。可能由于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家屬的接觸時間最多,較易發現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未被滿足的需求,從而開展相關研究。
3.2基金支持力度應加強 文獻質量的高低能反映該領域研究發展的深度與廣度,基金資助的論文是反映科研質量的客觀標準之一[12],不僅能反映該領域的發展趨勢與最新前沿,而且利于科研向更高質量前進[13]。本研究統計得出,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相關研究得到了不同級別基金的資助,以省市級資金資助為主,但受基金資助的文獻總體較少,僅占納入文獻的25.56%。且在2015年之前并無相關基金的資助,隨著結直腸癌發病率與死亡率的增加,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基金資助論文數量增加。申請基金的機構以醫學院校及其附屬醫院為主,其中學校37所,附屬醫院20所,共占63.00%,表明這些機構對照顧者的研究更加關注,希望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示政府及相關機構工作人員應從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以鼓勵學者對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護理人員也應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水平,達到申請更高級別課題資助的能力。
3.3研究方法及內容逐漸多樣 目前,關于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的研究方法逐漸多樣化,開展了現況調查、實驗性研究、質性研究、綜述、meta分析、問卷的研制與測評等,表明我國學者對于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的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的探索逐漸加寬加深,視角不再局限。但仍以橫斷面研究為主,主要圍繞照顧負擔、生活質量、社會支持、負性情緒、照顧能力及照顧準備度等開展相關影響因素的探究。其中,多數為照顧過程中負面影響的探討。但國際上越來越多學者的研究表明,照顧過程中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而關于我國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積極照顧體驗的研究較少,今后可開展相關研究。同時縱向研究的開展明確了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隨著患者病情及病程的變化,相關影響因素也隨之變化。關于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干預措施的研究內容也十分多樣,照顧者教練計劃、預警教育、續貫教育、聚焦解決模式、支持性干預等對于減少照顧者負擔、提高照顧能力等方面都有明顯作用,但如何將其推廣到臨床使用,仍值得思考。通過對照顧者的質性訪談發現,知識缺乏、照顧負擔重、連續性護理需求等是腸造口患者照顧者的主要訴求[14-16],但目前尚缺乏較統一的健康教育體系,多數醫院僅采用自編的小手冊滿足照顧者的知識需求。如今,我國互聯網行業高速發展,可借鑒國外學者聯合“互聯網+”對相關患者及照顧者進行管理及健康教育知識的傳播[17]。
3.4研究熱點和趨勢分析 本研究根據高頻與低頻詞界的預估方法統計高頻關鍵詞,并對其進行聚類分析,發現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的研究熱點集中在照顧者生活質量、照顧負擔水平、心理狀態及相關性研究;護理干預對照顧者影響;不同階段對照顧者產生影響的相關因素的探討。而且目前主要研究領域仍在護理領域,今后可拓寬研究范圍,如照顧者的自我健康管理,以及從衛生經濟學的角度將長期護理保險和照顧者的研究相結合。目前我國大力推動“互聯網+”與醫療護理相結合,已有研究表明,移動醫療在慢性病患者的照顧中能夠減低照顧者的負擔、提高照顧信心、優化照顧流程[18-19]。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在關注熱點研究的同時也應拓寬研究領域、增加研究的廣度及深度。
3.5研究局限 本次研究只選擇了國內知網、維普、萬方3個數據庫,尚未結合國外文獻進行比較分析,且由于相關研究文獻數量有限,在進行關鍵詞的共詞網絡分析時部分出現頻率較低的詞未被納入。但基于本研究的結論,可以大致了解近年來的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研究的現狀和發展狀況。
綜上所述,照顧者是患者疾病期及康復期促進患者健康恢復的重要人員,明確照顧者相關需求、照顧現狀及干預措施不僅可改變照顧者身體、心理及社會生活的結局,還會改善患者的結局[20]。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分析學方法對我國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分析總結,了解目前我國結直腸癌患者照顧者的研究現狀與熱點,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參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