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
在公共場合,你與老人有多少交集?多項調查顯示,當下的老人們變得越來越宅,很多老年人在社會上處于“隱形”狀態(tài),遭受著各種代際和人際關系的社會隔離,疏遠感、孤獨感侵襲著晚年生活。專家表示,要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就要想辦法鼓勵老年人走進并參與多樣化的活動,才能避免與社會“脫節(jié)”。
老年人因為不會使用健康寶,不會預約掛號,不會網上購物……要么無助地原地發(fā)呆,要么無奈地空手折返,這樣的畫面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英國就有一項針對2000名60歲以上老年人的調查發(fā)現(xiàn),由于年齡原因,他們感到自己在社會上“被隱形”了:買衣服、外出吃飯時最容易被忽視,經常找不到合適的商店和餐館;超過一半的老年人表示,年輕一代根本不想聽他們說什么,1/6的老年人甚至一年多沒與年輕人進行過深入交談,半數(shù)以上感覺與年輕一代“脫節(jié)”,社交媒體、音樂和新詞匯成了他們最不熟悉的東西。老年人的這種“隱形”在年輕一代的調查中也有所反映,76%的年輕人認為自己年長的親戚在社會上沒有存在感。在我國,獨居和空巢老人已超過1億,獨居空巢青年人數(shù)也突破9000萬,60%的年輕人開始擔心自己將來有一天也會“隱形”。
中國老年醫(yī)學與老年學會心理分會常任委員王會秋解釋說,老年人感覺自己“隱形”,其實是一種社會隔離感。心理學上的“社會隔離”,又叫社會孤立,是指個體在人際關系上處于孤立或被隔離狀態(tài)。許多事實和研究結果表明,動物或人類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如果長期處于被隔離或孤立狀態(tài),就會在認知、情緒、行為等方面的發(fā)展上產生明顯的障礙。對于老年人而言,社會隔離會導致抑郁、煩躁、不安等消極情緒反應。研究還表明,社會隔離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心理健康,增加早亡風險。
老年人的社會隔離,不只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也是社會現(xiàn)象。西南交通大學國際老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一帆說,在人際關系和代際溝通斷裂后,持續(xù)性的孤獨和疏離,有著不同的深層原因。
城市化讓家庭分割 快速的城市化伴隨著城市地區(qū)的住房私有化,斷開了社區(qū)內的社會聯(lián)系。農村地區(qū)有大量青年涌入大城市,留守老人不得不照顧他們的孫輩,這導致城市和農村的老年人都普遍經歷了晚年社會參與度的下降,親人和子女的離開,再加上好朋友遠離和故去,讓他們的社會網絡不斷變小,社會連接越來越薄弱。即使部分老人跟隨子女進了城,但從推門進院一下子住進幾十層的高樓,出入不方便、鄰里不往來、小區(qū)沒熟人等問題,都迫使老人不得不將自己封閉在家里。
社會和環(huán)境支持不足 缺少“看得見的幫助”是老年人產生孤獨疏離感的一大元兇。當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需求處于空白時,自然會求助于外界的資源支持。當前,各類場景、產品的設計者和參與者都是年輕人,對老年人的需求和關注度不夠;即使在公共場合,適老性服務和施設也不完善。尤其是老年人在文化、健身、娛樂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仍是短板,老年人在社交活動體驗上找不到歸屬感。河北省唐山市曾對6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調查發(fā)現(xiàn),老年人社會隔離發(fā)生率為22.2%,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整體的利用水平較低。年齡、慢性病、退休后再就業(yè)情況、醫(yī)療負擔、居住樓層、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利用等,都是社區(qū)老年人社會隔離的影響因素,可解釋老年人社會隔離20.3%的變異量。
內心的“衰老” 社交圈局限、缺少休閑娛樂的伙伴、社交自信水平較低等,也是造成很多老年人“被疏遠”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退休、喪偶、朋友亡故及子女獨立成家等事件,老人也在逐步喪失社會關系。尤其對慢性病及老年癡呆患者來說,長期住院療養(yǎng)會加劇社會隔離,增加心理衰退的程度。
此外,環(huán)境影響與老年人社交欲望的衰退,似乎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在2002—2018年期間,新加坡國立大學調查了我國近1萬名65~74歲老年人的休閑時間。結果發(fā)現(xiàn),中國老年人變得更宅了,高達90%的城市老人更喜歡在看電視、做家務、接送孫輩中度過一天,只有12%~24%的人會參加休閑旅游。農村地區(qū)老年人的休閑娛樂活動更少,很多人除了打牌、閑聊、看電視,精神生活幾乎一片空白。
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我國正在積極努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將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融入各項政策中。楊一帆認為,降低老人被疏遠的概率,從政府層面,要推動好場景利用,要面向公眾展示未來老年人的可能性。例如,鼓勵建設養(yǎng)老院和社區(qū)綜合體,做好社區(qū)適老化改造;嘗試將托育和養(yǎng)老設施相互融合,建立跨代共融的生活社區(qū)。從家庭層面,老年人對家風傳承和孫輩教育有深刻影響,要促進代際溝通交流,讓老年人更有價值感。調查顯示,87%的年輕人熱衷于向老一代人學習,年輕人覺得年長的親戚和前輩可以有很多話題可以溝通,例如歷史、烹飪、為人父母、金錢、文化、健康、愛情、婚姻、哲學、手工。
王會秋表示,我們需要從一點一滴的行動中體現(xiàn)對老年人的“重視”,讓他們不再感到“隱形”:1.多陪伴。年輕人要多花時間去陪伴,例如與長輩一起準備家宴、外出游玩等。2.多傾聽。聽長輩講話的時候不要玩手機、看電視或是心不在焉,多一些耐心,引導老人做更多的拓展和講述。3.多溝通。代際矛盾不可避免,但盡量不要針鋒相對,要換位思考,或采取緩和的方式解決。4.多保留。老年人對生活的疏離感有時來自“陌生”,因為對新鮮事物接觸起來需要時間,不妨多給他們留一個懷舊的空間,保留一些老照片和老物件。5.多感恩。愛的表達需要儀式感,比如給老人送一些生日、節(jié)日的小禮物,組織一些特殊的紀念活動等。
王會秋說,被疏遠其實也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老年人要有這個心理準備,尤其是在接近退休的時候,要做好余生規(guī)劃,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找到自己的“伴兒”。老人要堅持好“1個中心”:以健康為中心。“2個要點”:瀟灑一點;糊涂一點。“3個忘記”:忘記自己的年齡;忘記疾病;忘記恩恩怨怨。“4個適老”:老伴兒、老本兒、老窩、老友。“5個要”:要撂,學會放下;要俏,打扮自己;要笑,笑對人生;要跳,運動起來;要聊,經常聊天。